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感覺儒學偏人道,講究世俗間的禮儀。道家偏天道,講究天人合一。

回覆列表
  • 1 # 東城文風

    道德經有言,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天道就像張弓射箭,拉高了就下壓,拉低了就舉高;拉滿了就放鬆一些,拉的不足就再補充一些。老子借拉弓射箭來比喻天道,這樣就比較好理解,也比較直觀了。不論是高、下,有餘或不足都需要通過校正而使之達到平衡與和諧。

    其實天之“道”這一自然規律,很難被世人所領悟洞悉。即便用這樣一個淺顯直接的道理借喻闡述,也很難被世人徹悟。人生就是一個謎局,世人總是被眼前的紛亂繁雜所迷惑,有時開朗,有時低沉;有時歡喜,有時抱怨;有時激烈,平和。。。。。

    天道的規律是損有餘補不足,人道的規律則不是這樣,他是要減少不足的,用以奉養有餘的。相信這點這要是身在人間多少都有所體悟。天之道,在於維護事態平衡。人之道在於打破事態平衡,甚至是讓不平衡,更加不平衡。這裡的天道規律,和人世間的社會規律是完全相反的去對待“不足。”

    老子為什麼如此看待人道呢,這是他參悟天地大道之後發現,社會人士是那麼的醜惡,慾求不滿,貪得無厭。正因為人類存在著自私、貪婪種種慾望,所以他們不會損己利人,反而是損人利己,儘管自身已經盈滿甚至外溢,還是竭盡所能對不足的人進行搜刮。

    至於誰能減少自己多餘的,從而補給給天下不足的,相信也只有“道”了。

    生活於世很是艱難,若你是個生活有餘之人,恭喜你繼續保持

    若你是個生活上還不足的人,那麼也不要遺憾,穩定中求發展。

    奉上一句話,不與富交我不貧,不與貴交我不賤。

  • 2 # 聖哲同學

    天道與人道,好似很玄,其實不然,只要我們搞清楚性和欲這兩個字就明白了!所謂性是指萬物本來的樣子,比如人餓了要吃東西、困了要睡覺、開心了會笑、傷心了會哭。而萬物的這些習性過了就是欲,比如吃飽了還要吃,困了不睡覺、開心了哭,傷心了笑,社會中我們把這樣的情況稱之為成熟,說懂得了人情世故,實則這是離天道越來越遠,妄作妄為,最終只會加速死去。

    因為我們的所作所為皆背道而馳,我們以為高明的行為習慣(人道)恰恰是違反天道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那些高壽之人皆是能很好控制自己慾望的人,越是控制不住自己慾望的人越是短命,所以為什麼歷史上的皇帝平均壽命最短就不難理解了。

    那是天道好還是人道好呢

    這涉及文化屬性。我們華夏文化認為生命及其精神的延續才是最好的,因為天道貴久不崇亡。所以不管是國家、民族還是個人,在遇到困難時首先考慮的是如何生存下去,而要活下去最佳的辦法就是和諧,要和諧就要穩定不要戰亂。於是愛國愛家就成了融入我們血液的不可變更的理念。

  • 3 # 二師

    天道和人道,是不是一回事?

    最好不要簡單就當做是一回事了,否則聖賢創作出兩個概念就沒有意義。不同的名字,定然是有不同的切入角度和價值取向。硬是要說成一回事,也不是不能通,但是如果這麼玄之又玄的繞下去,就沒有不是一回事的東西。

    就好比問:張三和李四是一回事嗎?是!都是男人!都可以當老公!但……

    提問者明顯不是要繞進概念裡面去,我的回答是:天道就是天的規矩,也被人們叫做“自然規律”,你看得清,也能遵守,他老人家就不收拾你。

    人道就是人的規矩,也被人們叫做“集體意識”,你瞭解了,也能遵守,就不會淪為反動派。譬如你很有錢,碰到災難不捐款,就是不人道,網友們不會放過你。

    儒學和道家有什麼區別?

    南懷瑾老師給出的比喻特別生動,他說“儒家好比糧店”,和平時期人都要把飯吃好、努力發展!“道家好比藥店”,危難之時人都需要醫生,得吃藥治病!

