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平面,音速約為1224公里/小時。在航空上,通常用M(即馬赫)來表示音速,M=1即為音速的1倍;M=2即為音速的2倍。 當飛機飛行速度接近音速時,周圍的流動態會發生變化,出現激波或其它效應,會使機身抖動、失控,甚至空中解體,並且還可產生極大的阻力,使以突破M=1的速度。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音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活塞式戰鬥機在加速俯衝速度達到M=0.9時,就曾強烈感受到了音障,並有的飛機因此而失事。當噴氣式飛機出現後,使飛機速度有可能大幅度提高時,能否突破音障就成為航空界注視的一大焦點。英國首先開始對超音速飛機進行研究。邁爾斯公司受官方委託於1943年研製M。52型噴氣式飛機,目標是速度達到M=1.6。但由於當時有人在駕駛其它飛機接近音速時失事遇難,官方認為載人的超音速飛行太危險,後來終止了這一計劃。 美國於1944年開始了同樣研究,它採用以火箭發動機為動力。貝爾公司於1945年製造出X—1火箭實驗機,C—1的機翼很薄,平直翼型。它需由一架B—29型重型轟炸機掛在機身下帶到空中,然後在空中點火,脫離轟炸機單獨飛行。1947年10月14日,空軍上尉查爾斯·耶格駕駛X—1在12800米的高空飛行速度達到1078公里/小時,M=1.1015,人類首次突破了音障。1953年,試飛員道格拉斯駕駛著 “流星煙火”號飛機,在噴氣發動機和火箭的雙重推力下,首次以音速2倍以上的速度飛行。這說明,只要突破M=1,就不會再有音障存在。人們透過研究發現,採用向後傾斜的機翼可以延緩或消除音障現象的出現,並減少飛行的阻力,有利於提高飛行速度,所以後來的亞音速和超音速飛機大都採用有向後傾斜角度的後掠翼、三角翼或梯形機翼。
在海平面,音速約為1224公里/小時。在航空上,通常用M(即馬赫)來表示音速,M=1即為音速的1倍;M=2即為音速的2倍。 當飛機飛行速度接近音速時,周圍的流動態會發生變化,出現激波或其它效應,會使機身抖動、失控,甚至空中解體,並且還可產生極大的阻力,使以突破M=1的速度。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音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活塞式戰鬥機在加速俯衝速度達到M=0.9時,就曾強烈感受到了音障,並有的飛機因此而失事。當噴氣式飛機出現後,使飛機速度有可能大幅度提高時,能否突破音障就成為航空界注視的一大焦點。英國首先開始對超音速飛機進行研究。邁爾斯公司受官方委託於1943年研製M。52型噴氣式飛機,目標是速度達到M=1.6。但由於當時有人在駕駛其它飛機接近音速時失事遇難,官方認為載人的超音速飛行太危險,後來終止了這一計劃。 美國於1944年開始了同樣研究,它採用以火箭發動機為動力。貝爾公司於1945年製造出X—1火箭實驗機,C—1的機翼很薄,平直翼型。它需由一架B—29型重型轟炸機掛在機身下帶到空中,然後在空中點火,脫離轟炸機單獨飛行。1947年10月14日,空軍上尉查爾斯·耶格駕駛X—1在12800米的高空飛行速度達到1078公里/小時,M=1.1015,人類首次突破了音障。1953年,試飛員道格拉斯駕駛著 “流星煙火”號飛機,在噴氣發動機和火箭的雙重推力下,首次以音速2倍以上的速度飛行。這說明,只要突破M=1,就不會再有音障存在。人們透過研究發現,採用向後傾斜的機翼可以延緩或消除音障現象的出現,並減少飛行的阻力,有利於提高飛行速度,所以後來的亞音速和超音速飛機大都採用有向後傾斜角度的後掠翼、三角翼或梯形機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