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冰緣雪狼
-
2 # 硤嘉嘉的心靈樂樂園
看書的選擇是對看書人的心理有一些影響的。只要不是經常的去看那些讓你感到悲傷的書籍,只是偶爾的去看的話是沒有太大的影響的。如果你的性格是屬於那種多愁善感的那種,就儘量的少看一些讓你感到悲傷的書籍。
舉一個小例子,曾見到有位小女生,她就是屬於那種多愁善感的那一類。問題是她的愛好就是喜歡看悲傷的書,小說等。有一次她的室友出外回去看到她一人在宿舍哭泣,還以為她是遇到什麼麻煩了,趕快通知了她的親人,最後問清了情況原來是她剛剛看完了一本小說,故事的主人公很可憐,她說她竟然不知道她是哭著看完那本小說的。
讀書是一種提升自我的藝術,讀書是一種充實人生的藝術。多讀些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書籍對一個人的成長有幫助。
-
3 # 小沫觀天下
謝邀!人是多變的,情緒也一樣。同樣的環境,同樣的人,可能會因為周身人事的變遷生出不一樣的情緒。同時都處在極度壓抑又無處釋放壓力環境下的兩個人,給他們看相似情景的勵志片,抗壓能力強的人可能會就此受到感染,從而奮發圖強更上一層樓,而抗壓能力弱又心態偏激的人,只會感覺生活無望,他懼怕那些個痛苦磨練的過程,又深知改變不了目前的現狀,只會越來越惶恐無助。
而同樣的,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心境下,情緒受外界干擾的程度也不一樣。懵懂的少年期,沒有經歷過多少坎坷,對於很多苦難或者壓力也沒有多大體驗,給他看一個痛苦的成長故事,他也只是在觀看的當時有感而發,看完之後不久就會忘掉。但如果他經過歲月的不停摔打,滿身創傷的再去看那樣的作品,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都鬱鬱寡歡。
當然了,以上也只是個例,是不能以偏概全的。有人曾戲言說不知道什麼年代時,一個深閨中的才女因為研讀了紅樓夢,對黛玉的遭遇感同身受,看到黛玉吐血而亡之後鬱鬱寡歡,沒多久就纏綿病榻鬱鬱而終。
所以說,文字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恐怕誰也說不清楚。
-
4 # SCP一CN
我是SCP-CN,我來回答。
這個問題問得好。
“維特效應”大家可知麼?
這是菲利普斯提出的一個理論。
1774年,歌德發表了一部小說名叫《少年維特之煩惱》。這本書被譽為狂飆突進運動時期最重要的小說,其影響力弗可計量。
這故事相當抑鬱。
該小說大概是講,主角維特出生於一個較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能詩善畫,熱愛自然,多情善感。偶然結識並愛上了一個名叫綠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別人訂婚。愛情上的挫折使維特悲痛欲絕。之後,維特又因同封建社會格格不入,感到前途無望而自殺。
小說發表後,造成極大的轟動,不但使歌德名聲在歐洲大噪,而且在整個歐洲引發了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
“維特效應”因此得名。
這小說貼合當時歷史潮流,使許多人深有同感,這也是它造成“維特效應”的原因。
所以說,讀一本基調抑鬱的書,對一部分或深有同感,或個性不甚強烈的人來講,是會抑鬱的。
我是SCP-CN,我與你共勉。
回覆列表
肯定會有一些影響,因為讀進去了,就會跟著作者的思路或設定的情節去走,甚至忘我的陷入其中,所以當故事結束了,停留在我們腦海裡的故事還在繼續,要麼惋惜,要麼意猶未盡。
但是應該是短暫的,當過一段時間之後,心情便會恢復平靜,也會心平氣和的再去回味書中的故事,從各種角度方式去思考故事的所蘊含意義,從而體味到真正的讀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