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童希瑞

    宏觀在宇宙,微觀在手裡,不是一會事。

    太陽系是宏觀的,原子核是微觀的。電子沒有體積與質量,原子核的能量是金屬態氫離子(激發狀態)自旋產生的“磁力矩”相互切割產生的電磁波。

  • 2 # 劍蘭修竹

    有可能。常言道:"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原子和電子或是太陽系的濃縮版;太陽系彷彿就是一個原子,這是宇宙神奇造化、不可思議之處。

  • 3 # 丹讀

    大概在1895年的時候,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做了一系列針對原子的實驗,實驗的結果讓盧瑟福意識到,原子應該有一個很小的核,並且原子的絕大多數質量必須集中到這個核上。

    當時關於原子結構,比較流行的是葡萄乾蛋糕模型,電子像球形蛋糕上的葡萄乾一樣鑲嵌在上面。盧瑟福根據他的實驗,提出了原子的太陽系模型,也就是原子核像恆星一樣待在中心,電子像行星一樣圍繞旋轉。

    可能是因為通俗易懂吧!這個模型在民間、特別是中國很有市場,八九十年代的科普讀物,還用這個模型來描繪原子:幾個電子,以橢圓形的軌道繞著中心原子核旋轉,很對稱,很和諧。

    可惜,這並不準確。

    按照這個模型,電子會在極短的時間內一頭栽入原子核中。它不像太陽系中,行星的離心力會和恆星的引力相互抵消。在原子內部不存在這種平衡。

    物理學家玻爾隨後開創性的提出,原子核中電子的軌道是“量子化”的,這種軌道由方程式嚴格定義,並不能隨意選擇。並且軌道和軌道之間是電子的“禁區”,電子絕對禁止涉足這些區域。

    電子吸收或釋放能量後,可以從一個軌道向另一個軌道“躍遷”,這種躍遷是真正的“幽靈之躍”:電子在這個軌道消失,立即出現在下個軌道的位置,不經過任何中間地帶。

    量子化和躍遷的概念雖然令人感到迷惑,但從物理學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完善自恰的理論,從而向世人描繪了一個完整且令人信服的原子結構。

    可見,原子和太陽系沒有什麼關係。太陽系中行星的運動遵照牛頓經典力學。在太陽系中沒有什麼量子化的軌道,沒有什麼禁止行星進入的區域,行星也不會突然吸收到什麼能量一下子“躍遷”到另一個軌道。

    原子結構和太陽系有本質的區別,原子不可能是一個小太陽系,太陽系也不可能是一個大原子。

    (注:玻爾原子模型非常複雜,這裡用的是最簡單通俗的語言,因此有些表述並不完全精確。)

  • 4 # 似雲煙盡

    地球繞太陽要一年,電子繞質子一瞬在這邊一瞬又跑另外一邊去了,電子雲模型該認識吧。太陽系繞銀河系中心鬼知道要多久,這些估計看起來像,初學者好像心裡面都有這樣的提問,但這些本質上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 5 # 深度科幻

    首先感謝邀請:關於與原子核和電子是微觀太陽系的說法,在一些科幻小說中比較常見,譬如劉慈欣寫得小說《三體》就表達過類似的觀點,三體人在質子中展開了“魔眼文明”,遺憾的是主流科學家並不認同,但以現在的微觀科學手段也無法完全證偽,特別是在實驗科學角度,所以這個問題在目前沒有答案。第二種說法也同樣如此,在宏觀宇宙尺度,我們連觀測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半人馬座都做不到(三體星),怎麼能完全肯定這種觀點的對錯呢!

    在很多時候,科學解決不了神學、哲學能夠輕易解決,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今天的哲學也能成為明天的科學。正因為如此,人類才能不斷的進步。所以我覺得這種想法很好,只是現階段沒法回答!

  • 6 # bigotedlife

    原子核和原子就是一個太陽系的比喻純屬扯淡!有點天文常識的人都知道太陽系的執行軌跡就像一個圓盤。但是放在銀河系,太陽系的的執行軌跡就像一個旋轉的螺紋。而電子和原子核的執行軌跡是雜亂無章,電子只是繞著原子核旋轉而已!不存在圓盤形和螺紋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了十幾萬買了地下車庫,每個月還要交幾百塊的停車管理費,這樣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