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致良人大都督
-
2 # 沙眼看世界
內務府是清代獨有的官署,主要是掌宮廷事務。也就是管理皇家事務,諸如皇家日膳、服飾、庫貯、禮儀、工程、農莊、畜牧、警衛扈從、山澤採捕等,還把持鹽政、分收榷關、收受貢品。簡單點說就是和管家的智慧有點類似,但是比管家的權利更大一些。
也就是影視劇裡的的大內總管。歷史上的大內總管屬正二品的品級(乾隆十四年前為從二品),無員限,從滿洲大臣中選任出來的。
也就是管家,但比管家的職權要大。相當於現在的中央辦公廳主任。
而隋唐時期類似這一職務的叫殿內省、殿中省。
掌皇帝生活諸事,所屬有尚食局、尚藥局、尚衣局、尚舍局、尚乘局、尚輦局六局。官至三品。
明朝類似的職能部門是“十二監”(比如司禮,尚衣,印綬等),“四司”(如鐘鼓,寶鈔等)和“八局”(如浣衣,巾帽,針工等),合稱為內官二十四衙門。
而後來的司禮監掌握了實權。導致明朝出現了馮保、魏忠賢掌握實權的宦官。
-
3 # 一戈話事
內務府,是清朝為管理宮庭事務而專門設定的行政機構。有了這個機構,比夠好地解決了過去歷朝宮庭內外事務混管而存在的諸多問題。由於其職能發揮的效果比較好,所以,清朝的內務府一直維持到清末而不變。
在滿清入關之前,就設有內務府。內務府是僅有的兩個沒有漢人參與的行政機構之一(另一個是理藩院)。入關之後,滿清政府曾效仿明朝以宦官管理內務的做法,將原有宦官機構歸整合併為13個衙門,即尚方司、司禮監、御用監、御馬監、內官監、尚膳監、尚衣監、尚寶監、司設監、兵仗局、惜新司、鐘鼓司、織染局。後發現明朝的內務宦官管理制度方式存在問題不少,遂於順治十八年再改革內務管理機制一一恢復內務府管理制度。
內務府由內務府總管大臣(正二品)統轄。下設三院七司。三院於府外另設衙門。分別是上駟院、武備院、奉宸苑。七司設於府內,分別為廣儲司、會計司、掌儀司、都虞司、慎刑司、營造司、慶豐司。
內務府總管大臣雖為正二品官,但其管理範圍十分之廣,所統之屬官非常龐大。例如六部之司,一般只設郎中二人及員外郎二人,司級官員共為四人。而內務府之司,郎中和員外郎卻非常之多。如廣儲司,有總管郎中二人,部員兼管郎中二人,另有郎中四人;員外郎十二人,部員兼庫員外郎六人。可見,該司的司級官員達26人之多!
內務府的三院,級別高於七司。三院均設有兼管事務大臣。每院設有二卿,為正三品官員。通常這二卿之缺,一由侍衛補授,一由內務府司員補授。
與七司事務多而繁相比,三院事務專而大。三院分管事務及其歷史如下。
一,上駟院,掌管宮內所用馬匹。原名御馬監,後更名為阿敦衙門。康熙十六年才更名為上駟院。
二,武備院,掌管宮庭所有兵器、鞍轡、甲冑、被具等。原名鞍樓,後更名為兵仗局,而最後定名為武備院。
三,奉宸苑,掌管宮庭苑囿事務,即宮屬園林。其之前製為司苑局。
三院中,奉宸苑所管之事務常有跨界。因為其之所轄之下,一些園的地盤很大,園內建立了一些工廠或產業。但不管何事何業,凡園內之業之事統歸奉宸苑管轄。
另外,奉宸苑轄下之園,也另有大臣與之雙重領導管理的。例如在奉宸苑主要管理的景山、玉泉山、瀛臺、南苑、長春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圓明園、清漪園等景區園中,圓明園本身就設有管理事務大臣。
回覆列表
內務府是清朝才有的,源自滿族的包衣制度,在清朝以前的明朝叫十二監。清朝內務府主要職能是管理皇家事務,諸如皇家日膳、服飾、庫貯、禮儀、工程、農莊、畜牧、警衛扈從、山澤採捕等,還把持鹽政、分收榷關、收受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