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子監呆博士
-
2 # 無恥之徒31
朱元璋手下數得著的大將很多,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是公認的排在前三位的戰將,在三人之後有鄧愈、馮勝、傅友德、藍玉、廖永忠、沐英。要在這六人中選出兩位湊成五大良將,個人傾向於傅友德和藍玉,原因是這兩個人都有獨自指揮的經典戰役,其它人中鄧愈死的早,馮勝有敗績,廖永忠善水戰但陸戰沒什麼發揮,沐英是後起之秀但只在雲南有過戰績。那麼朱元璋這邊就以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藍玉五人為代表。
曹魏的五子良將就比較清楚了,分別是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後將軍徐晃。
那麼明五良將對上魏五子勝負如何呢?雖然是“關公戰秦瓊”,但個人認為最終勝利的會是大明五大良將。為什麼會有如此結論?且聽我娓娓道來。
首先,我們來看看大明和曹魏的對手分別是誰。大明朱元璋的第一個對手是能造三層樓,高數丈內設有走馬棚的樓船,大敗之後還能聚集六十萬軍隊的陳友諒。第二個對手是佔據蘇浙富饒之地的張士誠。最後一個對手是成吉思汗的子孫蒙古鐵騎。而曹魏的對手便是大家都知道的蜀漢和孫吳。蜀漢蝸居西南巴蜀之地,只有區區百萬人口,而東吳偏安江南人口也只有二百來萬。兩國兵丁人數加起來也只有三十萬(此處資料以史書三國志記載為準,),比陳友諒大敗後的軍隊人數還少了一半!對比雙方對手顯然吳蜀要更弱一些。可能有人會說吳蜀的軍隊少那是因為東漢末年連年戰亂人口銳減,吳蜀人少曹魏人也少,這不能代表魏五子就弱啊。其實,“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不是一句空話,越能指揮更多的軍隊說明將領的水平是越高的,當年韓信還曾說劉邦只能指揮十萬人的軍隊,意思就是說他領軍能力不行。明朝這些將領指揮部隊的人數肯定是要比魏五子多的多,雖然不能說就因為人數多就肯定明五將要強,但至少比魏五子經驗要更加豐富。
其次,我們再來對比兩邊五將的個人能力。刨去《三國演義》裡虛構的情節,其實魏五子出彩的戰績並不多。除了張遼“徵烏桓殺蹋頓”和“合肥之戰”,其餘幾人沒有彪炳史冊的戰績,其中於禁被關羽水淹七軍全軍覆沒後還投降了蜀漢,而張郃也是戰死沙場。反觀明初五大將,徐達常遇春經歷大明開國所有大戰,鄱陽湖水戰敗陳友諒,圍蘇州擒張士誠,拔大都親手摧毀蒙元,還曾遠征漠北。李文忠平定江南,也曾跟隨徐達常遇春遠征漠北多立戰功。傅友德徵北元七戰七勝平定甘肅,之後與湯和分南北兩路取四川,以主帥之職攻取貴州、平定雲南。藍玉早年隨徐達常遇春,之後又隨馮勝北伐,再後來跟隨傅友德平定貴州雲南,等前輩們死的死退的退,他作為主帥在“捕魚兒海”大破北元,幾乎把整個北元朝臣一網打盡。
綜上所述,毫無疑問明初五大良將的能力和戰績是遠在魏五子之上的。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有瑕疵。明開國元勳沒有五大良將的說法,倒是有開國六王。《明史·列傳13》徐達“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一”,與他並列的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沐英,鄧愈,湯和。開國公爵呢,倒是有25位。
《三國志魏書卷十七》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後將軍徐晃五人合傳,敘述諸將生平事蹟後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這五個人也並非是魏國權柄最重,應該說是除了曹姓和夏侯姓之外的五大良將。
曹魏五將與明開國的六王中的任何五人相比,明顯落於下風。徐達、常遇春均為方面大將,可統數十萬北伐中原。輾轉數千裡,驅逐韃虜,一舉成就了朱元璋的帝業。明初的步兵裝備和騎兵裝備之精良,遠超三國,明代的兵法和軍事理念就更非三國時期可比。
唯一能比較的可能是這幾位將軍的個人武藝,這很難說。五子良將也不是同時期的最佳人選,無論是正史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常遇春卻是當時無敵一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