    君不見西方就是少了點道家功夫,一個疫情就見真章,跟我中華幾千年的功力實不能比。還有就是中國的今天為何要大力復興傳統文化?儒家和道家兩條腿走路,是頂天立地之根基。

  • 4 # 臻經典

    “天人合一是指天人本來合一,本來是一個夢境,而不是說天和人去合起來,那是到西漢提倡“天人感應”時才搞錯了,這個時候提倡的天人合一,與我們先秦講的天人本來合一就完全不是一回事兒了。天人本來不二,到西漢變成天人合一了,一合好像有個天地客觀存在了,再有個人去合,有兩樣東西去合,不是的!在我們先秦文化裡,天人是一。這地方是一點都不能搞錯的,搞錯這一點就全都不對了。”

    要明白這一點,我們先來學習一下

    天、地、人三輪形成過程:

    天地人本是一體,

    因為妄動,

    硬的部分稱為地,

    軟的部分稱為天,

    不硬不軟的部分稱為人

    天輪是先轉,假設我們是順時針轉,天地人都是順時針轉。因為先有天輪。所以天輪一定是先按這個順序發生---太陽、少陽、陽明,先假設我們從這兒開始,先發生了太陽,再發生了少陽,最後發生陽明。地輪肯定是先從太陰再到少陰再到厥陰。但是因為天輪先發生先有,地輪是後有的,這是咱們從創世的最初的開始,一定不可能先有地,一定是先有天的。

    所以天輪轉到什麼時候地輪起呢?是天輪轉到了陽明的這個位置的時候,地輪始生。地輪是後有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天輪轉,從太陽、少陽轉到陽明的時候,天輪轉到這兒陽明起的時候,地輪的太陰剛生,太初之陰剛生,緊跟著它就會發生少壯之陰,再發生絕陰,然後這個地輪就已經完全生成了,地球感就完全生成了,地球感完全生成的時候跟天輪是同步的。它們倆轉速是一樣,只是地感後出。

    所以這就必然帶有一個什麼關係?就是地輪延後於天輪兩個相位。太初之陽從這發生的時候,經過一個相位,兩個相位才發生太初之陰的這個事,也就是說“天輪”轉了2/3圈之後“地輪”才始動形成。我們古人已經發現這個規律,就是我們加入這個夢境的時候,是以這個身體的方式來表現你的存在,你就必然得帶著這夢境裡天地輪的規律。這個規律,也就是你的一個身體同時按這三個相位來說必須得是太陰和陽明在一個相位上,天生就是這個規律,太陽少陰必須是在一個相位裡,然後少陽和厥陰也必定在一個相位裡。這就是人輪,人是天地輪的陰陽共生態。

    咱們古代陰陽哪來?它只是個詞兒,就是一個代表高頻,一個代表低頻,就是代表振動態,就是你這個神識的共振態,神和神之間的共振態的這個“氣”分為低頻和高頻的氣和中間的頻率的氣。那麼低頻的“氣”就稱為“天”,就稱為陽;高頻的就稱為地,它有形,低頻的就無形,高頻的就有形。人是介於有形無形之間,或者介於堅硬和柔軟的形之間,就這個意思。

    這個“形”是什麼?就是這一種感覺,形不是存在,就是感覺很硬的就稱為地了;感覺很軟的就稱為天。陰是什麼玩意?陰除了作為名詞,還可以是個動詞。動詞意思是什麼?變硬為陰。陽是什麼?也是動詞,變軟為陽。所謂氣變硬變軟,其實就是你內在的感覺是硬和軟,所以陽化氣,陰成形就是這個道理。

    中醫裡邊講的陰就是感覺變硬了,就叫成形,成形就是變硬。中醫裡邊講的陽,或者說咱們古代傳統裡邊講的陽是個動詞,氣的感覺變軟了,這個動作叫陽。到後來,把這個動詞規劃成名詞了,反正就相對說它永遠是軟的,它就叫陽態,相對說它永遠是硬的,它這就叫做陰態。這兩個詞來源大概知道了?它開始原始意思是個動詞,不是個名詞,名詞是我們借這個動詞給它重新命名的。

