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是牛娃

    規定的初衷很好,但是治標不治本,只有通過俞敏洪的提案,取消留學生的超國民待遇,才能最終杜絕此類現象。

    2020年,北大以考慮廣大考生身體健康為理由,取消了本科外籍留學生的筆試,改為面試錄取。

    而國內其他學校對外籍留學生的超國民待遇也是屢見不鮮,獎學金、宿舍、配女學伴等諸多超國民待遇,竟然還存在於日漸富強的中國,跟人民大眾的期待背道而馳。

    更過分的是,這些留學生來中國並沒有好好學習,也沒人留下來建設中國。近年隨著大學對畢業的要求嚴格化,被清退的留學生不在少數。

    從個案可以看出,只要留學生無底線寬進的情況還在,這種移民國外後參加高考的情況就不會改善。

    早在好幾年之前,沿海地區就存在幫助獲取國際生身份的灰色產業鏈。一般移民的都是一些比較弱小,貪腐嚴重的國家。教育部要求的在國外居住的證明,出發點很好,但很可能得到不少出自國外官方開出的假證明。

  • 2 # 喝奶茶不長胖

    當然雙手支援。在中國土生土長的“國際學生”,這個群體本身就是對高考公平性的一種挑戰。

    教育部嚴格篩查國際學生的申請資格就是為了堵住這一政策漏洞。

    隨著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在世界範圍內的排名日漸升高,越來越多的家庭和學生選擇留在國內上大學。但是自己的分數不夠,怎麼辦?選擇移民成本較低的亞洲國家,拿到高校錄取通知書後,還有一筆針對外籍留學生的獎學金,裡外裡這麼一算,四年一流高校的學習生涯,四年留學生獎學金,收益與支出持平。這一筆賬,穩賺不賠。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走這條看似不為人知的捷徑。作為學校,也很糾結。一方面,針對留學生的資格審查,主要卡在國籍、中文水平等。土生土長的國際學生,國籍符合要求,中文水平就更不用說了。按照最初的規定,學校不能拒絕這些綜合分數較高的“留學生”。否則,他們還會去舉報學校錄取不夠公開透明。學校也很冤,也非常苦惱。

    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第五條,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並定居在外國,本人出生時即具有外國國籍的,不具有中國國籍。自2021年起,其申請作為國際學生進入我高等學校本專科階段學習,除符合學校的其他報名資格外,還應持有有效的外國護照或國籍證明檔案4年(含)以上,且最近4年(截至入學年度的4月30日前)之內有在外國實際居住2年以上的記錄(一年中實際在外國居住滿9個月可按一年計算,以入境和出境簽章為準)。

    二、祖國大陸(內地)、香港、澳門和臺灣居民在移民並獲得外國國籍後申請作為國際學生進入我高等學校本專科階段學習的,應滿足本通知第一項要求。

    三、高等學校應當嚴格依法審查國際學生申請入學的國籍身份和報考資格,對於國籍身份存疑的,應主動向當地設區市以上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核查確認申請人的國籍身份情況。

    高等學校可在本通知的基礎上,制定本校的規定,對國際學生申請入學的身份資格作出進一步要求

    詳細解讀一下:

    高考,雖然一貫被人詬病不夠公平,但是,是當下相對公平的考試;是貧困的孩子改變命運的最後一扇門。如果這裡也充斥著權力尋租,那麼窮孩子們翻身的最後一扇門也將無情地關上。

    高等教育的初衷是什麼?絕對不是有錢有權才有學上;而是分數夠高、天資夠聰穎,就有機會。相信即使現存的高考制度不能方方面面盡如人意,高考也在逐漸完善。

    對外籍留學生身份審查,正是為了堵住這個缺口。當然,會有人說,大大小小的缺口千千萬萬,豈能是我們升斗小民可以堵得住的。但是,能有改善,就證明有希望,會更好。

    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 3 # 超人爸爸說教育

    高考公平,可以說是中國教育最重要的公平之一,也是無數普通學生步入高等學府的幾乎唯一途徑。

    中國是個人口大國,維護高考公平,保證大家的受教育權利,是國家發展、科技創新的必要措施。

    西方的私立大學,僅憑一紙推薦信就能入學的情況,不適用於我們。

    這些年,教育部有關動作就沒有停過。

    前兩天,還有一個明星無意中說出自己更改高考時應屆生的身份,立即引來教育部、相關省招辦、大學的調查。

    在釋出會上,教育部國際司負責人說,修訂的主要背景是:

