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築基修史
-
2 # 腳踏一枝梅
李和劉對朱,猶如蕭何和張良對劉邦。劉的西漢王朝蕭規曹隨是天條,張良的陰謀詭計在治國時作用有限,而蕭規則不可或缺,如蕭張發生爭執需劉邦裁定,十有八九劉必力挺蕭。放到朱元璋是同一首歌,姑且不論老鄉關係,劉基聰明遠見超過朱,登基前朱能容之,當了天子就難容納了,明知劉對朱亦貶之,這就是武大郎開店的道理。劉基一白面書生非不懂此理,實孔孟教匯出的"氣節″也。
-
3 # 每日雜聞
黨派爭鬥。實質是淮西黨和浙東黨的爭鬥。
朱元璋來自安徽鳳陽。自然而然的淮西很多人跟著朱元璋出生入死,既有同鄉之誼,又有戰鬥之功。
浙東黨以劉基為首,朱元璋佔領南京後,加入的一批地方勢力。建都南京後,自然而然二派之間產生矛盾。
黨派鬥爭,朱元璋心知肚明,藉助淮西黨除掉浙東黨。然後除掉胡惟庸,李善長,藍玉等打壓淮西黨。達到了平衡朝局的目的,並順勢廢掉丞相。實現中央集權。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
-
4 # 追風202592852
李善長是明初政治家,劉伯溫是明初謀士、文學家,這兩個人為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兩人的作用不一樣,待遇不一樣,結局不一樣,在朱元璋心目中的位置也不一樣。
1.李善長是朱元璋的老鄉。朱元璋農民出身,宗族、鄉土觀念很強。首先,在他稱帝后,除了二哥外,他的其他姐姐、哥哥都早已離世,朱元璋都給他們封王封侯;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都得到朱元璋的重用。其次,對於朱元璋的子孫後代,朱元璋也想方設法讓他們衣食無憂;傳說中,朱元璋甚至想把都城放在他的老家鳳陽。因此作為同是淮西老鄉的李善長,朱元璋就會對他格外親近,而劉基是浙東人,不會把他當作自己人。
2.兩個人投靠朱元璋的時間動機不一樣。在朱元璋創業之初,李善長就跟隨在朱元璋左右。在學問上,朱元璋事事請教,兩個人亦亦友,在私底下的感情裡,李善長更像是朱元璋的老哥,而李善長也能處處替朱元璋考慮。而劉基是朱元璋佔領金陵後,才到朱元璋陣營的,有點受朱元璋脅迫,不是心甘情願的。
3.兩個人的出身不一樣。李善長屢次落第,朱元璋窮苦出身,兩個人能惺惺相惜。劉基是元朝進士,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對前朝有感情,看不上朱元璋集團。雖然沒有明說,但在劉基心底,一開始的朱元璋更類似於盜賊、造反性質。因此朱元璋、李善長兩人與劉基,打心底裡,他們根本就不是一路人。
4.兩個人發揮的作用不一樣。李善長在朱元璋集團,一直髮揮的都是治理後方的作用,類似劉邦的蕭何,劉備的諸葛亮。正因為有了李善長,朱元璋得以無後顧之憂。做吳王和稱帝后,李善長一直扮演著丞相的角色,是明朝第一任首輔。朱元璋也認為李善長居功第一,封為開國六公之首,南韓公,年俸四千石。而劉伯溫為朱元璋出謀劃策,類似於劉邦的陳平,曹操的郭嘉。開國後,劉伯溫被封為誠意伯,年俸兩百石,待遇只有李善長的二十分之一。
5.朱元璋主要靠淮西人打天下,李善長更像是淮西的老大哥。劉基是後來投靠的浙東人,人微言輕。開國之初,朱元璋不可能馬上忘恩負義,支援李善長就是安撫淮西集團。
當然朱元璋是千年一遇的豪傑,他心裡也清楚,他是天下人的皇上,不是淮西人的皇上。支援誰,打壓誰,都是為了需要。當自己年紀大了,皇太子病逝,皇太孫年齡小。這些當年一起打仗的老兄弟,就是王朝的威脅者。可以這麼說,李善長待遇是劉伯溫的二十倍,承擔的風險也是劉伯溫的二十倍,最後全家72口人被朱元璋殺害。
-
5 # 圖斯特拉
因為朱元璋和李善長都是安徽人劉伯溫是浙江人,李善長是自己投奔朱元璋賬下的,劉伯溫是被逼投在朱元璋帳下並且一開始劉伯溫這種知識分子是很鄙視朱元璋這種造反的泥腿子的,用現在的話說劉伯溫是反動分子,李善長是覺悟高積極投身革命!
-
6 # sevan
李善長和劉伯溫分別代表了明初的兩大權勢集團,“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李善長早期就跟著朱元璋,而劉伯溫是後來才加入的。其實朱元璋本人就是“淮西集團”的後臺,而劉伯溫加入之初也看不起朱元璋的草臺班子,因此和“淮西集團”長期不和,但朱元璋礙於劉伯溫的智謀,所以一直以調停者自居,表面上看似中間人。可是在長期的共事中,劉伯溫的智謀令朱元璋時時既驚喜又害怕,因為劉伯溫常常出人意料的看破朱元璋的心事,甚至在很多方面想在了朱元璋前面。作為首腦,最怕的就是手下的人本事比自己大,所以朱元璋對劉伯溫是既要用又害怕。而“淮西集團”都是自己的子弟,所以實際上朱元璋長期都是偏袒著李善長,即使在建立江山的整個過程中,劉伯溫功高勞大,也最後被排擠在下面,而李善長則獲得最高封賞。
應該說李善長和劉伯溫之間的矛盾,實際上就是朱元璋和劉伯溫的矛盾,劉伯溫對此心知肚明,所以朱元璋甫一登基,劉伯溫就提出了卸甲歸田,但朱元璋礙於情面,假惺惺的留住了劉伯溫,但後來證明,朱元璋始終是忌憚劉伯溫的,以致最後雖然李善長更早的被朱元璋排斥,但後來的胡惟庸仍舊不放過劉伯溫,最後“淮西集團”還是徹底擊敗了“浙東集團”。至於劉伯溫的下場說法不一,一說是胡惟庸下毒害死的,還有一說是自然老死的。但朱元璋在劉伯溫最後歸田後,朱元璋不僅不給劉伯溫任何俸祿,而且最後還給劉基寫了一封絕交信《賜歸老青田詔書》。信中再也不像以前那樣稱呼劉基老先生,而是直呼“爾劉基”。信中說,“君子絕交,惡言不出。忠臣去國,不潔其名。”信中大意說,我對你很不滿,你不用解釋,你那點事我都知道,我對你,不說不好聽的話,你也不要辯白你沒有問題。
這封信中的言辭可以看出朱元璋“為何支援李善長而打擊劉伯溫”了!
回覆列表
維護自己的淮西貴族集團的利益,就像滿清一樣,雖然皇帝知道一些漢族大臣有理,但為了維護團結好自己統治的根基,必須犧牲漢族人的權益來彰顯滿蒙集團同心同德。其實皇帝本人是知道的,就像你家裡有兄弟和別人有不同意見,你肯定先支援自己人,不管對不對。然後下去和他討論,告訴他哪些地方錯了,哪些地方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