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宋,明,清一屆科舉都是三百人左右。比如說蘇軾那屆,268個人。宋朝這多出來的全是走後門的麼?
15
回覆列表
  • 1 # 星寒緣

    宋朝進士人數之多,在中國曆朝歷代都是絕無僅有的,究其原因,重文輕武的思想之風在宋朝盛行,文官地位相當之高,因此全國的讀書氛圍相當濃厚。就連宋真宗都帶頭鼓勵臣民讀書。如宋真宗的勸學篇: 富家不用買良田 ,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連皇帝都帶頭勸學,由此可見,宋朝的讀書風氣是多麼的盛行。

    還有就是宋朝的經濟,尤其是商業特別的發達,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宋朝,老百姓的日子過得還是挺滋潤的。女子地位尤其高,甚至比唐朝還高,在宋朝,女子無才便是德行不通,社會鼓勵女子讀書,所以才有了,蘇小妹、李清照、李師師等一大批才女。因此,就不難想象宋朝進士為何那麼多

  • 2 # 一代熊主

    1.重文輕武;趙匡胤是武將黃袍加身登上帝位的,他得防範於未然。於是重文輕武,於是文官團隊(科舉)有了大規模發揮和生存的土壤。這是最重要的原因。

    2.大宋商品經濟發達,朝廷口袋有錢,人口眾多,它需要那麼多文官來管理治下之民或者籠絡士族階層。

    3.有鑑別於唐末割據藩鎮,防止藩鎮割據武將集權。

    4.跟走後門關係不大,宋朝文風蔚然,出了很多文壇大咖眾多,另外朝廷的官吏制度等等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 3 # 微史春秋

    科舉到了宋代有一個很大的變化,錄取名額大幅度提升,很類似現代的大學擴招。

    這裡最重要的原因是宋代重文輕武國策造成的。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宋代實行“抑武將,興文教”的政策,尤其到了宋太宗時期,大興文治,對於科舉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擴大化。

    最大的變化是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的名額,提高進士地位;科舉出身的進士授官從優、升遷從速。

    以宋太宗趙光義為例,他繼位的第二年,即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便開始大幅度增加進士錄取的名額。到了雍熙二年(985年),僅這一年朝廷錄取的進士數量就已經超過前任宋太祖在位十九年間錄取的進士總數。

    可以說,宋太宗開了科舉濫觴的頭。

    宋真宗時期,更是親撰《勸學詩》,對讀書人加以引導勸諫,號召全社會形成讀書風氣,構建讀書型社會。

    《勸學詩》中黃金屋、千鍾粟、顏如玉,頓時成為讀書的巨大動力。

    一方面勸讀書,一方面擴大科舉,雙管齊下,使得大宋成了“與士大夫治天下”的美好局面。

    有專家學者做過研究,得出了幾組資料,從中可見宋代科舉擴大擴招的現象。

    宋代“透過科舉共取士 115427 人,平均每年 361 人”。

    宋代科舉“平均每年取士人數約為唐代的5倍,約為明代的4倍,約為清代的3.4倍”。

    南宋理宗寶佑四年,這一年錄取的進士達空前的601 人,令人乍舌。

    科舉錄取比例擴大,並不是走後門,全社會讀書風氣濃厚,宋代的教育發達,科舉考試和今天的高考一樣,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競爭十分激烈。

    宋代科舉的擴大,贏得了社會各階層對趙宋的支援,鞏固了統治基礎,但是也造成了一個痼疾——冗官。

    官僚機構臃腫,官員隊伍龐大,尸位素餐,加大了財政負擔。

    更嚴重的是這些官員屬於既得利益者,只要是觸動他們利益的改革或新政,都會遭到他們強烈的反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閩南語和粵語為什麼和普通話的差別那麼大,有規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