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百穀
-
2 # 歷史從未走遠
意為古時講學之所
出自《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傳>後有冠雀銜三鱣魚,飛集講堂前,都講取魚進曰:「蛇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數三者,法三臺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
意思是指後來有冠雀銜了三條鱣魚,飛棲講堂前面,主講老師拿著魚說:“蛇鱣,是卿大夫衣服的象徵。三是表示三臺的意思,先生從此要高升了。”五十歲才作州郡之官。
後來因此稱講學之所為“鱣堂”
-
3 # 歷史流域
鱣堂是古時講學之所,出處是東漢時期名臣楊震。
據《後漢書·楊震傳》記載,東漢楊震,字伯起,明經博覽,屢召不應,在湖縣(今河南靈寶市西北原閿鄉縣城,東漢屬弘農郡)隱居講學。有一次楊震在講學時,有鸛雀“銜三鱣魚,飛集講堂前”。於是主持學館的人對楊震說蛇鱣為卿大夫之象,數三,為三臺之兆,是象徵位至三公,先生從此要高升了。果然,到楊震五十歲的時候出仕為官,後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因而稱此講堂為“三鱣堂”,後世便把講學之所美稱為鱣堂。
楊震年少時就非常好學,跟隨太常桓鬱學習《歐陽尚書》,通曉經術,潛心治學,幾十年都不應州郡的禮聘,當時的儒生都稱讚他是“關西孔子楊伯起”。很多人認為他年紀大了,應該出去做官了,楊震不為所動。
楊震直到五十歲時才在州郡任職,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是位賢人,於是舉薦他為茂才,升遷後為荊州刺史、東萊太守。楊震為官非常清廉,“暮夜卻金”的典故,講的就是他的事蹟。有一次他前往郡里路過昌邑縣時,從前他推舉的荊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縣長,去看望楊震,晚上又送給楊震金十斤,楊震不肯接受,王密說:“現在是深夜,沒有人會知道。”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慚愧地離開。
楊震清正廉潔、學問又高很快便被朝廷徵召入朝為官,元初四年(117年),楊震受命入朝,擔任太僕,又升任太常,延光二年(123年),楊震接替劉愷,升任太尉,位列三公。
-
4 # 魯聶
鱣堂;拼音:zhān táng,解釋:古時講學之所
☞語出《後漢書.卷五四.楊震傳》:「後有冠雀銜三鱣魚,飛集講堂前,都講取魚進曰:『蛇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數三者,法三臺也。先生自此升矣。』」後以鱣堂稱講學的處所
☞三鱣堂流傳著“關西孔夫子——楊震”的故事。在他50歲那年,有一天正在給弟子講課,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三隻鸛鶴從東邊翩翩飛來,口中各銜著一條鱣魚,在楊家屋頂盤旋幾圈後,落到講堂前的地面。正巧有一算命先後路過,見此情景,把鸛鶴口中的魚取了出來,走到屋裡,對正在教書的楊震說:“鸛鱣相現,乃卿大夫之兆。先生從此之後,必位居三公,貴不可言”。楊震抬頭仔細端詳來人,沒有說話。良久,楊震才作回答:“先生休得譏笑,半文不值的腐儒,何貴可言”。“貧道為人卜測以來,從無戲言,先生萬不可消沉,不出三月先生即發跡矣!”楊震聽後,只是搖頭苦笑。“先生不信也罷,但貧道尚有一言要說,四百年又半百,先生後嗣當有王者興,惜國祚不長,須戒色慾,方可保全性命,望以此作為家訓,垂範後世”。算命先生說完,揚長而去。
☞之後,“關西孔夫子”的名聲越來越大。就在當年,當朝大將軍鄧騭聽到楊震的名聲後,推薦其為“茂才”,連升四級,先做州郡主簿,旋即為荊州刺史,再升東萊太守,緊接著官至司徒太尉。楊震平步青雲之後,想起算命先生的話,便經常訓誡後輩,不得貪財貪色。後因稱講學之所為"鱣堂"
-
5 # 歷史研究森
可能很多讀者對第一個字有些陌生,不知其發音為何?
鱣堂zhān táng:古人們講學之地,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學校。現在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有一處集鱣堂,又稱漁溪公屋,其建於康熙末年(1722年),迄今已有290多年。現為文物保護單位。
回覆列表
《後漢書·楊震傳》:“後有冠雀銜三鱣魚,飛集講堂前,都講取魚進曰:‘蛇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數三者,法三臺也。先生自此升矣。’”後因稱講學之所為“鱣堂”。鱣堂,為古代講席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