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0
回覆列表
  • 1 # 愛擼鐵的程式猿

    我觀察到的個體,不屬於家喻戶曉的經濟學家,達不到在媒體上公開演講,但的確沒發生大面積炒股虧損的情況。不是搖旗吶喊,更不是譁眾取寵。經濟學家需要加一個前提,應該是通過了每年正、副職教授職稱的這一類人,或者更高層次的人。因為行業原因,淺談幾點,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顯然,這一類人無論在地方,還是放眼全國來衡量,大部分屬於高淨值人群。

    我觀察到的財富增長方式歸納為三種類型(存在我不知曉的方面):

    第一,完全不參與投資市場,財富增長來自知識變現,例如:企業培訓、企業投資分析獲得薪酬等,但自身不參與其中。

    第二,參與到企業投資實體中,例如合夥人、顧問等。

    第三,多層次的投資市場,不限於股票,可能股票(AH股、美股)、基金、甚至期貨等,這一類屬於高風偏型,可能是提問者觀察到的主體吧。

    大部分人這三類兼顧是一種風險可控的模型,單方面資金佔個人動產不高。

    您提到的大多數應該產生自第三種高風偏型別中股票的部分。

  • 2 # 孟可的思想空間

    中國有一個很有名的經濟學家,在電視上經常做些財經綜藝節目,並且不時對股市行情進行預測。當有人問他是否炒股票時,他表示從不炒股票。他認為炒股票的風險太大了。

    很多經濟家都不炒股票,即使有個別經濟學家炒股票,一般也大多以虧損作結局。

    這是為什麼呢?

    這時間因為在股票投資上並沒有一個什麼現成的一個成熟的投資規律供人們參考,人們對股市投資的認識還處於一個初級階段。

    並且金融市場受各種外界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因素影響,是很難預測的,行情充滿了隨機性。經濟學家對於股票對於經濟形勢的預測僅限於一種理想化的模型,這個模型離現實還是很遠的。因為模型成立的條件是無法確定的。

    並且炒股票需要一個綜合的素質,比如性格、心理、意志品質方面的素質。這些包括經濟學家往往也並不都能具備。

    並且隔行如隔山,很多經濟學家是研究巨集觀經濟面的,對於金融投資方面瞭解並不是很多。經濟學家在股市上也是要從頭開始。們所擁有的專業知識,在股市上的優勢並不大。並不能保證他們在市場中一定賺到錢。

  • 3 # 朱易觀市

    炒股是一項綜合能力和素質的體現,同時又考驗大家的心理承受能力。炒股賺錢和賠錢打板小哥認為主要有幾點考慮:

    第一,具備基礎的學習能力。不需多麼精通和專業,但經濟學常識、投資學常識是必須要懂的。股市不是比誰的學歷高和誰的知識多,比較的是運用與實踐的能力和學習的能力。很多人入股市其實是需要進行基本的學習的。包括對股市知識的學習。

    第二,正確的投資觀念。長期投資也好,短線投機也罷;運用技術分析也好,善於價值投資也好。最主要是樹立正確的股市觀。如果,你想要“一夜暴富”,把股市當做“提款機”,或者看別人在股市賺錢了,覺得你也一定可以。那就大錯特錯了。即便是短線投機的行為,在股市中賺錢也是有自己的投資和交易理論支撐的。不是簡單的靠賭、靠蒙。

    第三,具備基礎的投資分析能力。簡單講就是,k線要會看,市場氛圍和股市政策要知道。

    而一些經濟學家賠錢,估計是錯誤的把股市與經濟的關係搞混了。

    首先,股市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它會提前、滯後或者同步反應經濟的狀況。也就是說,股市週期和經濟週期並不是完全同步的,單從經濟週期的角度分析股市是片面的,中國2000年-2005年保持了強勁的GDP增速,但A股在 此期間卻是5年的熊市。因此,完全依靠經濟週期去投資A股有時候就是南轅北轍,大錯特錯的。

    其次,經濟學家擅長的是巨集觀分析。並不是經濟預測。也就是它們更擅長“事後諸葛”。對過去發生和現在發生事情有比較好的分析和解析,但是讓他預測5年之後或者十年之後的經濟,十人之中有九人會預測錯誤。有一個預測對了也可能是蒙對的。

    對於未來,我們都希望更好,會者更悲觀。股票市場很難預測清楚,只有順勢而為,才是投資之道。

  • 4 # 愛股軒友

    炒股不是高智商戰勝低智商的簡單事兒

    為什麼經濟學家,世界上的著名的物理、數學家炒股都有非常多失敗的案例?其實,巴菲特說得很好:“炒股不是一個智商150戰勝智商130那麼簡單的事兒”。玉名先來講一個故事,在回答您的問題:有一年的夏天,一位著名的全球經濟學家看好全球經濟繁榮,每一項預測都是正確的,但這一年美股和全球股市經歷了大股災,他演講的這一年是次是1987年夏天,幾個禮拜之後,多數股票的價格都只剩演說當天的一半。由此之後,華爾街認定“股市不是預測經濟很好的一項指標”。

