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大般涅槃經》三二:“爾時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
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
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後以“盲人摸象”比喻看問題以偏概全。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四:“ 孫愐 不知翻經切緯之意,廣收雜物,金矢一囊,四呼如盲人摸象,僅得一肢,以為全體,而所得者是真非贗。”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跋》:“故今欲綜合全史,而有所陳述,必如盲人摸象,不得其全也。”
《大般涅槃經》的成立年代大約在三至五世紀間,這種推論可從經中所引用的經典的成立時期得知。《涅槃經》引用過《首楞嚴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如來藏經》、《法華經》、《華嚴經》。(注12)《首楞嚴三昧經》成立年代應在二世紀前,因為此經早於東漢中平二年(185年)由支婁迦讖譯出。在五世紀《涅槃經》譯出前,已有幾種般若系經典的譯本,例如,小品的《道行般若經》由支婁迦讖於179年譯出;大品的《光贊般若波羅蜜經》於286年由法護譯出。因此,它們的整合不會遲於二世紀。《如來藏經》的成立年代在四世紀之前,因為此經最早由法炬於晉惠帝、懷帝時代(290-306)譯出。《法華經》和《華嚴經》(注12)的整合大約在三世紀中葉。 以上《大般涅槃經》所引用過的五部經典中,最遲整合者約在三世紀中葉,因此《涅槃經》的成立應在三世紀中葉之後,而其下限可從《涅槃經》本身譯出的年代推測。《法顯本》約於405年之間取得,而《北本》則是曇無讖於414至421年間取得,而於421年譯出,因此,五世紀初葉時《涅槃經》必已集出。
出自《大般涅槃經》三二:“爾時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
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
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後以“盲人摸象”比喻看問題以偏概全。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四:“ 孫愐 不知翻經切緯之意,廣收雜物,金矢一囊,四呼如盲人摸象,僅得一肢,以為全體,而所得者是真非贗。”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跋》:“故今欲綜合全史,而有所陳述,必如盲人摸象,不得其全也。”
《大般涅槃經》的成立年代大約在三至五世紀間,這種推論可從經中所引用的經典的成立時期得知。《涅槃經》引用過《首楞嚴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如來藏經》、《法華經》、《華嚴經》。(注12)《首楞嚴三昧經》成立年代應在二世紀前,因為此經早於東漢中平二年(185年)由支婁迦讖譯出。在五世紀《涅槃經》譯出前,已有幾種般若系經典的譯本,例如,小品的《道行般若經》由支婁迦讖於179年譯出;大品的《光贊般若波羅蜜經》於286年由法護譯出。因此,它們的整合不會遲於二世紀。《如來藏經》的成立年代在四世紀之前,因為此經最早由法炬於晉惠帝、懷帝時代(290-306)譯出。《法華經》和《華嚴經》(注12)的整合大約在三世紀中葉。 以上《大般涅槃經》所引用過的五部經典中,最遲整合者約在三世紀中葉,因此《涅槃經》的成立應在三世紀中葉之後,而其下限可從《涅槃經》本身譯出的年代推測。《法顯本》約於405年之間取得,而《北本》則是曇無讖於414至421年間取得,而於421年譯出,因此,五世紀初葉時《涅槃經》必已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