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野大叔
-
2 # 叄7
顧客也只是在消費之前是上帝,把錢給出去以後,就什麼都不是了。
我去年配了一臺電腦,找人要的配置單,自己到電腦城配的。
去的時候客客氣氣,各種承諾,說一年保修。
拿回去沒用一個月,總是破圖,然後查了說是顯示卡是那種快要報銷的。
聯絡商家,說幫我換可以,但要單加錢。
我說不是保修嗎,他說不收服務費,但是要換顯示卡,要給顯示卡錢。
最後沒辦法自己到網上重新買了顯示卡。
我一個朋友也是,看廣告在網上買了減肥藥。
買的時候告訴她能瘦十多斤,結果吃了半個月一點反應都沒有。
聯絡那邊,說她體質不行,又要她花幾千塊買調理身體的。
最後也是不了了之。
把錢給出去之前,這些商家企業把你當祖宗一樣供著,給出去以後你再找他試試?
企業最終看的是數字,是利潤,不是幫助過多少人解決困難。
為什麼企業不惜大價錢做廣告?因為這個廣告費最終是要從客戶身上賺回來的。
員工呢,公司給錢你做事,只要錢到位,好不好有什麼關係。不給錢就算對你再好你也不會做。
-
3 # 育兒大叔
這個問題提的有點意思哈,我來回答下。不管是基於什麼原因提出的這個問題,都要把心態放和,仔細聽我說完,你就明白了。
顧客至上,這句話不用解釋了,誰都明白為什麼要把你的客戶捧在手心,當然了,不是買方市場的行業除外,比如醫療,教育等等。而員工同企業的關係是互惠互利,互取所需,進一步升級為互相幫助,互推進步,直至融為一體。這是企業和員工的關係,如果身為員工也想要被上帝一樣的對待,那要看看你是不是真的上帝,能否真的保佑企業夢想成真。所以,一個好的企業,既懂怎麼壓榨員工,也懂得怎麼安撫,但挺遺憾,這樣的企業確實不多,就算國企也是不能做到。任何一個企業都有一個平衡點,在平衡點兩端就一定傾斜,然後會再次調整到平衡,因此從來不存在上帝一說。
第一,以顧客為關注焦點。這是質量管理八大原則的第一大原則。任何企業都要依存於顧客,顧客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一個企業沒有了顧客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因此企業要生存就應把顧客的要求放在第一位,明確誰是自己的顧客,就要主動了解顧客的需求,調查顧客的需求是什麼,研究如何滿足顧客的需求和期望,並把它轉化為質量要求,採取有效措施使其實現,不斷滿足顧客的需求和期望。
第二,積極響應顧客的招標要求,充分識別和尊重顧客的需求,包括明示的和隱含的需求。充分、正確地識別顧客的需求是滿足顧客需求的前提。顧客需求識別的應用,體現在標書評審、合同評審和設計評審等質量控制過程中。這就要求積極與顧客溝通。溝通是交流和理解的前提。透過與顧客的溝通,瞭解顧客的需求和意見,收集產品和服務資訊,及時糾正不合格。
第三,持續改進及監控,實時跟進售後服務。建立改進機制,透過收集、分析顧客的使用反饋,評估產品及服務是否真正滿足了顧客的需求,顧客的滿意度如何,顧客使用過程是否產生了問題等。做到實時跟進售後,因為產品或服務交付並不是顧客服務的結束,做好售後服務工作是保持和強化顧客持續滿意的重要環節。
只有真正把顧客當上帝,不斷滿足顧客需求,做好需求分析、持續改進,並做好售後服務,企業才能做得長久。
我們如果是做生意的一定要了解顧客的需要,儘量滿足顧客的需要,而且如果沒有顧客來買我們的東西,那麼我們也就沒有可能獲得利潤,所以照顧顧客的利益也就是照顧好我們的利益。
顧客就是上帝說的是我們要從顧客的角度出來,以最好的態度讓顧客滿意,以此來提高我們的銷售,實現我們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