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離子
-
2 # 大森林151252635
陸游是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宋高祖時參加了禮部應試,受到秦檜的排斥導致仕途受阻,宋孝宗即位後,賜為進士,但因為堅持抗金遭到了主和派的反對和排斥,其又生在兩宋之交,經歷了靖康之恥,民族矛盾,國家的不幸,家庭的流離,使他一生為恢復中原抵抗金兵而奔波勞累,他所寫的詩充滿鬥志,豪放而鋼錚,洋溢著強烈的愛國激情,多數是激發呼籲國家統一的豪邁詩句。其中是在85歲高齡臨終時寫下了巜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洲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告誡後人中原收復後以告他的在天之靈,可惜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滅亡後,奸臣當道的南宋朝廷連暮氣將盡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況"方張之寇"的蒙古族大軍壓境,隨之南宋也煙飛灰滅。陸游一生希望南宋收復中原的願望也"萬事空"。後來就有南宋的劉克庒一首絕句寫到了和陸游巜示兒》的相呼應:
不及生前見虜亡,
放翁易簀憤堂堂。
遙知小陸羞時薦,
定告王師入洛陽。
但陸游一門子孫確實是忠烈之人,崖山戰役宣告失敗,為了不當亡國奴,孫子陸元廷憂憤而死,曾孫陸傳義絕食而亡,玄孫陸天啟及十多萬官兵不屈不撓投海自盡,沒有辜負陸游的期望。深受後人的敬仰!近代詩人梁啟超高度評價陸游滿門忠烈愛國:
詩界千年扉扉風,
兵魂銷盡國魂空。
集中十九從軍樂,
亙古男兒一放翁。
南宋滅亡後,陸游的子孫是如何“告乃翁”的?
這要從一篇文章說起,上世紀六十年代,國學大師錢仲聯寫了關於陸游和陸秀夫的新材料——〈會稽陸氏族譜〉讀後記》記載:
“據族譜,乃知秀夫為放翁第六子子布之孫,子布生三子,第三子元楚遷居鹽城,秀夫乃元楚之幼子。……而且崖山抗敵,陸氏族人隨秀夫同殉國難者達十五人之多“
沒錯,在錢仲聯先生的文章裡,陸游的子孫中,便有那位抱著小皇帝跳海的陸秀夫,王師沒有北定中原,反而走向滅亡的邊緣,陸秀夫用這種悲壯的方式“告乃翁”,雖屬無奈,但兩位都心懷天下,當得起英雄二字。
陸游告老還鄉後,接待了前來拜訪的辛棄疾,兩人相見恨晚,成為知己,暢談著胸中憤懣,幾句話不離北定中原,收復河山的主題。
最後陸游送給辛棄疾一首詩:
大材小用古所嘆,管仲蕭何實流亞。
天山掛旆或少須,先挽銀河洗嵩華。
中原麟鳳爭自奮,殘虜犬羊何足嚇。
把辛棄疾比作比管仲蕭何都要厲害的人物,對他收復中原給予了厚望。
但是三年後,辛棄疾壯志未酬,帶著不甘離開了人世,享年68歲。
此時的陸游以及81歲高齡了,得知自己寄予厚望的好友辛棄疾離開人世,悲痛欲絕,從此臥床不起,彌留之際留下了絕筆《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是一位滿懷愛國之心的詩人最後的動員令。然而遺憾的是,他的兒孫都沒能等來王師北定的那一天,不得收復中原的大業未成,還迎來了胡虜的鐵蹄。
德佑二年,蒙古攻佔臨安,南宋滅亡,宋朝軍民並沒有因此放棄抵抗,三年後,元軍在張弘範的帶領下猛攻南宋軍民的最後一道防線:崖山,崖山之後便是汪洋大海,宋軍不敵,全線潰敗。
陸秀夫便是這最後防線的一員,看著國家將亡,抱起幼帝投海自盡,愛國軍民紛紛墜身入海,唱響了南宋最後的一曲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