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蝦蟹養殖小馬哥
-
2 # 惠田農服
對於增氧的問題,需要根據養殖場的大小,養殖密度,外界氣候條件,自身經濟條件等來綜合考慮,最後選擇一種適合自己養殖場的增氧方式。舉個例子,賣魚的小販使用小型空氣增壓泵就能滿足要求,用車運輸魚的要自帶氧氣罐,養殖場可用風機,也可用氧氣罐。輸氣管佈置大同小異不有特別的。
-
3 # 沙瓦迪卡哭你吉瓦
一般來說魚類缺氧的原因主要有:1天氣原因引起,2池塘裡的藻類生物增多。解決辦法有使用增氧機或者增氧粉。其實魚塘有條見的最好保持活水。以上就是我的觀點,不喜勿噴。
-
4 # 想瘦的阿凱
今天在這美好時光裡十分感激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解答
對於增氧的問題,需要根據養殖場的大小,養殖密度,外界氣候條件,自身經濟條件等來綜合考慮,最後選擇一種適合自己養殖場的增氧方式。舉個例子,賣魚的小販使用小型空氣增壓泵就能滿足要求,用車運輸魚的要自帶氧氣罐,養殖場可用風機,也可用氧氣罐。輸氣管佈置大同小異不有特別的。
總結: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5 # 小龍蝦曬太陽
人工增氧方式多種多樣,如何巧妙利用底部增氧達到效益最大化?
人工增氧一般可行的辦法是換水,開增氧機,不過這些方法都是救急的辦法,而且基本上對水體底層的缺氧現象作用不大。
其實,人工養殖過程中,池塘底層缺氧就是底層惡化的意思,底層淤泥過多,有機質過量,氨氮和亞硝酸鹽超標,這些物質在分解合成和轉化的過程中都會消耗底層大量的溶解氧,一旦底層缺氧,更會導致厭氧有害細菌過量繁殖,進一步導致塘底有益藻類老化死亡,腐爛之後分解過程中又轉化為有機質。最終形成惡性迴圈。說到底,又是改底培藻的問題了。
化學改底方法建議用過氧化鈣,生物改底方法建議用光合菌,因為光合菌在改底的過程中不消耗氧氣,但是它具有繁殖優勢,可以擠壓有害菌的生存空間。同時,建議培育矽藻和小球藻等有益藻類。
回覆列表
一、主要材料
空壓機,常用的有2.2千瓦、3千瓦、4千瓦、5.5千瓦;PV管或奈米管,主要有16毫米、20毫米、50毫米、65毫米四種直徑規格;相對應的二通、三通接品。
二、裝置安裝
第一步將直徑為16毫米的PV管、按間隔60釐米距離打孔,孔徑一般0.6毫米。奈米管即為管道中佈滿用奈米技術打的細孔的軟管,在不充氣狀態下,水不會自動壓到管內。第二將打了小孔的PV管以8米左右間距平行鋪在塘底,用磚塊捆綁固定於池塘底部。要求距塘底5釐米左右。第三步,將所有鋪在塘底的PV小管,經二通、三通介面與岸上的管道相接,直到接通空壓機。動力配備:在水深1.6-2米的情況下,2.2千瓦空壓泵可供800個小孔出氣;3千瓦的空壓泵可供1200個小孔出氣。同時水面配備水車式增氧機0.5千瓦/畝。
奈米管池底增氧設施, 是一套 2.2kW 的空氣壓縮機與內徑為 50mm 的主送氣管與內徑為 18mm 的支奈米送氣管組裝而成的增氧裝置。空氣壓縮機的位置以送氣距離近、充氣均勻、節省管道器材為原則, 安放於池塘埂上。主送氣管道鋪設於蝦池一邊, 由氣閥開關與空氣壓縮機送氣口相接。從主送氣管道上引出支送氣奈米管的長度依蝦池具體情況確定。支送氣奈米管被固定在高於池底 0.2m 左右的池塘底部, 間距一般為 6~8m, 成平行均勻分佈。
實踐體會中得出: 一臺 2.2kW 的空氣壓縮較佳的蝦池配備面積為 6- 8 畝。蝦苗最佳的畝放養量應控制在 5 萬尾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