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燕趙節度使
-
2 # 清山雅舍
前言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一句詩便道盡了諸葛亮北伐的蕩氣迴腸,堅毅悲壯。而孫權同樣是北伐,為何卻常令後人發笑呢?二者究竟有何不同?
諸葛亮與孫權看似相同,其實大為不同1、二者的戰果大不相同
諸葛亮雖說五次北伐勝敗參半,都沒有達成既定的目標,但是諸葛亮在對曹魏的戰爭中展現出了較高的軍事素養,多次擊敗魏軍,對魏國造成了實質上的威脅。而孫權幾次北伐都是無功而返不說,還在逍遙津之戰中徹底體現出了他的軍事素養缺失,成了張遼成為千古名將的墊腳石。
·逍遙津之戰
逍遙津之戰是孫權成為千古笑柄的主要原因,這一戰孫權親率十萬吳軍卻被張遼統率的七千魏軍擊敗,而且是敗得很慘的那種。在兵力優勢如此巨大的情況下還能大敗而歸,換作任何人當主將,都會名譽盡掃並且還無可辯駁。那麼孫權在逍遙津輸得冤嗎?難道有什麼可以替他開脫的理由?恐怕沒有。
孫權剛一過江,正準備紮營時,張遼率八百精銳猛攻吳營中軍。結果,張遼所向披靡,無人能擋,殺得吳軍是潰散奔逃,陳武戰死,孫權被迫躲到了一處小山丘上。就算張遼是八百精銳突襲,但凡是一個會打仗的將軍,能把仗打到這個份上?張遼八百精銳就能將十萬大軍堵在江邊猛揍?顯然是不可能的,孫權犯了個大錯就在於居然自己先過了江,以致於張遼閃擊中軍直取孫權,就能令所有軍將徹底慌了神,亂了套。作為主帥,職責是居中排程,而不是做先鋒逞能。如果孫權能夠派先頭部隊在岸邊站穩腳後,再穩妥過江,又哪裡會被張遼佔到如此大的便宜。
後來,雖說輸了一陣,但是實力尚在,吳軍圍攻合肥十幾天,打不下來且發生了疫病,吳軍不得已開始撤退。結果孫權又犯了同樣的毛病,居然親自殿後,結果張遼等吳軍大部撤離得差不多了,就盡出精銳攻向孫權,孫權當時身邊就只有親衛軍和五支小部隊,加一塊推測有幾千人而已,又被張遼打得全軍覆沒,就連孫權差點都被活捉了。孫權逃回船上,東吳文武嚇得膽戰心驚,以致於賀齊痛哭著站出來勸誡孫權:“至尊人主,常當持重。今日之事,幾至禍敗,群下震怖,若無天地,願以此為終身誡。”就是告訴孫權,你太浪了,要學會持重,謹記今天的教訓啊。雖然孫權誠懇地迴應會終身謹記,但是孫權這個軍事大外行難免就有了巨大的汙點,後人談起無不發笑。
2、實力差距不同
再有諸葛亮對魏用兵始終是以少擊多,更多地時運用高超的軍事戰術為蜀軍增添戰力。而孫權卻是空有大軍在手,卻礙於能力不足,不但不能有所進取,反而還輸得極其難看。
結語綜上,諸葛亮值得敬佩是在於我們對他在北伐中表現出的軍事能力和忠毅精神的認可,而孫權令後人發笑,是因為他在北伐中暴露出的軍事缺陷且在優勢的情況下也難有戰果,尤其是逍遙津之戰是他一生難以抹去的汙點。
-
3 # 一朵跳躍的浪花
前後出師表,感動了多少英雄豪傑!
