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仚乃山上人

    嚴格意義上,中國歷史上從未存在過奴隸社會。

    夏商周三代,社會生產的主力是平民,當時稱為“人”,其中住在都城的叫“華人”,歷史上著名的“華人暴動”就是指城裡人造反了。住在郊外的人叫“野人”,比如“東郭野人”就是指住在城東的鄉下人。

    除了平民之外,國家的大事取決於貴族,貴族分為王族和祭司們。王族的首領稱為“王”,意思是拿著斧頭的人,指他擁有軍權和處決別人的權力。祭司稱為“貞”,易經經常提到一句“乾元亨利貞”,就是這麼來的。王族和祭司們同掌國家,神權高於王權。

    而奴隸們,相當於後世的丫鬟、官妓、奴僕之類,作為貴族和國家的添頭,可以錦上添花,但是不能重用,他們隨時可能反叛,所以沒有資格組成軍隊。所以帝辛後來情急之下才找了這麼多奴隸,最後結果就是臨陣倒戈。只有貴族和平民才有資格打仗。“人”這個稱呼只針對平民而不包括奴隸,奴隸與野獸差不多。

    所以,中國歷史上不曾有過奴隸社會,中國沒有哪個時代是靠奴隸來組織社會生產、維護種族傳承的。奴隸對中國古代來說屬於雞肋,有當然最好,沒有也不會有太大影響,不過影響肯定是有的。很多苦活累活危險活,有了奴隸就不需要平民去幹了。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等這些說法,是馬克思根據西方的歷史總結的,但是西方與同時期的中國相比簡直就是原始社會。

    華人在商朝吃飯還是用刀叉、分餐制,到了周朝,華人已經進化到用筷子而拋棄了刀叉。到了宋朝,華人已經開始拋棄分餐制而用合餐制。可是西方到現在還在使用刀叉、分餐制的階段,西方的科技發達,但文化程度太落後了。就連烹飪都只有很少幾種手段。

    中國在夏商周就有了成熟的文字記載歷史,而不需要口口相傳。西方卻因為沒有文字而一直靠傳唱的方式記錄歷史,這導致中國進入史書時期而西方還在唱史詩,還問為什麼中國沒有史詩。

    中國是良渚文化到商朝前中期還是神權高於王權,到了帝辛父子時期王權開始擴張,到了秦朝王權統治了神權,到了漢朝,中國宗教也開始強調凡人可以成為神仙。可是西方直到中世紀還在神權迫害下苦苦掙扎,甚至全歐洲捕殺貓,說這樣可以帶來好運,實際上導致了鼠疫黑死病氾濫。宗教還強調凡人永遠不能成神,只能做神的僕人,完完全全聽話。

    中醫誕生很早,並且保證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不會被瘟疫滅絕,可是一個黑死病就讓西方死了三分之一的人。到了康熙時期,傳教士們推薦的西醫方法大多依然像個迷信的原始人。中國在東周就認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有法律保護鳥類、森林、溼地等等。西方直到近代才意識到保護自然。

    這些例子就不舉了。總之,西方的社會發展和中國完全不一樣。西方比中國始終落後一個文明階段。

    西方還在奴隸社會的時候,中國夏商周已經是封建社會了,也就是“封邦建國、廣立諸侯”的時期。從秦朝開始,中國已經脫離封建社會,進入皇帝集權社會了。而西方脫離奴隸社會後才進入“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封建社會,諸侯林立。

    不過人類史上一個規律就是,文明程度高的社會總會率先講究人權而壓制武力,因而很快就會被武力發達的野蠻社會打敗吞併,然後再用文明徵服這個野蠻勝利者。文化極其發達意味著軍事非常薄弱。

    所以,商朝根本就不是奴隸社會,如何去取締奴隸社會?奴隸的存在是必須的,唐朝還有崑崙奴,清朝還有家奴。這與奴隸社會無關。

    至於夏商周之前,中國歷史上有沒有過奴隸社會,這很難說。中華內陸文明與西方海洋文明差異極大。我覺得應該是沒有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解讀李白的《將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