    巴菲特說:“我從來不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分析巨集觀經濟上。投資者經常預先做出對經濟情況的推測,然後去選擇那些符合這種推斷的股票,我覺得這種想法非常愚蠢。”——因為,在1990年、2000年和2008年這最近3次的經濟衰退,大多數的經濟學家都沒有正確預測到。就像2007年春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還說:“世界經濟的風險已退,美國經濟穩健,其他國家情勢也令人鼓舞。”但2008年卻發生了金融大海嘯。

    我個人也贊同這個觀點,炒股不是看懂巨集觀經濟資料就可以的,還需要從市場本身的因素出發。以美股為例,在1958年美國GDP增速提升,隨後保持了20年,GDP 較高增長,但這20多年美股指數橫盤,始終在600-800點區間拉鋸~1986年到1991年美國GDP增速突然下滑,持續5年,結果5年慢牛,指數漲幅超過1倍以上。

    巴菲特發現所謂長期投資成功的人,無論智商高低,都有一些共性:他們總能辨別市場的重大風險。任何時候,一次嚴重的錯誤會抹去很多次成功積累下來的財富。”由此,巴菲特總結道,“失敗者總是為不合理的事兒找藉口,而成功者則避而遠之,這就是投資之道。無論在一筆投資中投入了多少時間、心血、精力和金錢,如果沒有事先確定退出的策略,就有可能讓你的財富歸零。”那麼,股民該如何做,擺脫炒股虧錢的怪圈呢?接下來給出,一條可行的相對簡單的成功路徑。

    所以股市往往不是理論就可以操作的來,而且隨著知識面的提高,包括主力也會更懂的學習,那麼對於理論派的經濟學家,自然跟不上。

  • 5 # 使用者嘯天豹

    影響股票市場的因素很多,影響最大的是一些突發事件,還有人為有意操控和無意烏龍。完全不符合經濟規律也無法建立數學模型,所以在炒股方面沒有專家。基於知識資訊的判斷對可能對常規股市炒作會有幫助,更多的還是靠運氣。

    很多人在發生於自己相關的有利和不利事情的時候,傾向與做出有利於自身智力能力的判斷。炒股時賺了,認為是自己的眼光能力,虧了則歸咎外界原因。

    為什麼很多人虧了很多還在炒呢,多半因為騎虎難下,不甘心,割肉是很痛很痛的,在期待股市回暖解套的等待掙扎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這裡我說一下有利於我的[可愛]股市大熱時我的判斷。當時我看到很多老年人,有的四則運算都做不利索在神采飛揚津津樂道談論股市,周圍同事朋友大多也加入炒股大軍。當時流行這樣一個說法,我工作在一起的同事也幾次對我這樣講,錢存銀行的利息抵不上貶值幅度,存款實際是負利率,所以把錢存銀行的是傻子。我說全體股民除極少數人,所得利益是百分幾?是負數!是被割的韭菜,傻子都不如

  • 6 # 高度社會

    經濟學家與炒股賠錢沒有必然關係。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不是所有的經濟學家炒股都是賠錢的。即:有的經濟學家炒股是賠錢,有的經濟學家炒股是賺錢。炒股首先要明白,股市的不可控因素很多。不能用炒的主觀心態進入股市。經濟學家雖然對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有專業學術方面的立論和觀點。但股市漲跌和經濟學家所涉及的經濟領域無同質性聯絡。甚至很多經濟學家對股票技術分析、量化分析等方面知之甚少。

    系統性風險也稱巨集觀性風險。是指政冶、經濟、社會等方面發生全面性或整體性風險對股市所造成的嚴重影響。如:通貨膨脹嚴重造成的利率、匯率風險。特大自然災害造成地區的嚴重影響等。

    非系統性風險也稱微觀性風險。是指個別性的公司企業因特定事件造成的風險。如:資金斷裂造成生產鏈的癱瘓、公司法定代表人被逮捕、公司發生大規模罷工、罷產等。

    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發生的大小和規模是不確定的和一定時期不可控制的,有預期產生非預期的情形、有即時發生造成的嚴重結果。這些都會導致大多數股票的跌勢,很長時間難以修復。

    綜上所述:買賣股票首先要確立投資策略和方法。是長期投資還是中短期投資,是量化投資還是階段投資等等。

    其次,應當控制風險,控制存倉量和平均成本。多股組合、分散風險、降低成本。

    所以,只要掌握好股票執行方向和流動規律,分散風險或控制風險,才能最大限度的達到或實現預期收益。

  • 7 # 不是山峰的風

    你好,這個問題很有代表性。

    在一般人眼裡感覺經濟學家就是搞經濟的,為什麼炒股還會失敗?其實我們這麼想犯了常識性的錯誤。

    經濟學家一般是研究經濟行為及其執行規律,比如改善投資環境能否提高民營經濟的競爭力、供給側改革能否實現優勝劣汰、房地產行業高速發展的背後會帶來哪些隱患,等等。也就是說經濟學家是研究與經濟相關的一系列問題,而不是具體研究企業的具體問題。