    再來回顧一下,所有的人輪裡,人身體的所有的經脈、氣血的感覺,都是從氣的感覺再細化分出來的,氣只是一種感覺,它並不是一個存在,更不是物質,是我們誤認為它是物質的。因為這感覺裡邊有虛一點,有實一點的,虛一點的感覺我們就把它命名為天或者陽,實一點的感覺就命名為地類、陰類的東西。

    陰、陽本來是動詞不是名詞,陰的意思是變硬叫做陰,變得更實在的這種感覺,變實在了就是陰,那麼感覺變得不太實在了,這叫陽。所以陰和陽背後指的是這個氣,氣是一種感覺。這千萬搞清楚了,還有三陰三陽的順序也別搞錯了,因為這個是我們上古的文字就是這個規矩,千萬別搞顛倒了。

    又講了先生天輪的感覺,後生地輪的感覺,我們以人輪的方式加進這個夢境的時候,這個人輪裡必然加進天地兩輪的合併,所以人輪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重疊的,就是太陰和陽明就只能重合在一起,因為這是我們這道(人道)眾生一個夢境的共同規律,太陽和少陰就只能在一起了,少陽和厥陰就在一起(見上頁圖,天輪、地輪、人輪)。

    所以中醫裡叫做陽化氣陰成形,陰是成形了,成實質感覺了,陽就是化氣,化氣就是感覺變軟了。

    這個地方是最根本的地方,就是咱們先天的從形而上到形而下的過程,這幾個過程千萬別丟了,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這一段你是可以親自通過修道回到虛無,無極。然後再妄動一下出來,化現這個夢境永珍以後,你會發現所有的“東西”只是感覺,根本就不是存在。

    所以我們講的氣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是由神來的,神是什麼?就是一種無明妄動。神一滅就回到虛無了,就什麼都消失了,全消失了。然後無明一動,稍微一動,神一動就有他波的神與你的神相共振,這就是根於中者,命曰神機,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所以說神機根於外的時候,氣就立了。就是什麼呢?自波和他波合上了,共振了,你加入一個夢境了,這氣感就立了。這氣感一立,這一氣感就化三清,天、地、人,是你的夢境裡邊同時存在的,這是一個整體感覺,你知道吧?一個很長的波段,這個波段裡面,所謂那種感覺比較硬一點的波段,就把它稱為陰或稱為地,把軟的那個波段稱為天,然後中間軟硬居中的就稱為人了,人的感覺。所以實際上我可以告訴大家,這桌子就是你自己,這天也就是你自己,你看到的太陽就是你的一部分,你看到的地就是你的一部分。這就是為什麼古人講天人合一的道理,天人合一不是說先有天有地,人再跟天地合,不是的,是指天、地、人本來是一個東西,它就是你這一個氣的整體感覺。

    天人合一是指天人本來合一,本來是一個夢境,而不是說天和人去合起來,那是到西漢提倡“天人感應”時才搞錯了,這個時候提倡的天人合一,與我們先秦講的天人本來合一就完全不是一回事兒了。天人本來不二,到西漢變成天人合一了,一合好像有個天地客觀存在了,再有個人去合,有兩樣東西去合,不是的!在我們先秦文化裡,天人是一。這地方是一點都不能搞錯的,搞錯這一點就全都不對了。

    在《內經》裡邊已經很少有唯心世界觀這樣字眼了,上面提到的“根於中者,命曰神機,根於外者,命曰氣立”只在《素問》裡留下有這樣一句,代表上古根本世界觀的文字記錄。

    為什麼在《內經》裡沒有講述形而上部分的文字呢?那是因為,黃帝那個時代,大家就是這種世界觀,根本用不著再說。他知道世界上沒有物,全是心的感覺,所以就不需要解釋這個唯心無物的世界觀。因此今天我們看不懂,不是《內經》是形而下,而是現在人不懂那時候的世界觀了,一上來看氣、看陰陽、看成物質,這就慘了,看成客觀的存在就慘了,就看不懂《黃帝內經》了。