其實無論諸葛亮北伐還是孫權北伐都是令人尊敬的事情,不存在感傷和發笑的事情。我從三個方面闡述我對諸葛亮和孫權北伐的看法:
第一:北伐的性質不同。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以恢復漢室江山為目的,孫權的北伐是以擴大吳國的地盤為目的。兩者的性質不同導致了大家對他們北伐看法的不同。通常來說恢復漢室江山的名號是容易被當時士大夫接受的,也符合當時的主流價值觀,在《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進行了褒揚。其實孫權也沒有錯誤,儘管想多佔些地盤,但是這個目的與諸葛亮相比,不是那麼高大上,顯得有些渺小,《三國演義》上介紹的不多。
第二,北伐的效果不同。三國的實力對比,蜀漢屬於最弱的,曹魏是最強的,孫吳的實力介於二者之中。蜀漢以最弱的實力挑戰曹魏,那是何等的悲壯,其實我們不用想都可以知道結果。但是諸葛亮六次伐魏,挑戰曹魏,給曹魏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最後逼得曹魏以司馬懿代替曹真,曹魏也逐漸看是由守轉攻。反觀孫權,他也有很好的機會,利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他原本可以趁火打劫,奪取曹魏的地盤,可是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孫權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每一次都是優勢兵力,但是結果並不理想,才有了人們淪為笑柄的論述。
第三,戰略戰術的不同導致結果不同。我一直認為諸葛亮北伐實屬無奈之舉,是一種以攻代守的戰略行為。蜀漢的實力其實是沒有法子與曹魏競爭的,從蜀漢的敗亡可以看出,蜀漢地處益州,軍民都不佔優勢,反觀曹魏佔據中原之地,兵精糧足。此時諸葛亮完全利用自己積累的人氣,在氣勢上壓倒曹魏,不斷的北伐,讓曹魏看不清楚蜀漢的真正實力,因為正常來看沒有以卵擊石的!蜀漢正是靠著諸葛亮的不斷北伐,以及後來的蔣琬、姜維等繼承遺志,蜀漢政權存在的六十多年。孫權北伐僅僅是戰術上的行為,在戰略上模糊不清,曹魏中的大將如司馬懿等很容易就看出了孫權的動機,所以安排一個張遼鎮守合肥,孫權就沒有任何招數了。可見戰略戰術在戰爭中的到的作用!
其實諸葛亮和孫權北伐都是以弱擊強,都是應該得到尊重的!歷史不會重來,只能扼腕而嘆了!
-
4 # 視野歷史
因為目的和結果都不一樣。
北伐目的
諸葛亮北伐,有政治理想的原因。但這是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弱國更要圖強。蜀國內部矛盾重重。不北伐,不進行先軍政治,內部各派系的鬥爭分分鐘就能讓蜀國完蛋。這麼錯綜複雜的內政、新舊主客之間的糾葛,如果不樹立一個統一的目標,根本就搞不定。
諸葛北伐,屬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再來看孫權。鼎足江東,他的王霸之業已成。
北伐?趁火打劫,可以;性命相搏,不能!
畢竟,江東政權的本土化正在進行中,這些江東大族是不會陪你北伐的。他們的利益不在中原。你要真拿人家的勢力拼命去北伐,保不齊人家在背後放黑槍。但是淮泗將領還是有理想的,他們還想打回中原去,他們的利益也是要考慮的。那麼,就象徵性地北伐吧,對這些老人也有個交代。
所以,這就造成了, 孫權的北伐,不像北伐。更像是趁火打劫,看看能不能摟草打兔子,混點兒油水回來。順便安撫一下淮泗人物,告訴他們我還沒忘初心。
北伐結果
諸葛北伐,積年無成,鞠躬盡瘁,死在軍中。一個老丞相,一個不忘初心的理想主義者,一個為了國家安定不斷征戰的老人,讀來怎能不令人感傷?
諸葛北伐雖無法北定中原,卻保衛了蜀漢政權的穩固。
而孫權,人家根本就沒想北伐。不過是去練練兵,打打獵,沒啥大的收穫,也沒啥大的損失。能讓大家笑一笑,也就足夠了。
-
5 # 一個歷史過客
諸葛亮明知北伐無法成功,為什麼一直堅持北伐?原因很簡單!諸葛亮在他著名的文章《出師表》中寫道:“今天接下來的三點將會導致微弱的利潤和損失。這是一場真正的生死危機。在諸葛季良,他也記錄了自己對韓曙實力的評價:“今天,人民貧窮,國家空虛,敵人的首都只靠他的欽佩。“所有這些都表明,諸葛亮作為韓曙政權的家族成員,對他的家族背景仍然非常清楚。然而,令人費解的是,諸葛亮畢生致力於抗擊比他強大得多的曹偉。最後,他還沒來得及征服就死了,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國力很弱。
諸葛亮受劉備託孤之重,為復興漢室鞠躬盡瘁,且才能當時無人能出其右;而孫權北伐似乎就真的只是搶地盤,打來打去不能進合肥一步,也沒有什麼輝煌戰績,魏國防住諸葛亮需要傾舉國之力,請司馬懿出山,精銳盡出;防住孫權只需要一個張遼。
在這三國中,曹魏控制的區域最大,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部分)、揚州(部分)12個州,面積有近400萬平方公里(超過了大一統王朝的秦朝),在滅蜀前人口有1300萬。孫吳控制的區域其次,有揚州、荊州、廣州、交州4個州,面積有145萬平方公里,人口有500多萬。蜀漢控制的區域最小,基本上就是益州1個州,人口也只有100多萬。
那麼,是不是坐在那裡,什麼事情都不幹,就等著曹魏大軍攻進家門口?
