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鄰家心理
-
2 # 樂知爸爸
父母和孩子所謂的平等,只是人格上的平等。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父母並不比孩子高一等。
但是父母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有教育引導孩子的義務和責任,從這方面來說,不可能平等。
父母不能漠視孩子的行為,更不能放縱。
-
3 # 梅花媽媽育兒
良好的親子關係,需要彼此信任,而平等是構建信任的必要條件。因為孩子爸爸工作地方離家有一點遠,基本照顧孩子的工作落在我身上,我倆相處時間比較多,在家裡我把孩子當成“小大人”。我在忙時,我會請孩子幫我把洗衣機裡面的衣服晾起來,或者幫我茶几收拾整潔等等,她會樂意分擔一些利索能及的家務。這是家庭義務上的平等體現。
每逢假期出去遊玩前,我們一家三口就會提前商量去哪裡,我跟老公每次都會詢問孩子的意見,
每個人發表意見後,要說出理由。最終方案是投票高者透過。這是家庭成員權利上的平等體現。
當孩子犯錯了,我不會立刻拿出家長的權威對孩子指責,而是蹲下來問“你覺得這樣做對嗎?這種行為是否有傷害別人呢?”我站在一個引導的角度幫助孩子弄清事情,讓孩子認清行為的對錯,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人非聖人,孰能無過?作為父母,我們也有因情緒差而言語過激的時候,但事後我們會誠懇跟孩子道歉,孩子也會接受我們的過錯。
在生活中,因為我們平等,無論是好事情還是壞事情,孩子願意與我們分享。有一次她在回來路上告訴我“媽媽,我今天在幼兒園踢了xx同學,我知道錯了”。這件事老師都沒有跟我提起,而是放學時孩子主動跟我講的,當時我看見了她那小臉上的慚愧和歉意。因為我們能平等相處,所以孩子很信任我,親子關係一直也很融洽。
-
4 # 小拳頭媽媽
我覺得不可能做到完全平等,畢竟一個是成人,一個是兒童。彼此承擔的社會責任是不一樣的。但彼此尊重是應該做到的。成人不以年齡和閱歷自居,兒童不以弱小和年幼卑微。成人關愛兒童,兒童尊重成人,在互敬互愛的環境中共同成長成熟。
-
5 # 親子關係講師露宏
平等指的是孩子也是人,也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和意志,需要被尊重,這是平等尊重的前提,家長要認同這點。
落在教養的細節處,就需要尊重孩子的年齡、天性、情緒、需求。因為從孩子出生到成長,身心靈的發育下,這些方面是不可能完全做到平等的,我們作為家長給予必要的支援和引導是讓自己孩子健康成長的基本責任。
在這些前提下,家長也需要給孩子樹立一些基本的規則,只有這樣尊重才是相互的,而不是單方面的委曲求全,只是為了孩子犧牲自己。這種也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善待孩子。比如,要尊重自己的需求,尊重規則的制定,尊重他人和環境的變化。
這些都是概念性的話,舉個例子:一個1歲的孩子到公共餐廳吃飯,吃完後他大喊大叫,這時候家長還認為是尊重孩子的天性的話,那就是溺愛孩子,一味的表面尊重孩子卻沒有尊重環境的需求。那避免這種情況,只需要把孩子帶到高檔的安靜的餐廳就可以了。
所以,不管提問中的眾生平等這個詞是不是帶著諷刺定義為,我只想強調尊重孩子獨立個體的前提下,立規則,做到科學養育。
回覆列表
不要一味強調平等。隨著孩子的發展而調整。
幼兒期,需要絕對的滿足迴應他的需求,
兒童期開始引導他與外界發生關係,與自我自戀的自然分離。
小學初期,學習自主活動 ,獨立前期
小學後半期,道德規範進一步加強
青春期,轉變思路,由照顧者,指令要求者,示範者變成朋友,開始重視平等和觀點的交流,作為獨立個體接納包容理解。
我的回答您滿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