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捍衛夢想的勇者
-
2 # 世界歷史唯物觀
諸葛亮的《隆中對》存在一個很大的天然不足,那就是諸葛亮既想拿到荊州,但是又被破壞同東吳的聯盟關係,這個條件是絕對做不到的,因為對於東吳而言,荊州必須在自己手上,那樣東吳基業才有屏障。假如荊州不在東吳手裡,那麼荊州就是一把懸在東吳頭頂的劍,關羽當年說的直搗江東建業,絕對不是關羽狂妄所說出來的,荊州人馬足夠的話,足以踏平東吳。
所以《隆中對》確實是不錯的戰略規劃,但是其侷限性是非常明顯的。荊州市《隆中對》的關鍵所在,但是諸葛亮卻還想著結好東吳,這是不現實的。對於東吳而言,曹魏有長江天險,但是擁有荊州的劉備卻可以長驅直入,所以東吳在劉備不願意交還荊州,東吳必定會暗中同曹魏接觸,最後一戰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說不要把丟荊州怪罪於關羽。
無論荊州是誰防守,東吳都必定市要取荊州的,否則東吳的戰略壓力太大,萬一劉備那天動了歪心思,那麼估計東吳就得被蜀漢和曹魏一同給吃掉,所以東吳必須拿回荊州。而《隆中對》中,荊州又是整個戰略的核心,這就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當時的侷限性,假如東吳的君主也是堅決反曹興漢的,那麼自然沒有問題,但是當時的情況是天下三分。
並且《隆中對》還有一個極大的弊端,那就是千里之遙,分兵為三。也就是把蜀漢的那點兵力放在了劉備、關羽、諸葛亮三處,這就使得蜀漢無法做到全力北伐,雖然有一個鉗形攻勢,但是一旦一點受挫,那麼另外一點也註定會失敗,分兵是非常不合理的做法。所以《隆中對》有天然的缺陷,至於其所說待天下有變,其實也是一種小機率事件。綜合來看,劉備若要一統天下,機會實在渺茫,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劉備必須掌握荊州才有機會。
-
3 # 青言論史
這個問題,毫無疑問,《隆中對》是當時劉備集團(還不叫蜀漢)要統一天下唯一可行而且有希望實現的辦法,而且在關羽兵敗被殺以前,這條路一直在不折不扣的執行,並且頗具成效。
諸葛亮的規劃,全文是這樣的:“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文言很長,也不是太好懂,其實翻譯成白話概括一下,就是一句話:拿下荊州和益州,憋好大招!這就是當時劉備集團最可行的方略,為什麼呢?諸葛亮已經說得非常明白了: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此時天下的諸侯,基本就那麼幾家了:曹操雄踞北方,基本打不過;江東的孫權也成了大氣候,劉備動不了。只有荊州的劉表和益州的劉璋,一個要死一個很慫,只有把這倆收拾了,劉備才能三分天下有其一。
而事實已經證明了,在隆中對以後的十二年,劉備聯合孫權擊敗曹操,又攻取了荊州四郡,並且橫掃西川,而後在漢中擊敗曹操。當關羽出兵襄樊的時候,“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如果關羽出兵晚一點,等到曹操一年後嚥氣再打的話,天下歸誰,真的未可知。
回覆列表
我認為不是,但是聰明的諸葛先生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與蜀漢政權的實力提出了隆中對策確是最好的方法。
對策的核心是劉備應牢牢把握人心,廣納天下英雄人才,坐擁荊州、益州兩地,對內革新政治,對外聯合孫權,與南部和西部的民族保持良好關係,以此基礎來抗衡曹魏政權。
這些方法從根本上解決了劉備集團的問題,所以說是最好的方法,但是萬事都有很多方法解決方法,比如說,發展軍事、農業,蟄伏等待時機,待天下大亂,以強大武力征服其他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