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馬行空41175983
-
2 # 文迪愛導演
家長怎樣關心自己的孩子,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一)家長要以身作責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最好的教育莫過於父母的言傳身教。要想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父母首先要以身作責。要想讓孩子達到怎樣的目標,作為家長首先要先做到。
(二)與孩子成為朋友
很多家長總是認為,只要對孩子有要求,有約束,有管制就是愛孩子,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家長往往苦口婆心,而孩子會嫌棄家長嘮叨,會與家長進行激烈的對抗,會反感或者拒絕與家長溝通等。
主要原因在於家長只把自己當成了家長而沒有把自己當做是孩子最好的朋友,因為朋友之間會存在平等,存在信任,存在友誼,存在尊重。
當你和孩子成為朋友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有任何的問題和想法都會主動的來跟你溝通,這樣才能夠更好的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對症下藥,因為很多家長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管教孩子,而沒有真正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站在他的角度,從他的理解層面去引導和幫助孩子。
(三)與孩子共同完成各種挑戰
與孩子共同完成各種挑戰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這能最大化的增進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和相互信任,還能培養孩子積極勇敢的優秀品質。
比如說我的女兒膽子很小,不敢登高。這個時候我會和他一起面對,幫助他想辦法,把大目標設定成小目標一起來完成,先挑戰攀登3個臺階,然後再挑戰4個臺階,循序漸進。當實現一次次突破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對你的感情和信任成幾何倍增。
這叫做創造共同記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這些記憶會成為她最寶貴的財富,因為在這些記憶中孩子能夠真正的尋找到解決問題和戰勝問題的點點滴滴。
(四)經常和孩子談心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很多家長髮現,與孩子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孩子也開始慢慢的和父母保持距離,不願意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父母。尤其在叛逆期的時候更是讓很多家長大傷腦筋。
因為家長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想什麼。這主要的原因是,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經常和孩子談心。透過談心,可以增進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同時父母也能夠時刻掌握孩子內心的成長軌跡,更深刻的瞭解自己的孩子對症下藥。
但是談心的過程中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公平公正,彼此平等和尊重,是有效談心的前提,每次談心都保持輕鬆愉悅的氣氛。
(五)要有契約精神
這裡提到的契約需要強調的一點,是家長必須參與其中。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會給孩子訂很多的規矩和目標,一旦孩子沒有完成就會進行管教和懲罰,但是效果往往不理想,孩子經常會很不服氣,甚至是抗拒。
這是為什麼,原因是家長只對孩子有要求而沒有對自己有要求。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家長必須主動參與到契約當中,雙方達成協議,例如我和女兒達成的協議就是,她要克服說話的恐懼,而我要克服不熬夜的壞習慣,雙方要共同履行,並且沒有完成協議一方要接受相應的處罰。
需要強調的是協議一旦達成,必須嚴格按照協議的要求來進行獎懲,這點絲毫不能馬虎。尤其作為家長來講,更要以身作則,沒有達成必須加倍受到懲罰。當你這樣做了,下次孩子就沒有任何理由不服氣了。
回覆列表
個人感覺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關心偏離了方向,更多的關心孩子穿的漂不漂亮,有沒有個性,住得舒不舒服,飯菜質量好不好,當然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關心這些無可厚非,應該關心,可是關心孩子教育成長狀況的少之又少,特別是一些偏遠落後地區,由於受地域、經濟條件限制,在農村要改變命運很大程度上還得靠知識,父輩們沒有接受良好教育,教育理念有問題,不重視孩子教育,若干年後城鄉差異或許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