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來告訴你
-
2 # 酒醉逍遙客
第一層境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紙上談兵,知易行難。)
第二層境界: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即使懂得大道理,聽到看到的也不一定是全部真相,被主觀情緒矇蔽了雙眼,影響正常的判斷。)
第三層境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事不關己,高談闊論;利益攸關,心不向善。)
改善應做好三點:
1.考慮問題全面,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真正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2.遇事三思而行,量力而行,不要被主觀情緒影響正常的判斷力。
3.無論何時何地,都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變,三觀正,知行合一,果行育德。
-
3 # 輝發部落後裔
我就是這樣的人。分析別人和自己處理,其實就是理論和實踐的區別。分析別人可以頭頭是道,但是落到實踐,就是兩碼事。有的人善於紙上談兵,說的也都是內行話,但是真正打仗就麻爪。
經常有一些人找我,讓我幫助分析職場上遇到的困惑和問題,請教應對辦法。我都可以給出切實可行的意見建議,讓對方滿意。可是我自己遇到類似問題,我知道該怎麼做,但是做不出來,典型的知行不合一。
怎麼改善?這屬於性格氣質問題,改變很難。真正能改變的早就改變了,也就不存在這種問題了。行動能力弱的人才存在這種問題。
咬牙去做吧。把臉皮磨厚,接受失敗,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在失敗中鍛鍊自己。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鋼都是千錘百煉出來的。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指望在網路上找到改善自己的好辦法,不費吹灰之力就改善自己,不可能的。莫不如放下手機,立馬行動。
-
4 # 大海心理
有一種猜測:
電影《白日夢想家》末尾,主角遇到他仰慕的攝影師,攝影師正在等一隻稀有動物的出現,當動物出現時,攝影師並沒有拍攝,而是遠遠地欣賞,享受那一刻的感受。
此前,主角一直在生活之外,隔著一個膠片和照片或相機的鏡頭,對自己的生活也是,在白日夢裡欣賞自己的了不起。
分析別人可能與此有相似的地方,隔著一個分析時,可能並沒有和自己的感受在一起,缺乏這些感受和體驗,那個分析更像一個生硬的邏輯。
-
5 # 我來告訴你
我第一次聽到有人說自己善於分析別人的問題,幫助別人改善,而不善於分析自己問題,甚至自己一些問題知道在哪卻不知道怎麼改善,還是在大概二十年前左右,不記得那時候我是小學還是初中。但是這件事我印象比較深刻。
跟我說這話的是我大姑父。他也是我認識的人裡面第一位系統學習心理學的。這和他的職業要求有關,他當時在安全部門做偵查工作。他為什麼這麼說,我當時不理解。現在,還是不理解。但是估計,應該是說生活中的事情。主要是說某位重要的家人。他可能覺得自己能幫這位家人看到問題,提供改善辦法。但是這位家人往往以他自己先改善自己為要求,所以搞得他有些無奈。
很有可能他指的主要是我姑,他愛人。夫妻有時候會這樣。後來聽到類似觀點逐漸多起來了。包括我自己對一位前女友也講過類似的話。
究其原因,我覺得有兩句古話可以解釋。第一句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第二句更簡單,三個字,燈下黑。我們人呀,如果不照鏡子,帽子戴歪了都不知道。何況自己的缺失呢?但是我們看別人,帽子戴正沒有,釦子扣錯沒有,衣服搭不搭,都很容易看出來。角度不同呀。
所以多角度看問題,多聽聽他人看法,會很有幫助。古代的李世民有一段名言,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
6 # 酒醉逍遙客
第一層境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紙上談兵,知易行難。)
第二層境界: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即使懂得大道理,聽到看到的也不一定是全部真相,被主觀情緒矇蔽了雙眼,影響正常的判斷。)
第三層境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事不關己,高談闊論;利益攸關,心不向善。)
改善應做好三點:
1.考慮問題全面,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真正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2.遇事三思而行,量力而行,不要被主觀情緒影響正常的判斷力。
3.無論何時何地,都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變,三觀正,知行合一,果行育德。
-
7 # 輝發部落後裔
我就是這樣的人。分析別人和自己處理,其實就是理論和實踐的區別。分析別人可以頭頭是道,但是落到實踐,就是兩碼事。有的人善於紙上談兵,說的也都是內行話,但是真正打仗就麻爪。
經常有一些人找我,讓我幫助分析職場上遇到的困惑和問題,請教應對辦法。我都可以給出切實可行的意見建議,讓對方滿意。可是我自己遇到類似問題,我知道該怎麼做,但是做不出來,典型的知行不合一。
怎麼改善?這屬於性格氣質問題,改變很難。真正能改變的早就改變了,也就不存在這種問題了。行動能力弱的人才存在這種問題。
咬牙去做吧。把臉皮磨厚,接受失敗,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在失敗中鍛鍊自己。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鋼都是千錘百煉出來的。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指望在網路上找到改善自己的好辦法,不費吹灰之力就改善自己,不可能的。莫不如放下手機,立馬行動。
-
8 # 大海心理
有一種猜測:
電影《白日夢想家》末尾,主角遇到他仰慕的攝影師,攝影師正在等一隻稀有動物的出現,當動物出現時,攝影師並沒有拍攝,而是遠遠地欣賞,享受那一刻的感受。
此前,主角一直在生活之外,隔著一個膠片和照片或相機的鏡頭,對自己的生活也是,在白日夢裡欣賞自己的了不起。
分析別人可能與此有相似的地方,隔著一個分析時,可能並沒有和自己的感受在一起,缺乏這些感受和體驗,那個分析更像一個生硬的邏輯。
回覆列表
我第一次聽到有人說自己善於分析別人的問題,幫助別人改善,而不善於分析自己問題,甚至自己一些問題知道在哪卻不知道怎麼改善,還是在大概二十年前左右,不記得那時候我是小學還是初中。但是這件事我印象比較深刻。
跟我說這話的是我大姑父。他也是我認識的人裡面第一位系統學習心理學的。這和他的職業要求有關,他當時在安全部門做偵查工作。他為什麼這麼說,我當時不理解。現在,還是不理解。但是估計,應該是說生活中的事情。主要是說某位重要的家人。他可能覺得自己能幫這位家人看到問題,提供改善辦法。但是這位家人往往以他自己先改善自己為要求,所以搞得他有些無奈。
很有可能他指的主要是我姑,他愛人。夫妻有時候會這樣。後來聽到類似觀點逐漸多起來了。包括我自己對一位前女友也講過類似的話。
究其原因,我覺得有兩句古話可以解釋。第一句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第二句更簡單,三個字,燈下黑。我們人呀,如果不照鏡子,帽子戴歪了都不知道。何況自己的缺失呢?但是我們看別人,帽子戴正沒有,釦子扣錯沒有,衣服搭不搭,都很容易看出來。角度不同呀。
所以多角度看問題,多聽聽他人看法,會很有幫助。古代的李世民有一段名言,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