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激情燃燒

    可以說:沒有人能寫出路遙那樣的《人生》。因為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已發生巨大的變化。

    路遙的《人生》,寫的是那個社會背景下,一代人的人生。

    那時候,高中畢業的人,只有少數有關係,有上升的通道。很多人的命運如高加林一樣。心比天高,不願意像父輩那樣,面朝黃土背朝天。可又沒有出路,空有一腔熱血。

    只有經歷過那個時代路遙,才能寫出那樣的《人生》。

  • 2 # 揚鞭策碼

    這部小說我看過、特別是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子說的: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往往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隨著時代的變遷,我以為對當代年輕人仍有指導意義。這就是好的文學作品的生命力!

  • 3 # 水中之萍1

    人生的創作有其時代背景,那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城鄉差別幾乎是難以逾越的鴻溝。

    試想,如果是在如今,從鄉村走向城市,幾乎是眨眼即可實現。而且,現在似乎人們也很少用農民工這種貶義詞了,不存在什麼城市人瞧不起鄉下人,甚至很多農村人以自己是鄉下人而自豪,因為鄉下人能吃苦,能任勞任怨,也就意味著更有前途。

    而在《人生》的那個年代,人們是不能自由流動的,或者,你是一個鄉下人,到城裡很難找到工作,而沒有工作,當然就無法生存。也就是說鄉下人無法在城市立足。那個年代,一份正式的工作,也就是有了一個鐵飯碗,也就有了一個保障。

    鄉下人那時想要脫離農村的苦海,唯有讀書,但那時讀書能夠跳出農門的人實在是少得可憐。本人也曾經讀過高中,經歷過兩所學校,同年級有五個班級,竟然連一箇中專生也無人考上。那樣的農村中學,簡直就是誤人子弟!而正是我走出校門的次年,見到了發表在收穫雜誌上的小說《人生》,高加林的身影,其實也有不少我自己的影子。只是他有幸做代課老師,而我走出校門,便是開始面朝黃土背朝天,當起了真正的農民。

    後來總算是有了改革開放,我總算是脫離了農村,並且是再也不可能回到過去。其實自己的故事也足夠寫出《人生》那樣的小說,只是現在誰會關注這樣的人生呢?儘管有酸甜苦辣,有失敗成功,但畢竟只是小人物的故事而已,與這個一切為錢而奮鬥的時代顯然是格格不入。所以我有自知之明,雖然也喜歡讀書寫字,僅僅也只是自娛自樂而已。屬於我們這一輩的時代實在是早已過去了,八十年代的年輕人,現在都已經是另一個世紀了,當然這點認識還是有的。

    每個時代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路遙的人生的時代早已成為了過去。

  • 4 # 隴之語

    題主的這個問題提的非常不可理喻,讓人看不明白。

    實話實說,我看了這樣的問題,感覺題主似乎對路遙佩服的五體投地,認為路遙先生的《人生》似乎已經成為文學上高不可攀的高峰了。要不然何以會有這樣的問題?

    想一想,有人連四大名著都寫得出來,把十萬來字的一部中篇寫不出來?

    《人生》它就說的是一位回鄉青年高加林,因為別人要巴結他當勞動局長的叔叔,走後門給他弄了份工作。他憑著才能獲得了很好的發展,高官家的女兒看上了他,他也因慕虛榮而拋棄了最困難時給予他幫助和愛的農村姑娘劉巧珍,最後事發了,他被退回了農村,高官家女孩遠走高飛了,劉巧珍也因上心自己把自己給嫁了。

    這是個非常簡單的故事,路遙在寫作的時候,對作品傾注了太多的愛,寫得感人至深,但絕不是說這樣的小說就沒有人再能寫出來了。可以肯定地說,像路遙《人生》這樣的小說,在今日中國文壇上,可以寫出來的人大有人在。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學作品,不是簡單地對比的。文學作品,流派不同,寫作手法就不同。文學作品,創作態度不同,作品的風格也會不同的。

    所以,好作品很多,前提是大量地去讀,讀後就知道,山外有山,高峰永遠在最高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鐵樹怎樣養才會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