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齋主人

    儒家解決的是人類的價值問題,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如說“仁”,“義”,“禮”,“信”,都是人際問題。對人與自然的關係不是太注意,所以說《論語》中很少有這方面的論述。不過你提起來,我還真想起一段來,在這段記述畫風出奇地“和諧”。體現了人與自然的互動。

    對了,就是那句:色斯舉矣,翔而後集。子曰:“山樑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說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在山谷中行走,看見了一群母野雞,孔子跟她們確認了一下眼神,野雞瞬間便感覺到了他神色的變動,立刻飛了起來,飛翔一陣之後才又聚在一處落了下來。孔子說:“這些山樑上的母野雞,真是見微知著,見幾而作,懂得這個“時”呀!”(感知到了有人在注意她們,便料想他要圖謀不軌。)子路聽了,大加佩服,(心想我什麼時候才能有她們這樣的第六感呀!)於是向她們拱了三次手(也有人說是聞了聞味,看到時令能吃了沒),野雞便立刻又飛走了。

  • 2 # 藝術閱

    1、原文: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意思是,孔子釣魚但不用網捕魚,射鳥但不攻擊歸巢的宿鳥。這句話反映了孔子對大自然資源合理利用、不過度索取的生活態度。

    2、原文: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樑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意思是,鳥兒看到他們的神色飛了起來,盤旋一陣又落了下來。孔子說:“這山岡上的鳥兒,真懂得時宜啊!真懂得時宜啊!”子路向它們拱拱手,它們叫了,幾聲飛走了。這段話,反映了孔子愛護自然生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景。

    3、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這段話較長,意思是孔子與四名弟子在一起談論自己的理想。輪點曾點(曾參之父)時,他說:“暮春時節,已經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約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子,一起到沂水河裡沐浴,在祭雨壇旁吹著春風,然後一路唱著歌回家。孔子感慨地說:“我的理想與曾點一樣。”這段話反映了孔子把享受自然作為最高享受的生活態度。

  • 3 # 閱美副中心

    1、原文:【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意思是:孔子釣魚但不用網捕魚,射鳥但不攻擊歸巢的宿鳥。這句話反映了孔子對大自然資源合理利用、不過度索取的生活態度。

    2、原文:【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樑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意思是:鳥兒看到他們的神色飛了起來,盤旋一陣又落了下來。孔子說:“這山岡上的鳥兒,真懂得時宜啊!真懂得時宜啊!”子路向它們拱拱手,它們叫了,幾聲飛走了。這段話,反映了孔子愛護自然生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景。

    3、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意思是:孔子與四名弟子在一起談論自己的理想。輪點曾點(曾參之父)時,他說:“暮春時節,已經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約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子,一起到沂水河裡沐浴,在祭雨壇旁吹著春風,然後一路唱著歌回家。孔子感慨地說:“我的理想與曾點一樣。”這段話反映了孔子把享受自然作為最高享受的生活態度。

    4、原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意思是:孔子說:“智者喜愛水,仁者喜愛山;智者好動,仁者好靜; 智者快樂,仁者長壽。”智者也就是聰明人。聰明人透過事理,反應敏捷而又思想活躍, 性情好動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樣,所以用水來進行比擬。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於義理,仁慈寬容而不易衝動,性情好靜就像山一樣穩重不遷,所以用山來進行比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雨刮正確的使用方法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