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師說道存
-
2 # 蕙蕙妮
等你自己做了父母親,你就理解了。
你父母的一套會在你身上重演。孩子讀書工作成家那些教誨一樣一樣的。也從那個時候體會到父母不易,也會為自己年少不懂事沒有好好珍惜把握機會而後悔。
時光一去不會,不想讓兒女身上有自己同樣的遺憾。一遍遍歷史重演,真實的讓自己回憶慢慢。
一個年齡一段感悟。成長中領會到了父母當時的不易,把這些經歷毫無保留的延續給子女。
於是出現了恨鐵不成鋼的種種,其實回頭想想我們的父母當初何嘗不是呢。
許多領悟不要去細細 詳說,到了時候自然一切瞭然。
-
3 # 王松林
我寫過許多文章,唯獨不敢寫父母親,有幾次很想好好地寫寫父母親,但每次下筆之時,縱然有千言萬語卻寫不出一個字來,他們太不容易了,從小到大,父母都無時無刻地操持著,不計回報,無私奉獻,直到我們長大成人,成家立業,在我的想象中,他們是大山是大樹,青山不老。可到了成年的這個年齡,我們才發現他們卻慢慢變老了 ,做不動了,走不動了,吃不下飯,看著太可憐,心疼。去年,父親走了……,剩下孤獨的母親……。
父母不易,難以用語言表達。
父母恩情,難以用筆墨敘述。
心很痛,不寫了,擱筆。
-
4 # 戰鬥婆婆阿麗塔
我的母親是高高大大的典型北方女子。我卻沒有遺傳到她的高挑身材,從小到大都是小小一隻,在南方生活多年,外形上從來都被誤認為是南方本地人。
在我三十多年的人生歲月裡,我沒有一時一刻被認為是她親生的。除了樣貌身材長得不像,我又是家裡不大不小的那個孩子,從小到大,讀書做事又基本不用她操心。似乎母親從來沒在我身上投注過多少精力。而我從前也一直認為與她不算親密。生性淡泊的我有時甚至在想,她生我下來的時候也並未問過我的意見,不算得什麼生養的恩情。我也認為,她一定也是這樣想的,所以她才能夠在我即將生下我的孩子的艱難時刻,選擇離開我匆忙趕赴外地打工,似乎著急要為弟弟謀家業。
只是最近,不知為何,我日日夜夜地想起我的母親。
獨自攬鏡梳妝的時候,未經打理的髮型,呈現出和她一樣走勢的微卷弧度;
聽著女兒清脆爽利的笑聲,我卻突地心生暗雲:母親生前曾說這笑聲像是天使來到凡間,一再要求我錄下這笑聲做為她手機鈴聲;
行走在小區裡怡然自得的時光,突然心裡闖進揮之不去的念頭:如果母親還在,接她來我家住的話,她一定會比住在弟弟家與媳婦鬥氣要快樂吧?
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年歲漸長,連臉龐略微不對稱的角度都像極了她。
母親生於那個饑荒和苦難的年代,年輕時候經歷的太多磨難,讓她一生在為生存奔波,甚至連拼了命才生下的弟弟都無法照顧,最後無法溝通。她心中極大的不安全感掩蓋了許多溫情,讓她呈現出一種近乎不近人情的執拗。
我是到了什麼年齡才開始讀懂她的呢?
大概是失去的時候才開始的吧。
現在我再想起她,唯能看見獨力拉扯三個孩子的堅強母親,遇山開山,遇水架橋。雖然被命運逼到絕角,但從來沒屈服的她,沒有留下太多溫情時刻給我們咀嚼,卻在我們心裡種下自立和不屈的頑強種子。
我終於懂得愛你,我也終於失去了你,媽媽。
回覆列表
當一個人自己做了父母,而且是獨立的養兒育女的時候,此時才感到養兒育女的不易,才能理解當年父母對自己的愛。中國有句古話就是這麼說的不養兒不知父母恩。這是對於一些有著中華傳統美德的人來說的。還有一部分人他們的三觀不正,只顧自己享樂,那也感受不到父母對他的恩德。所以小孩從小就要接受傳統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薰陶,中國有二十四孝,每一種笑都是對父母的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