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項全能的老餘同志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種說法:家庭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孩子人格的建立。

    一個殘缺不健全的家庭,很難能夠培養出人格健全的孩子,人格不健全的孩子,就算長大後事業成功,也會很難組建出自己覺得幸福美滿的家庭。

    ****************************************************

    前段時間熱播了一部劇,叫做“都很好”。我並沒有看過那部劇,不過劇裡面有個詞,被那部劇帶火了----原生家庭 這個詞是心理學詞彙,我最早接觸是在“薩提亞家庭治療模式”裡看到,指的是子女結婚前,和父母組建的家庭。

    心理學裡的觀點就是:一個殘缺的原生家庭的孩子,需要組建幸福的家庭,就需要付出比別人多很多倍的努力,這個努力,不是指努力獲得的物質上的豐厚,而是在家庭里人際關係的維護。

    建立好的原生家庭看看這幾點:

    1、父母之間和諧的關係,是能夠給予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很多父母認為,和另一半關係不好,那我就努力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好好把他培養成人才。經過自己幾十年的辛苦努力,總算把孩子培養得出人頭地了,成為了業界精英。

    但是很奇怪,業界精英卻總是不能和自己的愛人很好的相處,三天兩頭鬧矛盾。

    其實,這就是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沒有透過自己的行動,教給孩子該如何去處理家庭的矛盾。

    例如,父母總是用冷戰處理兩人之間的矛盾,會發現孩子長大後,也是用相同的方式處理矛盾。

    記得以前看過一些女性論壇有說,最好不要找單親家庭,其實也就是這個道理。

    2、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也會構成孩子性格的一部分。

    有心理學書籍裡也有提到這樣一個觀點:父母與孩子的連結建立得是否成功,決定了孩子是否擁有兩種能力。

    他們是父親所代表的“力量”,母親所代表的“愛” 簡單的說就是,如果一個人和父親的關係不好,就會缺乏勇氣和自信;如果一個人和母親的關係不好,他就很難學會去“愛”自己的愛人(表現大概是:只要自己不喜歡就不願意遷就另一半……)

    我就自己身邊人的表現來看,這個現象非常準。

    3、家庭成員都被尊重,包括他的價值觀和信念

    很多家庭會以培養“聽話的孩子”為驕傲,誇孩子總是用“這孩子真聽話……”,其實,這個觀點並不太靠譜。 為什麼會有“聽話的孩子不好”這麼奇怪的觀點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聽話”是什麼意思,其實說白了就是:不能用你的價值觀,只能用我的價值觀,因為我的才是正確。

    在心理學上,要別人放棄自己的價值觀,等同於剝奪別人生存在世上的資格。

    具體表現就是,缺乏主見,碰到問題第一反應不是想辦法解決(因為自己沒有解決問題的資格) 很多家長出門前,總是喜歡對孩子說“你要聽話哦”,這就是要孩子放棄自己的價值觀,用自己的價值觀。

    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出門後,看到孩子踢路邊的可樂罐,告訴他“不能踢這個……”孩子會很抗拒,或者口服心不服。

    因為,我們這麼做是要他放棄自己的有價值觀的資格。

    更好的做法是出門前,蹲下來告訴孩子,哪些事情需要他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並且得到他肯定的答覆。 例如:不能去搶其他小朋友的東西,見到人要喊你好……

    今天分享的能夠對你有所啟發

    希望知道更多的關於家庭育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些年輕人對自己的孩子無微不至,為什麼對自己父母做不到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