    但是這些上古的形而上的東西在哪兒存著呢?在道家裡邊,而道家和《內經》的醫家在先秦是一家,不分的。是因為到了西周時期,由於有一些代表性人物已經不能全部融通黃帝時代的上古傳承了,聖王的官學潰散之後,出現了諸子百家,從那時候開始,把上古的中華文化的一脈相承,變成了百家爭鳴,各說各話了,分開了道家、法家、儒家、墨家、醫家…等等。我們在這裡想做的,就是歸源。

    所以我們以前上古是唯心世界觀,不是唯物世界觀,知道沒有客觀的東西存在,氣這個東西永遠是主觀的感覺,就是你的氣、你的天、你的地,這永遠是主觀的感受。但是這裡邊再分的話,就說好像你這裡的天,你能掌握的成分少,你的地能掌握的成分少,因為這是其他的心在亂動的共識,所以你這一個神是逆不了天地的,因為你只是一顆心,外面有八萬四千無量顆心,你逆不了這麼多心的妄動,你也就逆不了天地,所以你必須得合時序,合五運六氣(天有五運,地有六氣),你不得不服從它。就是說你一個神擰不過全體的眾生神的動。所以這才是《內經》的起點,它就要從這個不得不去合時序來說的。合時序、合陰陽,合這個夢中規律,所以《內經》從氣開始的根本原因從這兒來。

    因為對你來說,你剛入這個夢境的時候,你夢境裡的天地眾生已經有了,所以你改不了大家。當然聖者可不可以改?可以改,他的神識極其強大,可以用勝作意義力下石頭雨,可以改天換日。大禹就可以做到,包括我們上古的三皇五帝都可以做到,大禹治九州的時候,你看大禹有趕山鞭,有移海鏟,那就是神通。他是掌握這個神的作用了,他就可以把山直接給挪開,把大家共識裡的夢中影像改變了。包括我們現在有些人也可以做到,比如讓這一杯水變一個味道,這都是在神上下一點功夫,但今天人不懂道理了。我們只好被動的加進這個夢,所以我們現在的醫學是從這兒往下去講的。

  • 5 # 一花一世界一景一菩提

    其實研究這個問題,不要複雜化處理,要簡單從字面意思去理解。漢字是全世界最獨特的文字,不是之一。漢字的資訊能量具有從低維度到高緯度的各種資訊,不同智慧空間的人,同樣一組字可能領悟不同,感受不同,結論不同。所以,有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說。

    道家研究偏天道,儒家研究偏人道,這個理解沒有錯。但是,如果我們辯證看待這個觀點不夠周全,為什麼?

    天道大多數人理解的是虛擬的老天爺的執行規律,人道更多理解的是做人準則或軌跡。看似講的不同的事,其實是一體多面,講的是同一件事的不同面貌。

    都將的是道,天地宇宙是大的軌道,人的軌道是小軌道,而且人的軌道和其他萬物生命軌道一樣,依附與地球軌道和磁場才能夠生存。與此同時更依賴於太陽這顆恆星超強軌道和磁場才能夠生存。

    而萬物之靈的人類是宇宙空間中另類存在,跨越式思維方式和言行方式,創造了文明的程序。人類文明起起落落跌宕起伏過程中,人類這個群體的軌道,改變了同星球其他所有生命的軌道,甚至在隱磁軌道領域(需要人類探測科技繼續大幅度提升才能夠發現相關規律真實存在)。

    幾十億年來地球誕生的文明很多次了,每一次經歷過輝煌,也因為道德集體墮落,加大了對大自然破壞,和對其他萬物生命的破壞,遭到了一個反作用力,引發了全球性災難(有人為的,有自然的)最終導致那一代文明覆滅。

    分析整個人類文明多次興起覆滅過程,我們發現人類其實表面上是很弱小的存在。但是當人類集體想著某個方向持續發展時,比如大家都在負面狀態中相互傷害甚至傷害萬物生命包括地球時。積蓄的力量時機成熟時醞釀一次巨大的自然災難,以大破壞方式摧毀了整個人類文明,只留下少數倖存者從新來過。

