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道是走出來的

    咋說呢!服飾上還是以方便為主!最簡單最古老的例子之一就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我覺得漢服作為我們民族的禮服可以,但是日常嘛,還是要以提高人們的效率和方便穿著以及適宜做各種事情為主

  • 2 # 丁浩說車

    以下要說的可能會引起一部分人的不快。

    首先要說的是,我們現在所謂的“漢服”其實是一個偽概念。漢服,如果按照歷史概念來理解,那麼它專指的是西漢到東漢四百年左右時間,當時人們日常所穿的服飾,更準確點說,是當時社會中、上階級人士日常所穿的服飾。

    中國文明不像古埃及、古印度等文明那樣是中斷、甚至消亡的歷史,而是延綿不斷的歷史。在這過程中,各個朝代都會吸收上個朝代甚至是上上個朝代的服飾、頭飾風格及特點。所以歷史上漢代的服飾,樣式大部分承襲於春秋戰國時代。更嚴謹點說,甚至三代時期的服飾樣式,都對漢代服飾有很大影響,所以我們現在所謂的“漢服”,嚴謹來說是從夏商周三代起源發展,至春秋戰國始呈現蓬勃面貌,到秦代短暫沿襲,漢代大放異彩的一類服飾風格。

    因此不能因為秦漢是我們國家歷史上較為強盛的時期,就把某一類衣服定性於某個朝代,這是非常錯誤的。

    比如現在較為流行的所謂“漢服”其實是一種大致成行於春秋戰國時代的“深衣”服制形式。

    上圖為信陽楚墓的“大帶玉佩大袖彩繪俑”,人物穿著的就是“深衣”的一種,注意,只是其中一種。“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當時士大夫的常服,平民的禮服。它繼承了從周代開始逐漸確定下來的“上衣下裳”的形制,只不過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通裁不通縫,有些類似我們後世所熟知的“袍子”,很有可能是馬褂、旗袍等現代服裝的原型。

    其次,用“漢服”專指“漢族人之服飾”也是矯枉過正,既不科學,更不符合歷史事實。中國古代歷史,就是各民族不斷融合的歷史,在此基礎上,歷朝歷代的漢族服飾,都多少吸收借鑑了少數民族的服裝樣式特點,反過來又影響了少數民族的衣著頭飾。最為人所知的就是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當時胡人善騎,從騎馬動作上就可以推測,當時胡人已經出現連襠的褲,以防止臀部騎馬時被磨傷。而此時中原地區,由於人們日常習慣“坐而論道”-即雙腿緊並,後曲而坐,穿著“脛衣”仍是主流,類似於今世的“開襠褲”。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不僅是歷史事件,對我們民族的服飾發展,也具有相當重大的影響。

    中國古代服飾源頭可以追溯至原始社會山頂洞人的飾物,發軔成型於夏商周三代,春秋戰國樣式趨於穩定,秦漢繼承發展,樣式繁多,唐代大放異彩,宋代繼續發展,基本定型。服飾的發展與繼承,離不開社會經濟的穩定與繁榮。不管哪個民族,胡也好,漢也罷,對中國古代服飾都有貢獻。漢代服飾絕不是漢代人的發明,唐代服飾也不是唐朝人的獨創,更不是什麼漢族獨有,所以我反對提倡什麼“漢服唐裝”,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也不是穿衣服喊口號就能成事的。

    由此可見,“漢服”之謂,無論從朝代還是民族來說,都是不對的,也不應該存在。將“唐服”、“明服”等詞來指稱中國古代服飾也是不嚴謹的,屬於以偏概全。

    當然,我不反對現在服飾復古的風潮,畢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請各位古服加身之時,能多少了解一下自己所穿之物背後的歷史文化,似乎更為重要。

    哦,對了,回答問題:不提倡穿漢服,是因為“漢服”本身就是個偽命題,根本就不存在。真要論一個名稱,似乎“古服”之稱謂更有代表性。至於要在各式服飾裡論一個高低,個人觀點是秦漢以後無足道也。以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晚上吃水果好還是不好?有什麼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