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高1557261

    王安石的這個政治口號就是一個口號而已。其實所有的行政管理人員都明白,行政管理說到底還是比較喜歡平衡狀態,就是不出問題就可以了。而增加行政費用是一定要涉及費用的徵收問題。王提出的不增加徵收而擴大費用就是一個偽命題。

    王的主要目標就是要滿足宋神宗的軍事行動新增物資基礎。但當時宋的軍事基礎和國家政策並不能到達實現夢想,單純的提高軍事資源的開發利用只能是勞民傷財。所以王安石的經濟改革最終還是淪為了貴族豪強地主斂財工具。

  • 2 # 大浪淘沙非英雄

    把那句話我們用現在的話解釋一下,就是國家要提高稅的徵收節點,已收的人少收一點,最終發到國家收到的稅越來越多。這在現在是做到了的,所以說王安石的理論上也是可以的,具體可以擴大收費人群,增加收費專案,加大貴族的收費監管力度,自己開源,節省不必要的花費。都是可以做到的。只不過以前的費用主要來源是窮苦百姓,減少了他們的,王公貴族的又收不來,最終被小人稅務轉嫁,兩頭不討好而已。

  • 3 # 君山話史

    說實話,王安石“民不加賦而國用足”的目標,並沒有完全做到。

    王安石經濟改革的重要,在於開源,而不在於節流。也就是說,他努力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而不是削減財政支出。他在金融領域、流通流域上作文章,但是效果是比較有侷限的。在古代,科技對生產力的影響並不像今天那麼大,國家的生產能力達到一定水平後,就難以大幅度增長。如果國家總體財富維持穩定,國家財政這一部分增長了,相應的百姓的收入就要相應減少。

    其實王安石真正要做的,是抑富濟貧,但是這一點也沒能做好。

    比如青苗法,政府給農民發放的貸款,年息二分。這個利息其實很高啊,但比民間高利貸要低一點。問題是,在具體執行過程中,貸款利息要遠遠超過所規定的二分。有的地方執行三分的利息,更有些地方官吏在規定的利息外,還有種種勒索,導致農民的負擔並沒有減輕。

    再比如免役法。變法的初衷,百姓交了免役錢後,可免除義務勞役。但是一旦政策到了地方,完全變了樣。免役錢交了,地方政府又巧立名目強迫百姓服役,活照幹,錢還得交,兩頭受罪。就連神宗皇帝都說:“已令出錢免役,又卻令保丁催稅,失信於民。”

    還有市易法。政府設立市易務,撥給本錢,在市場上貨物滯銷時,由市易務收購,以平衡商品價格。同時,商販們可以向市易務抵押借款或賒貸貨物,每年以二分計息。作為資本雄厚的“央企”,市易務抑制商人對商品價格的壟斷,卻成為新的壟斷者,還放高利貸。

    以上這幾個重要變法,國家與民爭利,國家財政增加了,但百姓的負擔反而更沉重。

  • 4 # 家風鄉風

    習慣鬍子上沾點米粒的王安石,曾經是有老王不出,奈蒼生何的輿情洶湧的,“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就是這個慶曆四年的前兩年(1042年),21歲的王老師進士及第了,然後當過縣長、縣委書記,當過地市副廳級的常委副書記並有密摺專奏的權利,地方上蹉跎了25年,大名滿宇宙的老王同志,養望已足,在宋神宗換屆上任後的第二年,上調中央內閣,組閣拜相,這是北宋最好的時候。

    但變法遭到各階層的阻撓失敗後,僅僅是過了41年,北宋滅亡了。

    王安石從經歷來看是有這豐富的地方任職履歷的,但變法後,卻是過早的導致了官場的朋黨競爭,變法成了站隊的一個形式,在這個情況,他的變法,如青苗法,以及幫助民間借貸等的方式是好方式,但放錯了地方,西部、西北區域需要青苗法的地方,沒有下力氣推,東南沿海不需要的、如杭州等區域,民間本來就有收入,硬逼著民間借政府的款,導致中間盤剝,造成民間積怨。

    後來,雖有改進,但老王用的親信與兒子都是家族化管理了,種種問題導致本來觀望的司馬光也成了對手。最終遭到一致的反對,人亡政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伴去世三年了,61歲是否還可以再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