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嘿呦喂哦
-
2 # sasa80885971
首先,你需要定義什麼樣的狀態算作焦慮,焦慮時代的標誌或者關鍵詞是什麼,然後,你最需要定義的是自然成長,那種程度或者狀態下,叫做孩子實現了自然成長,自然成長起來的孩子將會具備哪些非自然成長孩子所不具備的特質,這都將是你面臨的問題。
個人認為。所謂焦慮不過是面對外界壓力個人反應的一種體現,程度嘛,不好說,因人而異,畢竟抗壓這件事也是人類社會化程度高速發展下人人需要面對的問題,再就是,過分被強調的自然生長反而進入了一個更加刻意的地帶,既然是自然生長,就選擇在孩子和大人都不過分壓抑的狀態下好好的感知和探索這個世界吧!
-
3 # 使用者35仙人掌上雨初晴
家長應該做好領頭作用,不要把負面的情緒帶給孩子,還有我們要多花點時間在孩子身上,不要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多跟孩子交流及時知道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感覺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她身邊。陪伴是最好的告白!
重視教育的精神性目標
從幫助孩子成長的角度看,教育的目標應該有三個層次:一是生存性目標,即讓孩子學習基本知識、社會規則、職業技能,擁有社會適應性和生存的能力;二是社會性目標,即透過開發潛能,充分自我實現,擁有創造創新、奉獻社會、推動社會發展的能力;三是精神性目標,即透過學習來拓展心靈和思維深度,提升對生命和世事的感受力和審美能力,擁有更高的精神生活能力。
迴歸家庭的日常生活
“為人父母的金鑰匙……不過是給孩子好好做飯,陪孩子好好說話”,帶著平常心,迴歸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還原日常生活的本來面目。
雖然家庭生活的日常瑣碎不一,但仍有原則可循。
首先,從“子女中心”轉變為“家庭中心”。家庭生活是孩子精神體驗的場域,以子女為中心的家庭會造成孩子從精神和時間上都過度忙碌,從結構上剝奪了孩子觀察、體驗、沉澱和思考的可能性。親子關係是一個雙向建構和協同互動的過程,情緒上的悲喜也是雙向和相互感染的。在這個意義上,父母關注家庭系統建設、穩定自我情緒、豐盈個人精神空間是引領子女精神成長的最好方法。
其次,從“學業中心”轉變為“生活中心”。父母只有從生活歷程的視角審視當下,才能放下對孩子成績的過度焦慮,做到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優勢智慧,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弱勢智慧,在抉擇時做出智慧選擇。
第三,從“說教中心”轉變為“踐行中心”。說教是單向地傳遞知識和道理,但踐行是在互動中傳遞精神和情感。如果子女沒有從情感上認同、從情緒上接納,那麼它們就都會變成強權。因此,最高明的父母是成為子女的偶像,言傳身教的重點是父母將對子女的希望承載於自身,引起子女的共鳴,並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追求。
於微處積蓄前行的能量
知易行難。這是《自然長成》一書反覆強調的。
很多家長寬鬆育兒的信念折翼於過程的艱難:你希望ta獨立有主見,卻發現ta的獨立主見成為和你吵架對抗的利器;你希望ta發展業餘愛好,卻發現ta把多出來的時間都用在看電視和玩Ipad;你希望ta對興趣愛好持之以恆,但ta卻今天說喜歡彈鋼琴,明天就說想學古箏……這些挫折常常把父母逼向崩潰邊緣。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幫助就是信任和愛,當父母與子女之間變成衝突關係時,敗下陣來的終究會是那顆過度焦慮而無用的父母心。
如果你周圍有學齡前的兒童,可以推薦他們用一下【貓小帥學漢字】這款識字軟體哦~在手機上下載就能用,裡面有豐富多彩的故事和遊戲,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學習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