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鍾勇180607335

    世上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嚇唬過孩子,其用意無非是讓孩子對某一行為的後果產生怕的心理,這有時是十分有益的。但嚇唬不講科學也有弊端。古今不少父母在嚇唬孩子的問題上頗多失誤之處,過分地、不適當地採用了嚇唬的做法,常見的有

    1、溺愛型嚇唬

    出於愛心,過於保護或限制孩子的行動。例如:當孩子爬方凳玩耍時,大人主驚恐地大叫:“爬這麼高,掉下來就沒命啦!”這樣嚇唬的結果,會使孩子膽量越來越小,以至樹葉落下來也怕打破頭。又如:下雪天孩子在外面做雪人,打雪仗玩,這本是件好事,有的父母則驚呼:“不得了,手會凍爛掉,醫了醫不好。”這樣就把孩子的不畏寒冷、活潑好動的氣質給抹殺掉了,最終導孩子成為呆板笨拙、懶惰怕動的“小虎頭”。

    2、期望型嚇唬

    在“成鳳”“成鳳”動機的驅使下使用嚇唬手段,孩子還在上幼兒園就逼他(她)參加什麼“業餘外語學習班”、“星期天繪畫班”,孩子不從就輕則慢、重則打。這會使孩子產生厭倦牴觸情緒,甚至形成“你要我學,我偏不學”的逆反心理。

    3、馴服型嚇唬

    父母為使孩子“乖”、“聽話”,就用一些猙獰可怕的事物或荒誕無稽的妖怪來嚇唬孩子,結果使孩子膽小怕驚,心身受害。

    4、身教型嚇唬

    有的父母本身膽子就很小,常常“自己嚇自己”,他們的行動會有意無意地影響孩子,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孩子的性格。如有的母親看見屋角竄著一隻老鼠,便手撫胸口,失聲驚叫。若此時孩子也在場,看見母親“見鼠色變”,他(她)也更加會嚇得魂不附體。這樣的孩子不會成為勇敢的孩子,將來也不會成為勇敢的人。

    過分的、不適當的嚇唬,會造成孩子的膽怯心理,這是一種不良的心理素質,對孩子的身心成長均不利,長大後做事畏首畏尾,缺少魄力,容於囿於成規,不敢大刀闊斧,沒有敢作敢為的勇氣和開拓進取的精神。在目前強手如林的競爭社會中,沒有適應能力。更嚴重者,可形成病態型膽怯。孩子的膽量極小,小到神經質的程度,恐懼心理表現得嚴重而持久。沒有明顯的原因時也會怕這怕那,甚至出現嚴重的恐慌性反映,如大哭、出汗、呼吸急促、嘴角抽搐等適應不良的異常反應。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很難適應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的社會,更難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住腳跟。嚇唬也要有利、有理、有節。“有利”即對孩子的成長有利;“有理”即一定要講清道理,使孩子心悅誠服地接受,不要倚仗父母之威,亂施恫嚇;“有節”即應根據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給以必要的有益的嚇唬。嚇唬不宜多用,要用在點子上,奏出奇效。

  • 2 # 使用者3880846296778

    與其嚇唬孩子,不如給孩子多講講道理,跟孩多交流溝通,聽聽孩子的心理話,嚇唬怕對孩子心理產生負面影響,比如孩子害怕打針,不聽話的時候,家長就會把醫生這個詞引出來,反倒使孩子對醫生和打針更害怕,孩子的心理活動和智商是超乎家長的認知的,別看他們小,他們什麼都懂,現在的孩子都跟個小精靈似的,好好愛孩子,做個好榜樣

  • 3 # 皮皮豬說玩具

    能,但是要有分寸,懂得把握尺度,把一些不良的行為可能產生的後果,讓小孩子能夠明白,這樣的嚇唬才是有意義的。

  • 4 # 牛歌書法536

    嚇唬孩子應該說是分年齡階段性的嚇唬是可以的。在我這半生裡所遇到的孩子好像都被主人嚇唬過,那麼說世上所有的孩子都被家長或他人嚇唬過,其用意都是想讓孩子在某個階段有所成長,長點社會閱歷知識。

    不過嚇唬小孩我們應該講究方式方法,近年來有不少的孩子因大人過分的嚇唬(教育引導)不當,孩子就離家出走、跳樓……等,縷縷發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記者提問林昀儒遭許昕反駁:他不是第一次進決賽,他有公開賽冠軍,這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