    但是炒股首先需要研究企業個體的經營狀況,其次是行業發展的方向。股票買賣的背後實際是對企業未來業績好壞及國家經濟增長的潛在預期,更大程度上是心理決定個體行為。

    比如日本股市將近20年都是熊市,但是日本的經濟仍然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二。再比如近期美國經濟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出現衰退,但是納斯達克卻創出新高。

    由於經濟面的好壞與股市沒有必然的聯絡,經濟好股市不一定好,經濟差股市也不一定差,所以經濟學家進入股市後與普通人一樣也會成為韭菜,這不足為奇。

  • 8 # 嗷嗷財經

    2.不管那個行業,那個領域,二八定律都適用;

    3.即便美股十年牛市,也有八成基金是跑輸指數的。或者你可以看最近的納斯達克,只有5只股票大幅跑贏市場,其他495只股票中位數是跌的。

    4.炒股大多是虧錢,投資則不然。即便你投資黃金,雖然黃金不產生利息,但同樣也能跑贏通貨膨脹。

    5.問這個問題,最終你想要什麼答案?對比是錯誤的開始。做好自己,努力成為10%頂層者。

    6.不要炒股,不要炒股,不要炒股。

    7.有閒餘資金,適當分散投資。降低心理預期,不要指望發大財。

    8.對於大部分新手來說,以上都是聽不進。

    9.大多數人,最後會摸著乾巴巴的荷包感嘆。

    ----------------------------------

    再舉幾個例子

    讓我告訴你有關歷史上三位經濟學家的故事。這三個人因在經濟理論上撰寫博學的著作而又在積累財富(對於某些人然後失去財富)方面具有突出的區別。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驗教訓,如何成為一名偉大的投資者,以及為什麼某些但並非全部經濟學家未能進行投資。

    大衛·裡卡多(David Ricardo)

    大衛·裡卡多(David Ricardo)21歲創業時,他的財產基礎為800英鎊。到三十三年後的1823年他去世時,他的財產價值達到了難以想象的675,000英鎊至775,000英鎊,而他的年收入為28,000英鎊。沒有其他經濟學家達到這種富裕程度。

    裡卡多很早就以政府債務的套利賺了大部分錢。儘管如此,歷史學家們一直在爭論裡卡多從內幕交易和股票操縱中獲利的程度。裡卡多從未寫下自己的交易技巧,但商業夥伴表示,他嚴格遵守自己的兩個“黃金法則”:“減少損失”和“讓利潤繼續增長”。

    裡卡多(Ricardo)剛起步的金融職業生涯就開始了他作為政府貸款承包商的競標時的巨大飛躍。在1800年代初期的拿破崙戰爭中,政府依靠證券交易所為其蓬勃發展的支出提供資金。中標者從財政大臣那裡獲得了特別獎金。裡卡多和公司的競標非常成功,以至於他們在1811年至1815年的戰爭年代獲得了每筆政府貸款。

    戰爭的最後一筆也是最大一筆貸款(價值3600萬英鎊)於1815年6月14日募集,距滑鐵盧戰役只有四天了。由於貸款規模和戰爭結果的不確定性,債券價格極為低迷。貸款合同有四個投標人,但裡卡多的公司贏了。

    裡卡多(Ricardo)勇敢地在深陷不安的債券中保持了自己的位置,這是他有史以來最大的賭博。在滑鐵盧戰役之前,其他更膽小的投資者早早賣出,但裡卡多沒有賣出。惠靈頓戰勝了拿破崙的訊息傳出後,政府的慰問金猛增,裡卡多立即成為百萬富翁。《星期日泰晤士報》在裡卡多的ob告中(1823年9月14日)報道了一個流行的謠言,即在滑鐵盧戰役中,裡卡多“賺了上百萬英鎊”。

    裡卡多(Ricardo)未能算作英國的179個百萬富翁之一,但還是擁有至少五十萬英鎊的338個之一。那時,裡卡多幾乎是偶然地將注意力轉移到了經濟學上,最終發展了一種比較優勢理論,並鞏固了他作為國際貿易之父的地位。

    給投資者的教訓:

    -減少損失,讓您的利潤繼續增長。

    -堅持那些您知道的領域。儘管可以說裡卡多從內幕交易中獲利,但他堅持自己的優勢。

    歐文·費雪

    費舍爾(Fisher)在1920年代青睞具有創新產品的新興公司的股票市場上進行了大量投資。為了增加回報,他大量借錢來利用自己的資本。隨著市場的持續增長,他積累了1000萬美元。當然,槓桿的危險在於它也會反向起作用,當市場下跌時,您的損失會倍增。1929年,當股票市場崩潰時,費舍爾(Fisher)陷入了財務危機。

