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全峰山
-
2 # 新宇158
你說的這個現象不是難度問題,就畫技而言有什麼不能再現的?“蝦馬牛鷹”當代畫者能夠達到這幾大師水平的人多的是,那麼為什麼沒有這幾位的名氣呢?這就是另外幾個問題:
1.視覺疲勞與視覺習慣問題。
2.排斥與認可問題。
3.資深經歷的差別問題。
4.名人效應問題。
5.藝術功力蓋高問題。
以下簡析:
1/2,看貫了大師的畫,心理定勢已經形成,再有類似畫就不想再看(視覺疲勞),大師們的運筆著墨和技巧也早已認可,那怕是敗筆,也不依為然,而陌生之作,首先潛意識地就有了排斥,總覺得眼生,不習慣,說嚴重點審美情趣都變了。說實話我看婁師白畫的蝦就是沒有齊白石的養眼,儘管他倆齊名。
3/4.這四位就經歷和閱歷那豈是一般人所能比得了的?尤其是徐悲鴻學貫中西,一生為美術教育事業所做的貢獻無人"能比,因此他的畫作人們首先要先敬三分,名人效應理所當然!
5.四位大師傾一生之所為,那功力那技巧也真是一般人所不能企及的!就說齊白石大師,他一生所有畫作兩萬多幅!有幾個畫家敢說他也有?
綜上所述美術作品和美術鑑賞是有差別的,欣賞和收藏藝術品往往加進了人文因素!
-
3 # 李志勇LZY
中國傳統畫家,
講究畫啥像啥;
外際抽象塗鴉,
時代困求多元;
科幻動漫很亂,
我愚不知啥佳;
全新人才輩出,
老求少些瞎畫。
-
4 # 鄒景新404
時代不同過去那些名家已屬過去,而現在有很多不出名的畫家,如畫蝦的,畫馬的,畫牛的等畫家畫的東西要勝前賢畫家,因為他們不出名儘管他們畫得再好也不被人矚目。因為中中國人只看名氣,不看作品質量。只要出了名,名氣大了畫得再一般人們也會去矚目,那些鑑定家也會說得怎麼怎麼好…
其實只重名氣或名頭來看作品是一件可悲的怪象,這種怪象的存在使很多人修尖了腦袋往名氣和名頭上鑽,且又不惜一切手段,一但上去有這耀眼的光環在,你就可以拿起筆來隨意畫上筆,那怕再低劣的作品都會在市場賣上好價錢的,這也折射出中國人對藝術品認知的扭曲。可嘆,可悲呀!!!
-
5 # 韓笑雷先生
白石的蝦也不是齊老的代表作平,徐悲鴻的馬出名,是因為徐是早年間的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社會活動能力很強。李可染最具有代表的作品是是山水《萬山紅遍》李苦禪的地位和價格與前面三位不可同日而語
-
6 # 紅塵滾滾大人
同意。我就是畫畫的。現代人沒有時間像他們那樣不受干擾的去沉心技藝了。所以不會再出這樣的技法大師。傳統技藝依賴工具很少全憑長時間苦練。現代不同技術手段太多可以借用。所以現代國畫不同於傳統。當然憑藉技術也就沒有傳統功夫那樣有價值了。參看全國美展就知道。
-
7 # 武鄉猴
中國人有尊師重道傳統,在一些人心目中演變為不可僭越老師的潛意識,進而把老師當神敬,認為後人一代不如一代,這可能嗎。
中國如今有多少美術院校,每年要培養多少美術方面的專才,這些學子的文化水平當然高於前人,由於沒有名氣,畫得再好也不得賞識。
錐子的鋒芒總會露頭,當年張大千冒名古人(四王)畫的作品,瞞過了許多專家就是一例。這裡絕不是提倡畫假畫,但如今的現實是,四王的真品價格遠低於張大千的仿作,這裡的緣由大家自然清楚。
今天的作畫者繪畫水平直逼前人,就以齊白石為例,不是有所謂齊白石的《百蝦圖》上拍麼。此畫遭到齊白石後人的否認,若果真的是假畫,那也應該高興,因為畫的那麼好,居然被人以上億元購買,說明大師完全可以“再現”。
-
8 # 手機使用者呆子
同意,現代人生活速度太快,手機網路資訊太發迖,早己沒有淡泊明志的豁達,也沒有采菊東籬下的悠閒,國畫大師的成就離不開日積月累的觀察和練習,現在很難有人再日復一日的做練習,打好基礎了。
-
9 # 68988文化產業觀察
不同意:當今人類的藝術擴充套件的學術認知非常寬,也非常深。齊白石的蝦體現畫家對平常生活小動物的精細觀察,下筆有神,其思想內涵只是平庸平常生活,很簡單。
馬悲鴻:徐悲鴻畫馬,題材是老題材,只是技術手法筆墨輕快,個人的大情緒大寫意。等等,其他人也是不斷延伸推…。
-
10 # 一螘堂主
我贊成這個觀點,但是他們都是服務於那個時代!他們的作品放在今天喚醒不了大眾!而今天的時代需要更有衝擊力作品和藝術家!
回覆列表
″藝術無止境″;″後來者居上",這是藝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但藝術的發展與社會生活發展不成比例,優秀和偉大藝術作品的創作和誕生有其獨特性和偶然性。
老一代藝術家齊白石、徐悲鴻等,他們的成名貢獻是付出了畢生精力的。對艱難生活有″親身體驗珍惜″,對事物觀察有″毫釐之細琢″,對藝術有″咳血之酷愛″,對技術有″精益求精湛等。所以才會有″白石蝦能遊″、悲鴻馬會飛″之讚譽。其實這背後,藝術家又"吃了多少功夫″,付出了巨大的艱辛勞動。
不可否認,近幾十年來,在功利主義影響下,對藝術造成巨大沖擊,精品稀少不見,這當然不能因此而阻斷藝術精品的發展,就象戰疫情一樣,疫情過後,人們會反省自已,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怎麼做等等。藝術也一樣,事過境遷,定會發展。
其實藝術界並不缺乏人才和文化,也並不缺乏技能技藝,更不缺乏社會生活和素材。最缺的應該是″心靜與發現",這是關乎藝術作品的"精妙之處″。但是,做到這一點並非易事。
心靜,就要做到放棄雜念,丟掉功利這套枷鎖,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發現,是所有文學藝術創作者的″命門″。不到社會生活中去發現美、不無時無刻留心美、不在普通中去挖掘美,又怎麼能得到美?不發現美又怎麼能創作出美!所以,發現美是作者首選。
然而,心靜與發現,二者缺一不可。相信,後來的大藝術家們一定會有很多,因為,藝術家的境界昇華到一定時段,精品藝術作品就會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