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克之5
-
2 # 網暈者
歷史的選擇。五四新文化運動讓白話文普及並提高了,它不但在老百姓的口中更加生動,而且在書面語上越來越燦爛,那些著名的散文和小說都被收入中華文學寶庫。白話文在啟蒙教育中發揮了速成和實用的作用,這是文言文難以啟及的,當然,白話文不是和文言文楚河漢界完全分界,承上啟下,半白半文的文章也不乏精品。
-
3 # 青霞人文
語言是在變動中才川流不息的,語言一旦停止變化,語言就是死的語言。語言是音義結合的,沒有人使用的語言,可能個別的部分殘存下來,成為語言的化石。語言也是會死亡的,消失的。
我們的漢語言是偉大的成功語言,他已經在歷史的長河裡流淌了好久了。從文字誕生那時起,語言與文字合流,口頭語被文字記錄,有了書面語。有了文字,語言升級了。倉頡創造了文字,”天雨粟,鬼夜哭”,文字記錄了天、地、人的秘密。有了文字,歷史過往被留住了,萬古種種不會隨風而逝,記錄下來。
當初的口語和書面語是一致性的,口語是什麼,書面語就是什麼。如最早的一首古詩是:斷竹,續竹,飛土,逐肉。記錄了一個完整的勞動的過程。但漸漸地口語與書面語分離。書面語的掌握者是貴族,接受過教育的專門人才,口語還是一視同仁地為生活各階層服務。
在中國古代,書面語就是文言文,簡練意賅,易經,道德經,都是微言大義,佶屈聱牙。左傳,國語,諸子百家散文,先秦散文,兩漢大賦,魏晉六朝駢體文,唐宋古文,都是文言文。
但是,口語和書面語已經各行其道了。日常生活的語言,不可能如文言一般表達。口說的,書面寫的差別很大。唐代的變文,已經是白話體了。這樣容易讓生活大眾接受,理解,運用。
明清的白話小說的出現,標誌著語言必然出現的大變革,但這個變革基本都是民間的。官方的典籍文書,傳統計程車大夫的文章還是文言體。明代的前後七子學習的先秦兩漢唐宋的古文,清代方苞的桐城派古文是文言文最後一次的餘光。
晚明到清代白話文學已經是蔚為大觀了。主要是民間作家創作的各種通俗小說。馮夢龍等的小說三言二拍等等。晚清,黃遵憲的詩歌主張提出,吾手寫吾口,要求口語與書面語的接近。梁啟超倡導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但還是用文言來創作。
五四新文化運動就是提倡寫白話文,創作白話文學,是社會生活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一個時代有一個的文學,新思想,新文學必須要用現代白話表現。這個才是革命性的變化。
胡適,陳獨秀,劉半農提出了文學改良,文學革命的主張。胡適創作的白話詩,魯迅創作的白話小說都出現了,引領了時代的風騷。
回覆列表
謝邀。百年前,所有的文一一就是俗稱的文章,都是文言。文言用於書面表達和高層次人士之間的溝通。白話是文盲與文肓或文人與文肓之間的語言溝通,因為文盲都是不識字的。文言的特點是簡潔準確,不用解釋。對於不識字的文盲,只有靠語言交流。順便說一句,人類發展史上,是先有語言後有文字的。文字相對於語言,是高階交流形式。因為文字可以通古今,通四方,通未來,也就是書籍碑刻等。由於在紙的發明之前,文字多書寫在竹木質的簡上,所以就要求文字的精煉簡潔。我漢字的發明,實乃先賢最偉大的發明,沒有。正因為有了漢字,才使得中華文明有了傳承的工具,功莫大焉。只是新文化運動的發動,貌似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竭盡全力推行白話文,請注意,這是故意混淆概念,文就是文言,把白話寫成文字,那是羊頭狗肉。白話文的弊端一一老夫筆下留德,不說罪過,就是造成文化傳承的割裂,這一點,越來越被更多的有識之士所感受到。回答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