    1929年10月,即在崩盤前不久,費舍爾宣佈股票市場已達到“永久高位”。飛機墜毀事件發生後的幾周內,他對全美信貸人協會的聽眾說,他認為根本沒有改變,因為他們應該渡過市場風暴。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費舍爾率先開發了經濟資料(指數研究所釋出了每週和每月的經濟指標),因此可以很好地觀察到經濟中不平衡和脆弱性的形成。

    他去世後,其財產的淨值估計僅為60,000美元。

    給投資者的教訓:

    -避免確認偏差。費舍爾廣泛撰寫了崩潰的文章,以支援不斷上升的市場。他是一個驕傲的人,討厭被證明是錯誤的。你可能會說,他的自我意識被不斷上升的市場所籠罩,以至於拋售(在行為經濟學中)會給他帶來認知失調。

    -瞭解你的動機。費舍爾一直在努力積累大量財富,以證明自己的價值。

    -資料本身並不意味著您是更好的投資者。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凱恩斯和裡卡多和費舍爾一樣,都是他的投資人。1936年,他的身價超過500,000英鎊,然後他在1937-38年的經濟衰退中幾乎破產了,因為當時槓桿率很高。1946年去世後,他的投資組合為40萬英鎊。

    他對投機者的觀察促使他塑造了他對投資者的著名“動物精神”描述。他將動物精神定義為“自發地採取行動,而不是無所作為,而不是量化利益的加權平均值乘以量化概率的結果”。

    這構成了他對投資者的看法:

    “專業投資可以比作那些報紙比賽,其中競爭者必須從一百張照片中挑選出六個最漂亮的面孔,該獎項被授予競爭者,其選擇最接近於整個競爭者的平均偏好;因此,授課的競爭對手不必挑選他本人認為最漂亮的面孔,而是挑選他認為最有可能抓住其他競爭對手的眼神的面孔,而所有其他競爭對手都從同一角度看待問題。根據自己的判斷,選擇那些確實最漂亮的東西,甚至不是那些平均意見真正認為最漂亮的東西,也不是一個案例。我們已經達到了第三級,在這裡我們將自己的智慧專門用於預測平均意見所期望的平均意見。

    給投資者的教訓:

    -投資不僅僅在於解釋資料,還在於解釋其他每個投資者如何解釋資料以及每個投資者如何迴應其他投資者的行為。

  • 9 # 夢農人

    “為什麼知名經濟學家炒股總是虧?”

    何以見得?有例為證。

    公司創始人是被稱為能點石成金的華爾街債券之父約翰·麥利威澤,合夥人中包括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莫頓和馬龍·斯科爾斯,這兩人被稱為現代金融學之父,還包括前財政部副部長及聯儲副主席大衛·穆林斯,說這個組合是“金融夢之隊”一點不為過。結果呢? 亞洲金融危機觸發的“黑天鵝”事件,1998年,他們在150天內損失了90%的資產,按照當時的匯率,鉅虧近400億人民幣。

    1975年經濟學家庫普曼斯與康託羅維奇共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們號稱根據他們的理論,投資就無往不利。不過當他們用這筆獎金來證實這個偉大的理論的時候,很快他們就用自己的無敵理論把得到的獎金虧得精光。

    在胡佛時代,經濟學界威望最高的莫過於歐文·費雪,這位老先生被公認為美國第一位數理經濟學家,他使經濟學變成了一門更精密的科學。1929年股市崩盤不到兩週時,他卻發出好幾代人都不能忘卻的預言:“股價將達到某種持久的高峰狀態。”(這話聽起來跟2015年時“4000點剛起步”有異曲同工之處),結果在那場股災中,數以千記的人跳樓自殺。費雪幾天之中損失了幾百萬美元,頃刻間傾家蕩產。

    對於經濟學家,很多投資界的大拿都不屑一顧,我們舉幾個例子。

    2007年8月,喬治·索羅斯邀請了華爾街頂尖的經濟學家和投資家,在紐約長島最東端的南安普敦舉辦了一場午餐會。會議的主題是討論:我們是否即將經歷衰退。 21個與會者中19人表達了樂觀的看法。僅有兩人不同意此觀點,其中之一就是索羅斯。會議結束後,索羅斯更確信金融危機肯定會來——經濟學家和專家的話,那都是反向指標,你見過他們賺錢嗎?一年後,雷曼兄弟轟然倒塌,全球經歷了二戰以來最大的股災,索羅斯躲過一劫。

    歷史上最偉大的投資人之一,《時代雜誌》評他為首席基金經理,曾花13年時間打理的麥哲倫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由2000萬美元成長至140億美元,對共同基金的貢獻,就像是喬丹之於籃球的彼得·林奇,對依賴經濟景氣預測作為投資判斷觀點的經濟學家嗤之以鼻,在它看來,美國有6萬名經濟學家,卻沒有一個人預測到1987年的股市災難

