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門不帶刀

    蜀魏夷陵之戰,蜀國損失水路大軍接近八萬,再加上失荊州時關羽葬送的5萬大軍,蜀軍兵力還剩下最多不過7萬。因為蜀國成軍人口最多20萬,確實無力迴天了。

    那諸葛亮為什麼從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7年間先後5次出兵漢中伐魏呢?難道真的像諸葛亮口中所說的——為了興復漢室,王業不偏安?還是有其他隱情?請聽少校一一道來。

    一,透過對外戰爭轉移國內矛盾。

    這是一個屢試不爽的解決國內矛盾的辦法。德國發動第2次世界大戰,小日本子入侵中國。都是透過對外戰爭來緩解國內矛盾, 蜀國北伐魏國也是。

    公元214年劉備(透過三年戰爭)竊取了益州。公元223年劉備死了。蜀漢政權在益州紮根不過10年,根本無法全部融合益州本地大士族和益州本地人心民心。劉備活著,大家還不好意思叛亂,劉備一死,叛亂就進來了。

    223年,漢嘉郡太守黃元叛亂

    223年,益州郡的雍闓(音kai)首先舉兵叛亂。

    223年,越巂(音xi)郡酋長高定,叛亂,自封為王。

    223年,牂(zang)柯太守朱褒叛亂。

    225年,少數民族頭領孟獲叛亂。

    所以說劉備死後蜀國國內矛盾重重,叛亂此起彼伏,雖然諸葛亮鎮壓了叛亂,但如果沒有一個對外作戰的共同目標,相信不久叛亂還會發生,所以諸葛亮不得不屢次發兵北伐。

    二,諸葛亮透過對外戰爭,實現軍政大權獨攬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做了兩件事來制約諸葛亮1.把軍權交給李嚴,而且給李嚴下的命令是永鎮永安(永安離成都很遠,劉備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李嚴來制約諸葛亮)。2.叮囑跟了自己30多年的趙雲,讓他保護劉禪。公元229年,趙雲病逝;公元231年,諸葛亮以李嚴督辦糧草不力之罪,廢除了李嚴的官位,自此,諸葛亮全面掌控了蜀國的軍政大權。

    三,諸葛亮屢次對外戰爭,是由於國力弱小,不得不以攻代守。

    關公走麥城,損失的大約五萬荊州兵;夷陵之戰,蜀國損失了大約八萬精銳,而蜀國在冊人口108萬,成軍人口不超過20萬,經兩次大戰損失以及連年平叛,蜀國的基帶甲將兵,也就10萬左右(這一點從劉禪投降時,上報的在冊軍人總數102,000,可以得到證實),同時期的魏國有大軍將近70萬,吳國也有20萬。(這裡的大軍是真正的作戰部隊,而不是連民夫後勤都算上了)

    國力和兵力的差距,致使諸葛亮不得不透過以攻代守這種方式來保衛蜀國的安全。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三國演義中的影視片段:諸葛亮大軍北伐總是傾國而出,而魏國都是以地方守軍來抵抗,並沒有大規模的投入野戰部隊。那魏國的野戰部隊幹嘛去了?1.是大破北方鮮卑,恢復漢人對西域的統治2.在抵抗孫權(公元226年孫權進攻江夏和襄陽)

    可以想象,一旦魏國緩過勁兒來,傾國之兵來進攻蜀國的話,蜀國必敗。

    四,諸葛亮屢次北伐是為了體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實現先主劉備的夢想

    諸葛亮是靠著三分天下這一學說而出名的,蜀漢建立後,又以匡復漢室為主要奮鬥目標。建國的時候他們稱為漢朝而不叫蜀。

    曹丕代漢後,劉備的蜀漢政權在名義上成為了漢朝的延續,他們認為自己是正統,而曹丕他們是逆賊。而正統王朝就不能偏安一隅。(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透過屢次的對外戰爭,顯示自己漢朝正統的地位。這是諸葛亮和劉備的共同理想。

    以上四點就是諸葛亮屢次北伐的原因分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未滿六年的機動車年檢在哪裡辦?都需要帶什麼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