當然不是。其實,裡面依然有文章可以做。
詳細分析一下,曹魏雖然經濟、軍事力量都非常強大,但也並非無懈可擊。曹魏也有難言之隱,那就是並沒有完全統一中原。在北方,存在著羌人、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不斷對曹魏進行騷擾、進犯;在東北,有公孫淵等割據政權,是曹魏的心腹之患;在荊州,有反覆無常的孟達,相當於一顆定時炸彈……
當曹魏沒有完全統一中原時,就必須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資源來與上述勢力進行周旋,從而無暇進攻蜀漢和孫吳。在這段時間裡,蜀漢和孫吳處於比較安全的狀態。
換言之,曹魏完全統一中原的過程拉得越長,蜀漢和孫吳就會活得越久。
孫策臨終之時曾對孫權說“率領江東兵眾,決戰兩陣之間,橫行爭衡天下,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
機智的孫策早已看穿了一切,他知其弟之能,攻城略地不是仲謀的長處,只要守住江東這份基業就可以了。
孫權似乎想超越他的父兄,軍權交給別人也不放心,於是御駕親征,結果被張遼好好地教育了一番,五徵合肥,未獲寸功;十萬兵馬敗於曹魏八百勇士,人送外號"孫十萬"聽他們瞎說呢,大皇帝北伐可是戰功累累,打得張遼只剩八百殘兵,滿寵更慘,只剩數十騎;從長江一線,直擊合肥新城,三次合肥之戰打得曹賊不敢固守合肥舊城,直接建了個新城。為了嘲諷魏賊,特地把前部督韓綜送去了魏國當官,曹叡小兒還得屁顛屁顛封人家韓綜當官,誰敢說大皇帝不是天下無敵?
大吳後來人更厲害,諸葛恪東興大捷,轉頭伐魏就大勝司馬師,更令司馬師眼球爆裂,為司馬師暴死埋下禍根。孫綝更是厲害,諸葛誕起兵大好時機,孫綝認為勝之不武,北上勞累士兵,斬殺名將朱異以示上國之威。
-
6 # 瞪大貓眼看世界
孫權那叫北伐?
《三國志·滿寵傳》:明年,權自將號十萬,至合肥新城。寵馳往赴,募壯士數十人,折鬆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放火,燒賊攻具,射殺權弟子孫泰。賊於是引退。
滿寵招募幾十個臨時工放把火,孫十萬就跑路了。敢情出征打仗,鬧著玩兒似的。
《三國志·明帝紀》:秋七月壬寅,帝親御龍舟東征,權攻新城,將軍張穎等拒守力戰,帝軍未至數百里,權遁走,議、韶等亦退。《三國志·衛臻傳》:帝欲自東征,臻曰:"權外示應亮,內實觀望。且合肥城固,不足為慮。車駕可無親征,以省六軍之費。"帝到尋陽而權竟退。
孫權什麼樣你們還不清楚?曹魏那邊都摸透了。不是曹叡重視合肥,給了孫權一個面子,人家聽說你打合肥根本不想理你的好嗎?
《吳主傳》注引《吳歷》:權乘輕船,從濡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權行六七裡,回還作鼓吹。
孫權可不僅僅喜歡開派對,還喜歡開演唱會、音樂會。我當時要是孫權船上的人,我準是:???