    在國內譽有股神之稱的巴菲特也對經濟學家的觀點不屑一顧,隨著和現代數理統計的結合,經濟學家的工作變得越來越“技術流”。他們安安靜靜地在書齋裡畫著和現實無關的圖表、曲線,自認為從歷史統計資料和自己創造出來的模型中可以輸出對未來市場狀況的預測。巴菲特及其搭檔的言論重重地扇了這些經濟學家的耳光:經濟學家的那些巨集觀資料堆砌,那些複雜模型,對未來不確定的市場狀況的把握沒有絲毫作用

    那麼,在經濟領域裡做出過傑出貢獻、成為很多國家經濟智囊團的經濟學家,為什麼會在股票投資領域玩不轉呢?我相信不只我有這個疑惑,你看,連英國女王也有。金融危機後,英國女王就曾經提出這樣的質疑,為什麼經濟學家沒能夠預測到危機的發生?在經濟學教科書中大名鼎鼎的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盧卡斯給出了一個答案:經濟學業已證明,此類事件是不可預測的;因為,假如此類事件可以預測的話,那麼人們就會據此作出反應,從而避免它的發生——於是,這個預測就成為錯誤的了。是不是跟蝴蝶效應有異曲同工之處?

    這位是古典經濟學理論集大成者,老爹就是股票經紀人,最經典的一役源自滑鐵盧戰役前四天買入英國債券,拿破崙失敗後,爆賺一筆,看來大衛哥是做超短線的一把好手啊,據說他去世時資產大約70萬英鎊。

    想不到吧,著作《共產黨宣言》的大鬍子老馬,同時也是《資本論》的作者,可是位經濟學不世出的奇才。他利用英國剛剛通過《股份公司法》的訊息,分四次建倉,用一個月的波段操作將600英鎊成功的炒到了1000英鎊,然後落袋為安。他在給恩格斯的信中很得意的說:“醫生不許我從事緊張和長時間的腦力勞動,所以我就做起股票投機生意來了,不過效果還不錯。我用那600英鎊賺取了400多英鎊。這下我暫時不用你和朋友們的資助了。”老馬同志對於題材的解讀,倉位的把控,止盈的果斷,簡直堪稱是藝術的操作,最氣人的是評論自己炒股的口吻——“我只是賺了點小錢”而已,你服氣嗎?

    現代經濟學之父,著作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這本書引發了凱恩斯革命。凱哥不只是經濟學家,他還是基金經理,同時還運作劍橋皇家學院的資金,什麼股票啊、期貨啊他都玩。他提出著名的股票選美理論,至今依然被不少短線高手津津樂道,即買股如選美,你個人覺得美不好使,需要大眾覺得美。怎麼樣,是不是跟龍頭戰法有異曲同工之處?他在1920年初始的投資組合價值16315英鎊,在他1946年去世時他的淨資產達到了411000英鎊。期間還經歷了1929年的大蕭條,能取得25倍的收益,真乃神人也!

    所以你看,優秀和卓越雖然只有兩個字的差別,但是所獲得的成就卻是天壤之別,像這些卓越的經濟學家,名聲賺到了,錢也賺到了,還透著那麼一股仙風道骨,真叫是羨煞旁人啊。

    在20世紀80年代有個經濟學家不甘寂寞,準備在股票市場上小試牛刀。他與朋友合開了一家公司,專門向人提供股票投資的建議和代理股票的買賣。結果客戶不是套牢就是割肉,虧得哭爹喊娘。而他自己的收入連租金水電都不夠支付,在賠光了幾百萬美元之後,也只有慘淡收場,從此專心做經濟理論及巨集觀經濟趨勢的研究工作,後來他混美聯儲,他的名字是艾倫·格林斯潘。

    2007年8月,喬治·索羅斯,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金融大鱷,邀請了華爾街頂尖的經濟學家和投資家,在紐約長島最東端的南安普敦舉辦了一場午餐會。會議的主題是討論:我們是否即將經歷衰退,21個與會者中19人表達了非常樂觀的看法。僅有兩人不同意此觀點,其中之一就是索羅斯。會議結束後,索羅斯更確信金融危機肯定會來。一年後,雷曼兄弟轟然倒塌,全球經歷了二戰以來最大的股災,而索羅斯躲過了這一劫。

    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巨集觀經濟學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場面。伊麗莎白女王在世界知名學府倫敦政經學院的一次奠基儀式上問在座的一眾殿堂級經濟學家:為什麼你們沒有預測到金融危機?這不能不說是經濟學的理論的一次失敗。

    當然,經濟學家炒股也不都是虧錢的。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的炒股生涯可以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失敗的,幾乎全軍覆沒,後一階段是成功的,斬獲豐厚。在第一階段,他的炒股觀主要是基於傳統經濟學的思維方式資買賣股票基於所謂“長期預期狀態”。後來,凱恩斯發現經濟的未來發展不可預測。於是凱恩斯改為把握未來幾個月的行情走勢。凱恩斯從來不把內幕訊息看在眼裡,有一次他說,如果華爾街的交易商不那麼看重內幕訊息的話,他們一定能賺大錢。凱恩斯在財務方面擁有百科全書式的知識,他自己的炒股祕訣就是仔細地審查企業的資產負債表,那著名的股神巴菲特和他如出一轍。

