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因為現在的外援太厲害了搶了國內球員的鍛鍊機會,還是國內水平下降太多?
10
回覆列表
  • 1 # 淡定哥歐傑

    原因如下:

    1、60後70初那批球員很多都很有特點和天賦,人才井噴,就中場而言“北曹南彭”就國內知名,戚務生時期帶的那支國家隊未能進入世界盃是遺憾中的遺憾。86那批沈祥福帶的“超白金一代”中也湧現一些可造之材,如盧琳、趙一腳等。如今中超中場位置很多都使用外援,而且國內球員培養斷檔,沒什麼中國產精英了。

    2、俱樂部經營功利化色彩較濃,追求眼前成績多,少把上場機會給年輕球員,尤其是重要位置的中場球員,這幾年搞23歲以下上場政策也是上層的做法否則很多俱樂部不會派年輕中國產中場球員出場,鍛鍊機會自然就少了。

    3、個別有遠見的俱樂部將年輕有培養潛質的中場、前鋒球員送國外俱樂部鍛鍊,能站住腳的自然不輕易回來中超,確實沒辦法才回來的,你看張玉寧也堅持了很久,包括之前陳志釗也是。

    總的來說,中國足球在人才培養方面真的可以借鑑一下日本的做法,多送一些有潛質的球員出去國外鍛鍊,國內聯賽梯隊建設好。太功力了,長遠來講不會有明顯效果,還是要紮紮實實地打好基礎。

  • 2 # 一般小角色9527

    我認為有幾方面的原因吧:1.時代背景方面的原因,當初的足球環境雖然也不咋地,但是足球剛剛開始職業化,大家都很珍惜這個機會。而且當時的人多少還是要些臉面的,踢不過歸踢不過,還不至於在場上散步。後來足球環境進一步惡化,各種假球黑幕都發展到半公開化,人的廉恥心進一步喪失,足球如果不是為了取勝,那還談什麼打磨技術,還說什麼拼搏精神?雖然近些年環境開始好轉,但是一時很難彌補中間真空的那十年。2.體制的轉變,現在中超球隊大量的經費投入,自然對成績的追求也是很功利的,如果大量的錢投入青訓,那要十年之後才出成果,投資人投入這麼多錢是等不了那麼久的。所以大量引進外援望圖短期內出成績,這就更擠佔了年輕球員的機會和容錯空間。以前那種體委培養的方式,雖然也有很多弊端,但是畢竟是本地的人才,有好苗子那肯定也要培養一下的。3.外援的衝擊,就如剛才所言,外援承擔了主要的進攻任務,國內球員只要把球傳給外援,主要部分都由外援完成,這樣一來,一是進攻技術得不到打磨,二是養成一種依賴心裡,一旦沒有外援就猶豫迷茫、不知所措。而二十年前那批球員在俱樂部都是絕對核心,實力不說多強吧,但思路清晰、敢想敢幹。

  • 3 # 隔壁老王愛看球

    一是大量資金的流入足球領域,確實為足球發展提供了支撐,但為了中超和亞冠取得好成績,各俱樂部積極引進高水平的中前場外援,像胡爾克,卡拉斯科等等,從而壓制國內球員發展空間,像于大寶還踢了中後衛!

    二是國家和俱樂部青訓力量薄弱,足球人口少,後備人才發展不起來,青年隊員在俱樂部也沒有出場機會,足協甚至專門出臺了政策,但也是自欺欺人!

  • 4 # 體育一席談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既有足球大環境的因素影響,也有社會因素的影響。

    1.南勇、謝亞龍治下的中國足球,弊案頻發,假球橫行,這嚴重傷害了中國足球的根本。連聯賽都是假的,怎麼可能培養出優秀的球員。

    2.基層高水平教練的匱乏,無法讓優秀球員脫穎而出。在獲得了職業足球的紅利之後,退役後的國腳們不願意躬下身來,培養年輕球員。和基層教練員相比,職業球隊的教練和高階管理人員,無疑在收入和權利上更有誘惑力。而在30年前,在基層當孩子王的,很多都是退役國腳。

    3.選材面的萎縮,讓培養優秀球員難上加難。足球運動員的成材率低,能夠進入職業球隊打上主力的還是少數,職業生涯短暫。在目前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大多數家長不會冒險讓孩子投身足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濃妝怎麼化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