    把視線放遠點,把外星人也算作人,看看他們歷史我們會發現,某些外星文明和地球人類何其相似,他們作為一個群體一樣創造過輝煌文明,但是確在失衡是毀滅了自己星球,不得不逃離尋找新的星球。

    從人類漫長曆史來看,我們會發現天道和人道密不可分,息息相關,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甚至一毀俱毀。天道是自然空間裡天地等各種大型存在體的執行軌道,人類的集體力量大到可以改變天道(執行軌道的程度),甚至毀滅了星球(那個空間範圍內的天地)本身。

    回到儒家世俗禮儀,用這種禮儀規範的一種方式,就會讓一群人積極主動創造一個人類群體執行軌道,執行得好文明昌盛,禮儀崩壞時文明也陷入災難,天地之道都受到影響改變軌道。看看如今西方文明陷入全方位瓶頸,中華文明卻與時俱進老樹開出新花。逐漸改變修正著過去幾百年來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各種亂局,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推進,撥亂反正給人類文明指名了方向。

    道家探尋的天道雖然強大無比,但也被人類改變過。而天道也在某些歷史時期主導過人類文明程序。

    是人類改變了天地之道,還是天地之道主導人道演變?單純的偏向某一種觀點都不夠周全,同時看到天道主導人道,人道影響天道觀點才全面,天人合一是一種常態,人佔據主動人天合一也曾經出現過。

    道來道去,千變萬化都離不開道。都說細節決定成敗,人類文化有道嗎?思維方式有道?文化決定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思維方式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無數人的思維方式彙集在一起的外在體現就是文化的體現。

    面對新冠病毒蔓延全球時,中華民族思維方式是不屈不饒,自救再救人。西方思維方式是自己好才是真的好,自掃門前雪的結果導致了西方一盤散沙。

    既然思維方式決定了一個民族的命運軌跡,通過這次疫情中西方處理方式的不同,已經看到了中西方未來的不同結果。

    個人觀點,不夠周全,僅供參考。

  • 6 # 音形世界

    天道和人道不是一回事。天道又稱自然之道,老子在道德經中稱常道或恆道。天道的特點是自然按照常規執行軌跡永恆不變與人沒有什麼關係,就象日月的執行一樣表面看起來它似乎沒有路線但依然分分秒秒按照自然的法則自動執行。這樣與人無關的自然規律就稱天道。由於它穩定不變故稱常道,今人又稱自然科學。上古時期的易經、八卦、干支、太極、六十四卦等都是關於常道的研究,今天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都是關於常道的科學研究。非常道又稱人文之道,今人稱哲學社會科學,主要是從人類文明的角度,也就是以人為本的角度,如何有利於安定團結、有利於長治久安、有利於和平共處和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科學原理。老子在道德經中命其為德,又稱其為人之道、長生久使之道。為什麼稱非常道呢?因為人類社會不像日月之執行那樣有固定的軌跡。人的行為準則是按照利益關係或勞資關係,約定關係、等系列社會關係簡稱"德"來進行的。因為約定關係即德的形式比較隱密,變換莫測、實在複雜多變,故而老子稱其為"非常道 "。為了對非常道進行規範,老子在道德經中做了大量的比喻、示範,目標很明確,就是教道君子、聖人等如何以道治國、以德處世。最終目的是達到"天下定" (世界人民安定團結)和"長生久使"(世界人民和平共處,可持續發展)。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對老子誤解太多,把一門偉大的學問誤解成道法自然、清靜無為、消極出世實在太不應該!一一詳請參見張暱施《太上真言譯點》。

  • 7 # 京博國學

    天道,簡單地說就是天體執行變化之道。

    天道酬勤取典於《周易》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道酬勤的意思是:上天會按照每個人付出的勤奮,給予相應的酬勞。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穫,只要你付出了足夠的努力,將來也一定會得到相應的收穫。

    何為勤?珍惜時間,辛勞認真為勤。何為奮?奮發有為,自力創造為奮。

    勤奮的人大多都是有著辛勞奮力的思想,所以勤奮的人能努力的對待所有的事,因此勤奮的人在自身發展上也更加的得力。

    天道酬勤、自強不息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刑天舞干鏚……中國遠古神話充滿人與自然搏鬥對“天帝”的抗爭,以及鍥而不捨、寧死不屈的大無畏精神。