    凱恩斯用“動物精神”來描述人的非理性,正是因為他理解了人類的行為特徵,才能在後半場剪別人的羊毛。凱恩斯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提出了投資的“選美理論”,指出金融投資如同選美,在有眾多美女參加的選美比賽中,大家各自投票,票多者獲勝,猜中者獲獎。你應該怎麼猜?凱恩斯告訴我們,你不要猜你認為最漂亮的美女會贏,而應該猜大家、這些評委的心目中誰是最合適的美女。這就是所謂的選美理論。

    關於經濟學家的預測的話呢,我們的業界也會有一些比較有趣的事實。

    比方說,你同時見到了這樣的一個分析師或者經濟學家,他們代表不同的風格;一個人呢,他可能邏輯都是對的,他說的都是頭頭是道的,而且符合我們經典的原理,但是呢現在他的結論可能是錯的,那這種經濟學家對你來說它的價值在哪裡呢?

    另外還有一種局面就是這個經濟學家或者分析他的判斷都是對的,可是他的邏輯聽起來都是荒謬的,或者錯誤百出,那這兩種分析師對我們的投資或者一般的大眾來說,誰會更有價值呢?這確實是一個比較尷尬的局面。那這也就是我們在預測的時候所遇見的風險。

    那我們分析師裡頭有一個蠻著名的例子。一個新出道的這個分析師呢,當他第一次去見客戶的時候呢,因為經驗不足,所以他的分析通常只有30%的勝率,什麼意思?也就是說他推薦的投資,成功的概率只有30%,這個分析師受到了投資人的巨大的歡迎,每次他來做路演的時候,大家都是傾巢而出,認真的聽他講每一段和每一個相應的決策,他覺得受寵若驚,為了對得起這些投資人,能夠真正的回報這樣一些看重它的客戶,他做了非常大的努力。他去念了這個博士、MBA,學了更多經濟學的知識,因為他想提升他自己預測準確的概率。最終經過多年的努力,他終於成功地把原來只有30%的成功概率提升到了接近50%,這時當他再去給客戶做路演的時候,他發現客戶就像突然變了一副嘴臉,沒有人再願意搭理他,他覺得非常的奇怪,也覺得非常胸悶,為什麼我提高了我的預測的準確度,讓大家不再搭理我了呢?因為很簡單,當他的預測準確程度是50%的時候,等於沒有提供任何價值,而當他的預測程度是30%的時候,所有的投資人可以把它視作為一個反向指標,也就是按照他說的反的方向去做,就一定能夠獲勝,這就是一個非常尷尬的例子。

    其實,預測的問題並不是經濟學獨有的,自然科學雖說比經濟學靠譜,但是科學家也經常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比如劍橋大學的著名物理學家、數學家霍金,他被看作是繼牛頓和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之一,被稱為“宇宙之王”。科學史上圍繞黑洞有過4次著名的賭局,霍金參與了3次,但很遺憾,他都輸了。霍金最新預言是:地球將會在2032年受到小行星撞擊,這次撞擊很可能引起世界末日人類將在2032年毀滅!霍金稱這次的小行星的威力是地球上曾經發生過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威力的100倍。相當於3000多顆核彈同時爆炸的威力!那我們就要拭目以待了。

    那為什麼我們的預測經常會不那麼準呢?因為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方法論有著比較大的差異。我覺得任何的預測都是在做一些冒險。比方說,我們有一個蝴蝶效應的說法,所謂蝴蝶效應,就是在南美洲巴西高原上的一隻蝴蝶,它微微扇動了翅膀,都有可能造成另外一個大洲上的一次風暴。所以,我們恐怕不能對預測太認真。也不能僅僅用預測的準確與否作為判斷一門學科的科學性。其實,每一個結論都有其存在的前提,都是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得到的。而大家,或者說大眾,往往喜歡斷章取義。

    整體而言,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在預測上要比自然科學犯錯的概率更高一些。這主要是由於二者方法論的差異引起的。自然科學研究的是實體世界。原則上來說,世界是客觀的,從而是可以認知的。但社會科學卻不是,社會科學的研究物件是人類自身構成的這個社會,研究的是我們自己。但是大家也不用太灰心,這並不代表我們不能認識自己。就好比我們要描述自己站立的位置時,我們需要找相應的參照物,參照物越多,位置描述就越準確。這就說明了在看待一個問題時,需要從不同的視角去把握,如此才能把問題看得更清楚。

    經濟學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假設,在前面的課程中大家也都感覺到,就是人的一個理性。人的理性是作為分析的一個起點。但是我們必須問自己,我真的是那麼理性的嗎?我們真的是那樣每分每秒精於計算,或者辨明是非的嗎?可能並非如此。