《三國志·張遼傳》:關羽圍曹仁於樊,會權稱藩,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遼未至,徐晃已破關羽,仁圍解。遼與太祖會摩陂。遼軍至,太祖乘輦出勞之,還屯陳郡。文帝即王位,轉前將軍。分封兄汎及一子列侯。孫權復叛,遣遼還屯合肥,進遼爵都鄉侯。給遼母輿車,及兵馬送遼家詣屯,敕遼母至,導從出迎。所督諸軍將吏皆羅拜道側,觀者榮之。文帝踐阼,封晉陽侯,增邑千戶,並前二千六百戶。黃初二年,遼朝洛陽宮,文帝引遼會建始殿,親問破吳意狀。帝嘆息顧左右曰:"此亦古之召虎也。"為起第舍,又特為遼母作殿,以遼所從破吳軍應募步卒,皆為虎賁。孫權複稱藩。遼還屯雍丘,得疾。帝遣侍中劉曄將太醫視疾,虎賁問訊息,道路相屬。疾未瘳,帝迎遼就行在所,車駕親臨,執其手,賜以御衣,太官日送御食。疾小差,還屯。孫權復叛,帝遣遼乘舟,與曹休至海陵,臨江。權甚憚焉,敕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是歲,遼與諸將破權將呂範。遼病篤,遂薨於江都。帝為流涕,諡曰剛侯。子虎嗣。六年,帝追念遼、典在合肥之功,詔曰:"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其分遼、典邑各百戶,賜一子爵關內侯。"虎為偏將軍,薨。子統嗣。
僅僅張遼一傳,就看見孫權稱藩兩次,又背叛兩次,我覺得孫權肯定是玩多了《三國無雙7·帝國》遊戲,都是玩兒!投降結盟都是玩兒!
我估計,孫權就是被張遼打怕了,這輩子就窩囊著沒打過什麼硬氣仗。“使賊至今奪氣。”
-
7 # 鷹之海洋
諸葛亮北伐目的十分明確,佔領長安,推翻魏國,興復漢室,這也是蜀漢政權一直以來的夙願,大漢王朝延續的希望。所以憑藉區區蜀地,幾次出征,而且在戰術上頻頻獲勝,卻苦於戰略上國力的差距,被司馬懿和張郃連續挫敗,最後鞠躬盡瘁,病死在前線,無論是作為一個為理想而奮鬥的人,還是一個事必躬親,鞠躬盡瘁的丞相,都讓人佩服其品質,而讓人傷感。
而孫權就不同了,嚴格來說,孫權的北伐根本沒有明確的戰略目的,很多時候就是想撈一筆就走。所以往往畏手畏腳,作戰也瞻前顧後缺乏遠見。
相比蜀漢的正統,甚至曹魏政權都是漢獻帝“禪讓”的,孫權的政權可以說是最名不正言不順的,所以對其來說,偏安一隅是最佳選擇。只是因為曹魏實力過強才被迫幫助蜀漢進攻,然而其軍事思想,還是依靠長江天險的割據勢力而已。
在進攻關羽前,孫權曾經問過呂蒙,我打算進攻徐州,你認為怎麼樣?呂蒙當即表示反對,因為徐州雖然兵力不多,但是遠離長江沿線,就算打下來,也守不住。這已經很明確說明了孫權部隊全力發展水軍,而忽視了其他兵種,也沒有統一天下的氣勢。諸葛亮進攻魏國時,東吳都表示要接應,然而基本都是剛剛開戰受挫,就急著撤了回去,讓自己的攻擊跟流寇沒啥區別,也難怪不被人待見了
-
8 # 歷史與文化縱橫
當然是諸葛亮文章功夫作怪,諸葛亮很會寫文章,前後出師表,既表達了忠誠,也表達了憂慮,還表現了大智慧,對於形勢看的很清楚。早在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諸葛亮就料定了天下形勢,由此可見諸葛亮是天下第一戰略家、分析家。屬於高人也是高手。
孫權是繼續父兄的業績,也是有作為的。但是孫權北伐,是為了爭奪地盤,或者是自保,有帝王之志向。而帝王之志向,並不一定得到大多數人認可。帝王給人的印象也許是堯舜禹這些典範,但是孫權並不能做到。並不是為了統一大業而懷柔天下之才。孫權只能靠武力征服。但是,在北方曹操已經治理得不錯,孫權出兵攻打是挑起戰爭,並不一定能夠得到民心。諸葛亮北伐,是漸漸進軍,幾乎是仁義之師,不出奇計,不搞殺戮。比如,他征討南中就以收人心為主。
最重要的一點事孫權北伐不是要恢復漢室,而是要自己稱王,而諸葛亮是打著恢復漢室,正統的名義進行北伐。而漢室正統影響深遠。
-
9 # 老龔166916589
諸葛亮北伐是強姦天意,他在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而在實際運動中六出祁山,明知辦不到的事強行強幹,於折陽壽!禳星借壽天不如願。
-
10 # 四川達州
有什麼感傷的?
真當諸葛亮北伐是為了光復漢室?
嗯,那我可就不得不說了,諸葛亮玩的是先軍政治。
看看蜀漢怎麼翻越秦嶺:
可別不信天府之國的四川會缺糧:
這麼算,94萬繳納稅金的正常人口,1~47歲平均每年2萬,男女各半。其中16歲~45歲的丁男只有30萬,剔除14萬軍隊差役等脫產人口,蜀漢全國只16萬人從事農業、商業、手工業。在缺乏化肥與優質種子的年代,十來萬勞動力怎麼養活94萬人口?又有誰來從事軍糧運輸?
