-
1 # 吳多霖
-
2 # 南宮葭月
曹操沒有取代漢朝在我看來是不能,當然這裡面可能夾雜著不願。
為什麼不能?
一、時機不成熟。曹操在世時天下三分已成定局,貿然稱帝只會留下口實。從赤壁大戰以後,曹操的精力更多的放在後方維持政局的穩定,漢中之戰,濡須口之戰等等曹操作戰的意願並不強烈,相反中央許昌反對聲音和反叛他的此起彼伏。敵對方面周瑜等人更是說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在此內外反對聲音如此之大的時候稱帝絕不是個聰明的舉動。東漢末年稱帝的不是沒有,先是許攸等人意圖廢黜靈帝,後是袁術稱帝,但終究不成大器。曹操在孫權擒殺關羽、取得荊州後,表孫權為驃騎將軍、荊州牧。孫權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取代漢朝自稱大魏皇帝。曹操將孫權來書遍示內外群臣,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機向曹操勸進。 曹操自己還不想廢獻帝自立,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可見,曹操很明白,這個時候稱帝絕不是理智的行為。
二、沒必要。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王子皆為列侯。他名義上還為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曹操生前爵至魏王,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擁有自己的封國和朝廷。官職上拜為相國,開府議事,擁有漢朝的絕對權力。曹操生前除了名號不是皇帝,其實比皇帝更加厲害,曹操也正是明白這一點,所以放棄了虛的。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這麼說:“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觽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我本想放棄權力,迴歸到自己的封地去,但這實在是做不到啊!為什麼呢?果真我沒有了這些兵權,恐怕很快就遭到別人的陷害了吧!這既是為子孫後代考慮,又是怕國家由此敗落,說一說我還是不要徒有虛名卻遭遇現實的禍端,這是不得不做的。
三、士族不支援。東漢時期,士族門閥制度興起,士族壟斷了仕途,由此產生了楊彪,袁紹等四世三公的門第。士族不具備軍事上的優勢,所以必須依靠曹操、孫權、劉備這些大軍閥,而政治上,天下讀書人都師出士族,這就決定了士族在政治上的優勢,軍閥必須依靠士族來治理國家,收買人心。曹操在世時提倡唯才是舉,這本質上與士族的選拔制度是格格不入的,在士族把持的時期裡,當官是看門第的,是不重視才學的。曹操的這一措施嚴重損害了士族利益,遭到士族反對就是必然的。所以曹丕繼承魏王以後便接納了陳群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這一制度奠定了以士族為基礎的選官制度,曹丕自然得到了士族的擁護,之後繼位也就順理成章了。
四、不願意。說到不願意,可能很多人罵我洗白,但是我們看看曹操早年經歷還是有可能的。曹操年少時就曾刺殺董卓,討伐董卓,更是拒絕許攸廢黜靈帝的謀劃,這一時期食漢祿為漢臣的思想還是很深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曹操寫的還是相當誠懇的,表述自己最初不過是作為漢徵西將軍的願望。隨著曹操地位的日益上升,這一訴求肯定更高了,當皇帝曹操應該不是沒想過,實際上也不可能不想,從他受封魏王便註定一生揹負罵名了。但這種不得不當皇帝(雖然沒當,但已經向這個方向發展)和不願意實際上並不矛盾。
回覆列表
我個人覺得曹操肯定想過,要不是荀彧一直牽制他,估計早就自己當皇帝了,到後面曹操也因為這件事情逼死了荀彧,後來荀彧雖然死了,但是曹操也知道自己時間不多了,就把這個機會留給自己的兒子了,大家細想一下如果不是荀彧堅定立場的遏制曹操,曹操鐵定就稱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