    舉個例子,很多的行為經濟學的這些論證顯示,我們對待損失跟盈利的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同樣是500塊錢的損失或者說是得利,我們通常覺得損失所帶來的一個負面的效果,會大於同樣金額所帶來的正面的效果。也就是說,人天生可能是厭惡風險和厭惡損失的。那麼這種不對稱性,就使得我們對金融資產的未來前景的判斷可能就會發生所謂的偏移。

    同時,即便我們的每一個人,是理性的,也會引發群體的不理性。比方說我們所看到的,股市上的羊群效應:可能每個人都覺得這支股票的估值是合理的,所以每個人都在買入,那不斷的買入就會導致它的估值最終偏離了他應該有的一個價值,所謂引發的羊群效應。而當這個損失發生的時候,每個人都覺得我應該出場,我應該出貨、清場,但是,所有人都一塊這樣做的時候,你會發現,就像著火的這樣一個房間,沒有人能夠真正的奪路而逃,因為門已經被著急逃跑的人群所擠壞。

    那麼我們可以看一下巨集觀經濟學預測的一些主要的方法,其實我們通常願意把經濟學視為一種歸納的科學,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的科學的發展和經濟學自身的發展,我們也比較喜歡一種演繹的體系,也就是我們通過一些抽象的模型或者方法來描述各個經濟變數之間一些機械的甚至是物理學一樣精密的一些關係。

    當然,這樣一些抽象的模型有著它自身的美感,但是由於抽象掉了太多的真實世界的因素,當他們來做未來預測的時候,他的結論就顯得相當的骨感。那作為歸納科學,他的問題就在於我們通常是認為過去所發生的這樣一些事件,會不斷的重複,而不斷重複構成了我們的規律,而且這些規律就指導我們做進一步的研究和預測,所以很簡單,大家通常會假定過去所發生的事情,會以一種線性外推的方式發展或者進展到未來,這顯然是不對的,因為儘管整個世界看起來它是進化過程是緩慢和漸變的,但是正是由在關鍵時點上所出現的重大的事件或者重大的變化,才是引發整個正規化變化的最重要的催化劑,而這使得一貫按照經驗所得預測的未來將會發生本質的變化。而這種變化,是真正分析的價值所在。

    最後,我們來做一個小結。經濟學呢並不神祕,他只是一個視角,是一個分析工具,它能夠幫助我們認識一些現象。而這些現象往往很難用其他學科進行合理的解釋。當然,就像著名的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夫人說的,學習經濟學,你還能防止被經濟學家忽悠。我的看法是,預測是高風險的,但是不預測風險可能會更高。

  • 10 # 禪道至簡晨曦

    如今身邊炒股的人越來越多,不管你是在飯館裡還是大街上,都能聽到身邊的人不斷談論股票,就連小區裡的大爺大媽每天都在說著賺了多少賠了多少,那麼,是所有人都適合炒股嗎?

    咱們先來說說股票是什麼。股票是股份公司發行的所有權憑證,是股份公司募集資金的一種重要方式,通俗點說就是公司拿企業的股份換錢用。股市就是股票市場的簡稱,本質是為了融資和分散風險。

    股票市場是一個財富再分配的市場,並不產生財富,即你贏的錢是別人輸的錢,零和遊戲。我們常說的“二八定律”,10個人炒股8個虧1個賺1個平,那1個人賺的就是那8個虧的人的錢。

    股市裡常見的七種有趣現象:

    1.看到好股票漲了不買,觀望一陣,追漲後買,然後股票變熊了。

    2.氣不過賣了,股票又漲了。

    3.兩個股票選一個,選的沒漲,沒選的漲了。

    4.選錯了又改,改完後手頭上的股票又跌了。

    5.不做短線,長期持有,就是不漲。

    6.拋了長線,然後漲停板。去搞短線,又被套住。

    7.給別人推薦的漲了,自己買的跌了。

    炒股,賺錢的多是相似的,而虧錢的各有各的虧法。

    說了那麼多,給各位看兩個實驗。

    實驗1:第一,直接給你700塊錢,第二,你有75%的可能得到1000塊錢,有25%的可能一毛錢也得不到,你選哪個?

    實驗2:第一,你需要付出700塊錢,第二,你有75%的可能付出1000塊,有25%的可能一毛錢也不用付,你又怎麼選?

    相信你和我們大多數的實驗者做出的選擇是一樣:

    第一個實驗中有80%的人選擇了直接得到700塊錢。大多數人寧願少些,也要確定的利潤。

    第二個實驗中有75%的人選擇了第一個選項。他們為了搏25%什麼都不付的機會,寧願承受多付300塊錢的風險。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大多數人在盈利時,是風險厭惡者,而在虧損時是風險愛好者,他們願意冒風險去降低損失。這說明人在對待盈利和虧損時態度迥異,而並不是根據市場資訊來客觀評估!當股票盈利時,他通常沒有耐心持股,一有風吹草動很快賣出股票,但在虧損時,變得異常堅定。事實上,持有盈利股票的時間要比虧損股票的時間要短,而這只是你的本能表現,有沒有思考過呢?

