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燕善閣傳統文化

    我認為非常有必要,理由如下:

    1、從古至今,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困惑,你可以從《論語》中找到古人對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2、中國千百年來傳承的經典,體現了古人許多的智慧,現代人需要好好的學習借鑑。

    3、凡是對學習《論語》有困惑的,都是沒有好好的研究過論語的全部內容的,或者是隻背 了幾句語句,沒有能夠理解其中意思,一旦深入學習了,受益了,就不再問這個問題了。

    4、學習《論語》並能夠體現在自己的行動中,你會發現古人的智慧很了不得,會對你看世界開啟一扇窗!

    5.只要堅持,終身受益!

    一、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礎的話,還是直接讀《四書章句集註》吧,可以從《大學》讀起,看不懂的先略過。

    如果有困難,或者對宋儒使用的概念太陌生而無法進入,那就讀錢穆的《論語新解》。許多朋友推薦了楊先生的《論語譯註》,如果不覺得無聊當然也可以作為入門,但我周圍幾個小夥伴讀楊先生的譯註讀不下去,倒是挺喜歡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所以先讀《論語譯註》或《論語新解》都可以。

    另外推薦一個楊立華老師的《四書精讀》課程錄音,楊老師課講得非常好,推薦聽一聽,可以激發興趣。四書精讀 楊立華 2011.zip_免費高速下載

    二、要想能體味經典的意蘊,首先就要謙虛。現今人們在對待中國經典時常有兩個不太好的立場,一個是懷著現代人的優越感把古人當做未開化的愚昧者,另一個是以西學為不可動搖的衡量準則,帶著這兩種立場,在進入經典之前便與經典有了隔膜,甚至在對文義還沒有完全弄懂時就開始橫加指責,那麼就很難進入傳統經典了。(反過來也是,讀柏拉圖就不要上來就帶著中國傳統的立場。)所以讀《論語》首先要謙虛,反思、批判應該是謙虛者的反思批判,那必然是“同情的理解”之後的事。

    三、朱子曰:“讀書別無法,只要耐煩仔細,是第一義。”又曰:“讀書須教細看,心粗性急,終不濟事。” 如果題主決定好好讀《論語》,首先就要斷了求快的念頭,不要給讀完《論語》做一個短時間的限制或計劃,而要做一個長期的打算。現在讀書也沾了不少功利色彩,往往求多求快,這樣是讀不好經典的。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純粹帶著功利的目的讀書,斤斤計較地考察自己的收穫了多少知識、記住了多少詞句,一定會失望(尤其面對經典),也會產生諸多抱怨(古代一般把怨解釋為他人的抱怨,我想解釋為行為主體的抱怨也說的通)。《論語》這樣的經典正好給我們一個機會,慢慢讀、靜靜讀,只要能安下心來自然會有大收穫。更別說安心讀書本來就有益處,“若能沉潛專一看得文字,只此便是治心養性之法。”

    讀完一本註解,對《論語》有一個整體映像後,接著再讀程樹德先生的《論語集釋》或黃懷信先生的《論語彙校集釋》,都是很棒的書,篇幅很大,所以也別想著快快讀完了,每天花一點時間讀一章兩章,把歷代註疏中不認識的字詞都好好查一查,就很能提高文言文水平了。

    四、既然是要學習《論語》,首先就應該明白,我們不能單純為了知識積累而讀論語。要真想切實體會《論語》的意蘊,就不能侷限於頭腦的思辨,而要用身心體會。不能把《論語》的文字當做無關自己的外物看待,而要嘗試納入自己的生活,熟讀成誦的意義也在於此。若經典的字字句句能熟記於心,時常體察玩味,遇事時自然有句子從腦海中飄出,即便是原來不懂的古人之言,一下子也能變得活潑親切,從而得到某種角度的理解。老子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經典若都以與自己無關的方式作為外在的文字而呈現,則不能展現其真實的意蘊,外在知識的徒勞積累有時會讓人更加困惑疲乏,益處寥寥,甚至讓人驕傲,進而以知識為炫耀的資本,那就反而有害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岸拋路亞多少米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