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學習一門新的語言應該從哪方面入手,比如從建立興趣開始到學習過程的延伸是怎麼發展的?難道語言天賦真的很重要嗎?
13
回覆列表
  • 1 # 廠長大人

    首先我們先想象一個場景,嬰兒是如何學習說話的。眾所周知的是,很多小朋友在上幼兒園開始-6歲才開始學習漢字和拼音。但是6歲之前的小朋友在進行簡單的交流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況且在解放前沒有進行全民掃盲運動之前,中國絕大部分人是不識字的,尤其使用拼音來學習漢語發音,還是在民國時期才從歐美引入中國。難道絕大部分不識字,不會拼音的上下五千年的華人民,就不會說話,不能進行交流了嗎?

    嬰兒剛出生後的模仿慾望是很強的,除了哇哇大哭,模仿的第一個詞,絕對是“媽媽”,母親在教授嬰兒發音時,會一直髮出“ma,ma”這個聲音,讓嬰兒模仿。嬰兒剛開始模仿的發音不像,例如“mia,mia”、“mao,mao”、“mo、mo”,之類。並且在模仿發聲過程中,母親會不斷的糾正,發音正確會迴應他,形成正確的條件反射。

    所以嬰兒剛開始用哭聲吸引母親和所有人的注意力,最後發現使用,用”ma,ma”的發聲能特定的接受的媽媽的迴應。之後就會強化“ma,ma“和母親的聯絡。隨後其他的詞語的模仿, 短句的模仿都與”ma,ma“的模仿相似。

    雖然中國不同地區方言不同,但是對於嬰兒來講會很快學會本地區方言的發音。難道還有誰會教嬰兒說:

    “寶寶,我們的方言是怎麼發音的,跟東北話,天津話,湖南話,粵語,普通話有什麼不同?“,

    “寶寶,我們的語法結構是什麼,媽媽是個名詞,滾,是個動詞?”

    “寶寶,ma,有四個聲調,媽媽是第二聲?”

    簡直就是個孔乙己,茴香的茴有四種寫法?

    我們可以歸納一下。

    嬰兒-聽到聲音-模仿-發出聲音-負面回饋-糾正聲音-正面回饋-重複-強化。

    1聽覺(音訊發聲)-2聽覺(自己模仿發聲)-3聽覺(反饋)-4聽覺(強化)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語言的學習,主要是聽覺和模仿。在不能理解其含義的狀態下,只要有符合自己預期的行為反饋。這個單詞或短語 就會和 特定的行為產生連線,並且不斷的到強化。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經過大量的模仿,聯絡,反饋後。經過自己的加工和理解,就會演變成比較複雜的交流體系。

    八神四聽語言學習法:

    定義:呼叫起八種神經,使用一聽音訊,二聽模仿,三聽反饋,四聽強化,進行語言學習,效率最高,效果最好。

    生物學上非常有趣的現象:

    1. 天生的瞎子,在學習說話是沒有障礙的。2. 天生的啞巴,在理解別人講話時也沒有障礙。3. 但是天生的聾子,往往也是啞巴,雖然他的發音系統沒有任何缺陷。

    非常著名的經典條件反射案例是《巴甫洛夫的狗》,巴甫洛夫是俄國著名的生理學家。再一次做試驗的時候,發現在給狗投餵食物的同時,同時搖鈴。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在投餵食物時,搖鈴,狗也會分泌唾液。

    難道狗聽到鈴聲就會想到要投餵食物,想到食物,才會分泌唾液嗎?

    其實不是,事實比這個更簡單,在強化過程中,分泌系統的神經和鈴聲產生了連線。在搖鈴的時候,分泌系統分泌唾液。這個時候狗並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也就是說潛意思裡將食物和鈴聲連線了起來,直接作用到了分泌系統。狗的意識其實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華人說漢語也是這樣。在和別人交流的時候,我們基本都是脫口而出,很難想象,“先在自己心裡打個草稿,然後再檢查有沒有語法錯誤,再檢查一下我應該用哪個方言?”其實在我們意識不到的潛意識裡已經快速的檢查一邊。只不過潛意識的運算速度遠遠快於意識層面的思考。我們自己覺察不到而已。如果對潛意識有興趣可以研讀一下精神分析學大師佛洛依德的專著《夢的解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kakakaoo網紅阿沁是怎麼火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