    很多人本能地把現實生活中的方法移植到股市,生活中多是正和遊戲,即共贏或者多贏,而股票市場是零和遊戲,遊戲規則的不同導致最終結果的不同。舉個例子,一家公司發行債券,一開始你可能並不會購買,耐心觀察,研究公司運營是否高效,一點點投錢,5萬,10萬,到最後100萬,你將利潤最大化的同時,企業也從你手中融來的錢創造出更多價值,這是一個共贏模式。當然,也有企業拿你的錢不是去創造價值,而是用新投資人的錢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這是龐氏騙局。在股市中,你發現一隻“好”股票,本能地從5萬塊,10萬塊,等你重倉100萬高價買進去,你發現他不漲了!為什麼,股票市場不產生任何財富,不產生財富的市場拿什麼回報你,上漲的目的無非是讓一群吃瓜群眾高價接盤。

  • 11 # X蟈蟈X

    第一、經濟學家並非交易者,他們只是分析經濟,分析可能的走勢,並不追求交易盈利。

    第二、經濟跟股票市場的關係可能題主並不瞭解。有一句話叫做經濟是人,股市是狗,後會時而向前原離主人,也會時而向後遠離主人,但又會偶爾回到主人身邊。這是德國股神科斯托拉尼的比喻,非常的形象。

    股市是人們對經濟的預期,而不是經濟的實體,人們普遍認為未來經濟會變好,股市就會漲,而這種時候,經濟其實可能還在低谷。當經濟復甦蓬勃發展時,人們如果對未來經濟普遍不看好,那股市就會跌,而不是當前的經濟。除非人們對於未來仍舊看好,才會繼續漲。

    所以股市是一種市場情緒,是股市大資金參與者對未來預期的反應,而不是當前的經濟。就好比我們看到某個公司的股票都是在未來可能會有利好訊息或者重大發展時大家才會提前購買,所以才會漲,真的利好訊息公佈了,其實反倒是大家獲利了結的時候,這個時候也就漲結束了是一個道理。

    所以如果研究股市,不要聽信某些小道訊息,或者專家之類才是正途,所有的訊息其實價格已經都反應出來了。

  • 12 # 小舟聊財經

    為什麼大多數經濟學家炒股都是賠錢的?

    首先不知道你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並沒有任何資料表明大多數經濟學家炒股是賠錢的。

    其次股市本來就是一個難以預測的領域,即使是經濟學家也不能完全把控它的發展方向。股市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虧錢的。

    然後經濟學家、理財專家一般會教一些股市小白的炒股技巧,從中收取學費賺錢。比起股票這種風險比較大的賺錢方式,收學費這種穩定的方式不是更好。

    最後大多數經濟學家主要以研究巨集觀經濟執行規律為目標,炒股並不適用。

  • 13 # 小美期貨

    如果你是老股民的話,可以理解為什麼大多數經濟學家炒股都是賠錢的。

    炒股賺錢的人必須是一個獨立的理性人

    經濟學家理論知識豐富,但是不一定能保持理性人心態,說白了人性的弱點都是一樣的。

    下跌途中,會恐慌,拿不住,最終交出手中的籌碼。

    上漲途中,會竊喜,也還是拿不住,賺點小錢就出來了。

    所以炒股就是在和自己的對話,和那個心裡的魔鬼做鬥爭

  • 14 # 章子投顧

    為什麼大多數經濟學家炒股都是賠錢的?這樣還是比較好理解的。為什麼這麼說呢?股市是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經濟層面。另一個則是實戰層面呢,經濟學家更好地理解經濟層面,對實戰層面知識比較缺乏。比如說股市裡。利好兌現變利空。利空證實變利好。為什麼那個漳子島公司?一段時間扇貝遊走了幾個跌停。一段時間證實那扇貝呢,怎麼樣怎麼樣,又有幾個漲停?

    上面只是是說一個個股的某一階段。如果在更高更遠的經濟層面說。在經濟大好,發展潛力超好的情況下。那麼我們要炒什麼股,自己要有非常的實戰經驗。這段時間就是以大藍籌為背景,二八概念為主旨。如果在某一段時間經濟層面不景氣呢?那麼就要有中小創。某一些板塊個股,短期炒作。作為經濟學家,為什麼大多數炒股虧錢?他們就沒有很好的掌握這些實戰經驗。比如說今年,那個口罩概念。醫藥防疫概念,頭盔概念,地攤經濟等等。這些這些行業中的龍頭漲幅驚人,如果很好地把握了就今年就是很好的收穫。比如下圖1圖2。我僅僅在4個交易日大賺28%。大家可想而知,銀行理財一年只有5%左右,我這個4個交易日平均每個交易日有7%的利潤。從某一層面說比較還好。(我們炒股要穩準狠,不要過多的操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生態好了,野生中草藥是多了還是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