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如果地球是一個缺水的星球,還會有大洋板塊和陸地板塊的區別嗎?或者更根本的,一個地質活動豐富的岩石行星,最基本的板塊運動是什麼樣?
5
回覆列表
  • 1 # 雲舞空城

    大洋與陸地的區別並不在於有沒有水,而在於構成它們的地殼在岩石成分、結構方面的區別。另外,我們不使用大洋板塊、陸地板塊的名稱,而是使用大洋地殼(洋殼)、大陸地殼(陸殼)的名字。

    陸殼的密度更低,這意味岩石成分與洋殼不同;厚度更大,這意味著二者的結構存在差異。這一特徵從全球的範圍來看皆是如此,下圖是一張全球地殼厚度分佈圖,圖中數字的單位是公里。

    透過上圖或者其他類似的板塊分佈圖,我們發現,大部分板塊都由厚度較大的陸殼及其周邊較薄的洋殼組成,只有太平洋區域的一些板塊較為特殊,幾乎是完整的洋殼。它們包括菲律賓板塊、太平洋板塊、胡安德富卡板塊、科科斯板塊、加勒比板塊。

    為什麼有的板塊含有陸殼,有的板塊就只有洋殼呢?

    這涉及到地殼的早期演化歷史和陸殼增生的歷史,現代地質學尚無法很好的解釋它們。一種理論認為,地球從早期熔融的岩漿海凝固時,密度更大的物質下沉到深部形成岩石,而密度小的物質構成了表層岩石。儘管很多細節還是模糊的,但這個理論可以解釋一些問題。

    但是板塊運動何時啟動、如何啟動尚無很好的解釋。

    人們現在只能解釋洋殼如何從洋中脊形成,如何逐漸向兩側移動,然後在適當的時刻向陸殼下俯衝形成海溝帶:這是因為我們發現了有關的地質證據,比如洋中脊的洋殼最年輕,海溝處的洋殼年齡最老,而且從洋中脊到海溝,洋殼的年齡逐漸變老。

    至於水的角色,目前還沒有很清晰的認識。太陽系中現在可以確認板塊運動的行星只有地球。金星可能沒有板塊運動,火星或許曾經有過但現在可能沒有。木衛一“艾歐”存在活躍的板塊運動,土衛六“泰坦”也可能存在冰層的板塊運動。所有這些答案,都還只是對探測器照片的解讀,人們距離登陸這些星球開展地質研究並接稿板塊運動起源的真正奧秘還遠著呢,所以現在還沒有令人滿意的解釋。

    有一種假設認為,或許水對於地球啟動板塊運動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可能是一種潤滑劑,也可能參與了岩石熔融的過程,讓軟流圈變得更容易流動。

    誰知道呢~有些科學問題,終究只能留給我們的子孫後代去解釋咯。

  • 2 # 深空電報

    當然還是有的,板塊運動和海洋關係不大。首先我們要知道地球與其他類地行星的區別在於水、地殼組成成分不相同,以及不同於地球幾乎完整包圍的地殼(能維持穩定)。早起地球可謂一片熔岩的海洋,後面逐漸冷卻下來以後才形成了原始地殼。洋脊和俯衝帶是板塊運動啟動的條件,然而洋脊和俯衝帶的形成也必須要有水來做媒介。

    有些行星沒有板塊運動是因為水,這個回答我們也不能反駁。此外其他行星大陸地殼組成成分也與地球不同,地球大陸除了有約三十公里厚度的地殼,其中洋底的厚度不到五公里。然而太陽系其他類地行星大陸地殼並沒有洋殼,但是平均厚度卻達到了五十多公里。

    另外一些類地行星的大陸地殼幾乎將整個行星包裹了起來,在這樣的條件下即使內部高溫熔漿的對流也很難在地殼上製造出裂縫,從而令板塊斷裂或者沉降。與此同時對流只能導致地殼厚度的增加,到後面地殼會變得更加厚且均勻,即便某些行星在早期真的可能存在小規模的水(或水蒸氣),但也很難推動洋脊和俯衝帶的形成。再加上太陽熱量的蒸發以及太陽風的搜刮水很快就會消散,而大陸地殼完全形成以後就基本上斷絕了板塊運動的可能性。

    地球和其他類地行星還是有很大的區別,但總體上看,地球的板塊運動還算是比較獨特的,我們至今發現的系外行星上鮮有相似的特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如今地球上還會有史前生物嗎?有什麼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