    在歷史上,天道酬勤也是我們生生不息、繼往開來的精神動力。韋編三絕、臥薪藏膽、聞雞起舞、懸樑刺股、鑿壁偷光……天道酬勤、自強不息也是激勵一代代中國人拼搏進取的力量源泉。

    一個人的成功,環境、天賦、學識等外部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依賴自身的勤奮與努力。

    應當說,機遇對大家都是公平的,它不會一直特別垂青於某個人,也不會永遠迴避某個人。挫折與失敗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經歷,勤奮和刻苦才是真正的成功法寶。

    後天的勤奮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讓輸在起跑線上的人同樣可以贏在終點。

    《易·繫辭下》中言:“有天道焉,有人道焉。”經過儒家的不斷修飾,人道一詞被賦予了更高的人文含義。

    《中庸》裡講:“誠之者,人之道。”

    誠,成為一種對做人基本價值的追求,成為一種是否還稱得起為人的底線。

    具體就是要做到誠身,以至誠立身行事,先學做人,後學做事;

    誠言,說話要真誠,以誠待人,以誠行事,不說謊,不失信;

    誠心,真心誠意地對待工作,襟懷坦白,光明磊落;

    誠孝,以恭敬的心,侍奉父母,使父母衣食無缺,心寬康泰,自己做事做人要端正,父母有了錯,也要婉轉的指出來這樣,才能不妄為人。

    如果一個人不誠,失去了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就失去了比千金還寶貴的東西。

  • 8 # 王少康

    人道和天道是一回事,底層邏輯也是一樣的。都是遞弱代償,從原子到生物到天體宇宙都是一樣。

    人道是天道的微觀模式吧。其實一個具體事物的道也是微觀的?

    人道和天道,都有其有情和無情的一面。

    天道公平,長養萬物。但大道無情,以萬物為芻狗。

    人道主義援助。但人性貪婪。

    比如市場經濟,看不見的手可能就是天道,而每個理性自私的人就是人道。但是自私的人合起來卻能夠讓市場規律執行起來。就能夠讓天道執行起來。

    自私的人合起來,就是天道。

    天道是大規律,人道是小規律,雖然看似方向相反,但是殊途同歸。就像是流水,都是向東流的,但是遇到障礙了,偶爾需要向西流一下。

    人道是輔助天道的,但是不能太過分,不能目標退化。

    所以,人道和天道,這兩個詞語,貌似的對立的,這本身就是一個謬誤,按我說,語言把大多數事情變得二元對立,這其實就是最大的陷阱。包括老高也這麼講的,語言把人們分割開來。

  • 9 # 一葉孤帆行萬舟

    “天道”,天之道,利而不害,損有餘而補不足。就是說天道有利於宇宙萬物萬物,只要遵循天道,將有利於萬事萬物而不傷害萬事萬物,將多餘的補給不足的。“人道”,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人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為”分“有為”和“無為”,老子這裡的“為”就是讓我們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要盡心盡力做事、去除在紅塵中所染上的“貪、嗔、痴”,努力“有為”“無為”而不與任何人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的《道德經》首先講的是天道,再從天道講到人道。而孔子的《易經》首先講的人道,再從人道講到天道,所以說天人合一,從老子和孔子他們兩個人身上一定要做很合適的配合,老子是從天道出發然後走向人道的,孔子是從人道出發走向天道的,但最後的目標是一樣的。就是要把《易經》背後的那個道把它宣揚出來,《道德經》它的源頭是《易經》,用一句話來概括《易經》,那就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孟子有云: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道德經》五千言的精髓,弱水三千,吾輩取一瓢足矣!

  • 10 # 雲樵龜

    其理一脈,只是人類在貪慾驅動下人道墮落遠離天道。社會道與天道真不同,近一兩百年泊來赤色社會哲學加中國後期宋式喪儒,,,真的是醬缸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痱子白頭了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