    近幾年,出現了部分學生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即具有外國國籍,在中國境內接受基礎教育,以國際學生身份申請進入高等學校本專科階段學習的情況,受到社會關注。

    簡單說,就是孩子在國內接受教育,但以國際生身份進大學,逃避了國內競爭激烈的高考,這種現象,在本質上其實也是“高考移民”,只不過不是跨省,而是跨國。

    所以這個修訂,如果劃重點的話,就一條:

    父母是中中國人的國際學生,必須最近4年內在國外實際居住2年以上,否則就得參加高考。

  • 4 # 老穆說語文

    曾幾何時,國內出現了不少這樣的學生,他們在國內上學時,由於成績差,很難考上大學。然而,他們在父母的幫助下,搖身一變,變成了“外中國人”,去了國外學習。

    高考結束後,他們以“國際學生”的身份,成功申請了中國的大學,並且還得到了較大的優惠政策

    反觀那些平時比他學習更刻苦、成績更好的同學,反倒沒有他讀的大學好,無形中影響了高等教育公平

    還有一種情況也令人質疑,父母明明都是中中國人,為了孩子能夠成為“外中國人”,故意到國外生孩子,並讓孩子加入外國國籍。

    如此一來,孩子今後以“國際學生”的身份申請中國高校時,就增加了被錄用的機率。

    父母這樣的操作,無形中也破壞了高等教育公平,這是不利於高校健康發展的

    具體什麼內容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關於規範我高等學校接受國際學生有關工作的通知》的主要內容

    由於內容較多,老穆就選擇重要的前三點給大家看,至於其他內容,可以參考下圖內容。

    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第五條,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並定居在外國,本人出生時即具有外國國籍的,不具有中國國籍。自2021年起,其申請作為國際學生進入我高等學校本專科階段學習,除符合學校的其他報名資格外,還應持有有效的外國護照或國籍證明檔案4年(含)以上,且最近4年(截至入學年度的4月30日前)之內有在外國實際居住2年以上的記錄(一年中實際在外國居住滿9個月可按一年計算,以入境和出境簽章為準)。二、祖國大陸(內地)、香港、澳門和臺灣居民在移民並獲得外國國籍後申請作為國際學生進入我高等學校本專科階段學習的,應滿足本通知第一項要求。三、高等學校應當嚴格依法審查國際學生申請入學的國籍身份和報考資格,對於國籍身份存疑的,應主動向當地設區市以上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核查確認申請人的國籍身份情況。高等學校可在本通知的基礎上,制定本校的規定,對國際學生申請入學的身份資格作出進一步要求。

    我們的高考,競爭的激烈性毋庸置疑,猶如過獨木橋一般,能成功上岸的,少之又少。

    如果你想考入雙一流大學,更是難上加難。

    比如老穆所在的江蘇地區,初中升高中就是一個砍,這也導致江蘇高考生特別少的原因。

    2019年,江蘇只有33.9萬高考生,這與江蘇8000多萬人口是不匹配的。或許正因為如此,江蘇預計在今年擴招10萬高中生。

    假如你在江蘇參加高考,想考入清華北大,如果你沒有全省前200名的實力,想都不要想。

    或許正是因為高考難度大,這就讓不少家長動了“歪心思”,他們讓自己的孩子變成了“外中國人”,然後再以“國際學生”的身份去申請好大學,從而讓孩子有機會讀好大學。

    或是是這樣充滿誘惑的條件,讓不少家長動了歪心思。

    現如今,教育部修訂出臺了《關於規範我高等學校接受國際學生有關工作的通知》,就是要打壓這部分家長的“歪風邪氣”,還教育一個乾淨的環境。

    結束語

    大學,是求學的地方,確切地說,是給那些迫切想要學知識的學生提供學習的場所

    如果你不學無術,如果你能力達不到,就不要挖空心思地走捷徑,否則,損人不利己。

    高等教育,需要公平!

    高等教育環境,容不得半點“沙子”,不是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必要讓孩子見人就叫叔叔、阿姨之類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