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難道科學也真的也只是一種信仰嗎?如何真正的確立一種可信的自我判斷吶?我知道又會有很多人跟我說多讀書,雖然本人承認,個人讀書數量和受教育程度目前的確不高。但是在知識的攝入過程怎麼更高效的判斷,怎麼能形成一個可以自己接受信任的知識體系是個很煩人的問題。求指教,很迷茫。謝謝。我知道我這個問題很彆扭。並且可能闡述的並不太清楚,還是希望有人能給我解答一下,非常感謝。
11
回覆列表
  • 1 # 小馬過河31933176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理論聯絡實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現在社會每人每天接觸的資訊量太大了,誰也分不清所接受資訊的真偽,但是作為一個在現代社會生存的人,只能是透過大量的閱讀與學習來形成自己的理論,對錯都要知道的,這是沒有辦法的,因為一個人經歷越多,放的錯誤越多,就會有形成自己的知識,這就是閱歷,因為你沒法辨別知識是不是有用,所謂有用的知識也都是怎樣更好的為自己的生存下來,人都是懶的。舉一個我昨天看到探索頻道播出的一期節目~人的大腦,裡面提到一個理論就是每個人的大腦都是透過正確或錯誤的知識來欺騙自己認為某個事物存在的合理性。一切目的都是為了更好的生存與繁衍。

  • 2 # 松鼠老孫

    一切都值得懷疑,沒錯,不管是誰寫的東西,都可能出錯。既然我們能夠坐在這裡談這個問題,說明,以前的、現有的知識有錯誤這事兒並不可怕,至少不至於危險我們自己的生存。

    當然,有些錯誤,在某些時候會危險我們的生存,至少可以讓我們很囧。所以我們還是得小心地鑑別我們遇到的一切,避免上當。比如你接了十個陌生電話,都不是騙子,你也不敢保證下一個是不是騙子;反之亦然。所以,我們只接觸正確也不行,我們也得認識到什麼是錯誤的,如何鑑別、避免錯誤,學會方法,才是真正的法寶。這就是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作為學習,首先當然是要找到合適的書來讀。比如在上學的時候,我們讀的書是經過千挑萬選,所以……(當然,如果編書的人本身就不靠譜,那危害就大了……比如在某個時代,書裡教的很多都是糟粕,耽誤了一代人啊……)

    很多名著名社,詞典,百科,尤其是比較新的著作,是可以基本相信的,這應該是我們瞭解的起點,或者是像維基百科這樣有著良好規範和聲譽的網站。

    【學習基礎邏輯】有了基本知識之後,我們要學習一些邏輯和哲學,知道常見的邏輯錯誤,也就是什麼樣的表述從根本上就是不合理的。比如說,我們提倡“質疑一切”,因為一切知識都是人為發現的,都存在犯錯誤的可能性。要是有人訴諸權威,以這是xxx說過的,所以你得相信,那麼這就是一種邏輯錯誤。

    【建立知識框架】其次,我們學習任何門類的知識,都應該瞭解它們發展的歷史脈絡。知道哪些知識是值得相信,出錯機率較小;哪些已經被推翻了,可很多人還不知道;哪些未置可否,仍需要研究討論。然後根據同門類知識之間的關係,你就可以判斷很多事情了。這是說,你得了解知識之間的結構,發展歷史。

    透過基礎教育,或者專科教育,一般來說,你就擁有了一般說的常識,這可以作為你思考的基礎。

    我們要注意,這些可能只是知識,要理解【什麼是科學】,還需要我們對自身的認識、科學本身,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時常反思檢驗】最後,你會發現,任何人寫的書都可能會出錯,原因也有各種各樣的。比如有的是知識本來就不完備,比如孔子都不知道太陽什麼時候遠什麼時候近;有的是筆誤,沒有查證資料,或者編輯排版等處引入的錯誤;有些錯誤是因為作者的立場問題,比如科學與宗教等問題,幾乎每個人的觀點都不一樣。

    在某些問題上,某些時候,人們眾口一詞,可能只是接受了某個時期的統一灌輸,這種認識可能根本就是不正確的,或者早已過時了。

    即使最優秀的科學家,最老資格的學者,也需要隨時關注同行的最新動態,因為,我們一切知識都可能會被更新,甚至被推翻重來。可想而知,在新的科學發現面前,以前無論是誰寫的相關知識都重寫了。

    建立了基本的知識面,掌握基礎的科學思維,隨時準備檢驗遇到的一切知識,這就是我們應該學會的事兒。懷疑一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雄性激素過多怎麼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