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炎炎3
-
2 # 吳鉤的鉤沉
說“皇帝為什麼不自己掌握行政權”,其實是不準確的。因為明清時期的皇帝,就是自己掌握行政權,自元璋廢了宰相制之後,政府便不設首腦,而由皇帝親任行政長官。明內閣大臣與清軍機大臣,都不是宰相,而是皇帝的機要秘書罷了。所以,明清時期也不存在“允許相權制約自己”。
但是,中國的漢唐宋時期,都是君權與相權分工合作、皇室與政府相對分離的。題主的提問:只適合漢唐宋,不適合明清。那麼,皇帝為什麼不自己掌握行政權,而且允許相權制約自己呢?其實,這個問題用宋仁宗說過的一句話來回答就行了:“屢有人言朕少斷。非不欲處分,蓋緣國家動有祖宗故事,苟或出令,未合憲度,便成過失。以此須經大臣論議而行,臺諫官見有未便,但言來,不憚追改也。”
-
3 # 史論縱橫
這根本就是一個偽命題,任何的皇帝都不會希望受到相權的制約,而皇權是逐步加強,並且最終掌握行政權的過程的。
縱觀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時,也是一部皇權加強時,在秦朝建立大一統的君主集權制國家後,皇權就是至高無上的,實行的三公九卿,並不是讓他們來制約皇權,而是由於皇帝不能親自參與到具體行政權,所以,讓三公相互牽制,相互制約,藉此來達到加強皇權的目的。
到漢朝時期,漢武帝設立中朝,其實也是在削弱相權,但是相權權力還是過大,比如霍光時期已經權傾朝野了,大臣和宦官的權力鬥爭,最終導致了董卓進京,掀了漢朝的基業。
到隋唐一統的時候,既要打擊相權,設定三省六部,將相權進一步縮小,三省之間可以相互牽制,又有六部具體行事,可以說,有了六部,皇帝就可以直接過問政事了。在漢朝時期,皇帝想要幹什麼事,都是讓丞相去辦,到唐朝的時候雖然也是讓丞相去辦,但是前面需要起草,後面需要稽核,等具體辦的時候,還要透過六部。
等宋朝的時候,進一步削弱了相權,除了三省六部,另外還有二府三司,將相權再度一分為三。所以,宋朝以後不但沒有丞相篡位,任何權臣都沒有發生過篡位,專權的都沒有幾個。
明朝直接廢除丞相,朱元璋親自掌管行政權,結果很累,後來就出現了一個內閣,專門負責皇帝整理奏章,稱為“票擬”,皇帝批閱就行,也是直接參與到了行政權。
到清朝時候,雍正設立軍機處,代表專制封建皇權達到了巔峰,皇帝徹底成為一個行政長官,天天起早貪黑的忙於政務,比如雍正的死因成迷,很可能的一個原因就是疲勞過度,人們都說清朝沒有昏君,關鍵行政制度來那了,你想偷懶也不好使啊!
-
4 # 平安讀歷史
因為天下太大,皇帝自己一個人完全忙不過來,需要委託宰相來幫助自己治理天下。
早期在春秋戰國時期,丞相的地位非常的高,那時候還叫相國。各諸侯國為了進行競爭,請賢明的人來出任丞相。那時國君都要主持一個儀式,拜將要出任相國的人,請他幫國君治理好國家,這就是拜相的說法。在朝堂上處理朝政的時候,相國都是和國君坐在一起,雙方平起平坐,處理國家大事。
後來,進入皇朝階段的時候,採取比較規範性的辦法就是三公九卿制,其中丞相是三公之首 協助皇帝治理國家,處理朝政。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三公九卿制沒落後,又採取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長官和六部的部分人員都會行使宰相的職權,和皇帝討論大事,對國家大事進行決策。
皇帝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無法處理好天下所有的事情,這個時候就需要宰相進行協助,同時皇帝也怕自己決斷出現錯誤,需要相權進行制約,更好的治理好國家。
-
5 # 石敬瑭
為什麼?以廢除了丞相的朱元璋為例,平均每天要看兩百多份奏摺,處理四百多件事,朱元璋是苦孩子出身,對權力比其他皇帝也要更為狂熱所以做得到,但是其他的從小在皇宮裡長大的皇帝就絕對不行,天天都這麼辛苦那還當皇帝幹嘛?所以丞相這個職位可以不要,但是丞相的活還得有人幹,內閣首輔就是這麼出來的。
回覆列表
每個皇帝都希望自己大權在握,自古以來皇權和相權就有爭奪和衝突,遇到厲害勤政的皇帝相權就萎縮,不勤政的皇權就弱一些,畢竟不是每個皇帝都勤勞的。況且皇帝是一個人,而官員是一群人,皇帝指令還是要靠官員執行的,要不自己就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