東吳使者看見益州——皆有菜色。
堅持北伐的原因不管是諸葛亮,還是姜維,都明白的一個道理:不北伐,蜀漢政權就無法維持。
因為益州世家佔據最多的土地人口,和平發展幾年,輕鬆推翻蜀漢政權。
明白了嘛?
回覆列表
這事羅貫中要背鍋。
因為他寫的《三國演義》主旨思想就是“尊劉貶曹”,東吳基本上被無視。
三國迷們很多人非常討厭東吳,因為關羽北伐,結果被東吳呂蒙抄了後路,被迫撤軍,最後走了麥城。東吳將關羽殺死。
張飛為了給關羽報仇,臨出兵前,要求部下張達、範強3日之內製造出白盔白甲。二人請求寬限期限,張飛不許,並揚言斬殺2人。
2人為了活命,只好決定先下手為強,趁張飛熟睡之時刺殺張飛,投奔東吳。
孫權為避免戰事擴大,將其與張達押送回蜀漢。範強、張達被張飛之子張苞所殺。
隨後就是劉備的夷陵之戰。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揮兵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一面向曹魏稱臣,一面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
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在 夷陵一帶火燒連營,大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劉備又羞又氣,死在白帝城。
這三件事,讓三國迷對東吳恨的牙癢癢,對東吳極盡汙衊和嘲笑。
其實想一想,這都怪劉關張三人水平低。
關羽為什麼北伐不把後方安排好,讓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把他的老窩端了?請問這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將軍能做出的事嗎?
至於張飛,更是咎由自取。
張飛敬愛君子但從不體恤士卒,飽經世故的劉備常常告誡張飛:“你經常鞭打健兒,但之後還讓他們在你左右侍奉,這是取禍之道。”
但張飛不停,反而揚言張達、範強完不成任務就要殺了他們。二人難道等著被殺嗎?
至於劉備攻打東吳,不停諸葛亮的勸告,一意孤行的出兵。
在與吳軍對峙時,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築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
這是一個有經驗的將領沒有覺察不到的事嗎?
所以,劉關張身死兵敗,都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別人。
再說孫權北伐。三國鼎立,彼此爭鋒。開疆拓土,各顯其能。
諸葛亮主政蜀漢後,與東吳交好,兩國恢復盟友關係。
孫權在在東吳內部消滅山越,便開始北伐,北伐的重要目標是合肥。
合肥是曹操命劉馥建設的一座東南方重要、繁榮的城市(後再增築,命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東吳,所以守備能力對曹軍極為重要;
“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則可以西問申、蔡,北向徐、壽,而爭勝於中原;中原得合肥,則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
東吳若要北伐,逐鹿中原,合肥是其中一個障礙點及補給點,
東吳和曹魏曾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較大型的衝突。在215年(第二次)、253年(第五次),曹魏大勝,東吳敗逃。
在208年、233年、234年,東吳攻城不克,被迫撤軍。
可以說沒什麼成果。
我們再看諸葛亮的北伐:蜀漢丞相諸葛亮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歷經7年。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發兵隴西三郡(天水郡,南安郡,安定郡),先得後失。設疑兵於斜谷,自己率大軍攻祁山。張郃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
建興六年(228年)年冬,諸葛亮為響應東吳而進行第二次北伐。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二十多天未破,漢軍糧盡退軍。魏將王雙率兵追擊,被蜀軍擊敗,蜀軍斬殺王雙。
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派遣陳式攻佔武都、陰平。魏將郭淮帶兵援救,諸葛亮親自率軍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漢只得二郡。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漢軍包圍祁山,司馬懿和張郃帶兵援救。李嚴運糧不繼,漢軍糧盡退軍。張郃追擊蜀軍至木門,被蜀軍射殺,無功而返。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搶佔北原而與魏軍僵持達百餘日。秋,諸葛亮逝世,漢軍退回漢中,至此諸葛北伐結束。
數次北伐卻戰果寥寥,諸葛亮最後病逝五丈原軍中,終年54歲。
只不過在羅貫中的妙筆下,諸葛亮北伐寫的驚心動魄,智計百出,曹魏非常窩囊。
但從歷史看,諸葛亮軍事才能實在是很一般,比如從他的北伐就可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