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隨處安心
-
2 # 漢唐之音
讀了呂洞賓的一首詩,人生豁然開朗
仙人呂洞賓,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姓呂名巖,出生於唐代,傳說他四十六歲時去長安應考,在酒肆中遇見了仙人鍾離權。經過了南柯一夢,呂岩看破了人生,後隨鍾離權去終南山學道,終於得道成仙,成了著名的八仙之一。
傳說呂洞賓為人瀟灑飄逸,寫出來的詩也是文采飛揚,清麗絕塵。在他流傳下來的詩集裡面,除了一些丹道修煉的詩之外,還有許多寫景和說理的詩篇。他的許多詩篇不僅有很高的藝術性,而且有的還非常具有哲理性。即使在當今社會,一些詩篇也能對我們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便是仙人呂洞賓寫給我們芸芸眾生的一首詩。這首詩選自於《呂祖全書》,詩的名字叫做《訓人》。
你沒有看錯,就是訓人。身為仙人的他,逍遙世外,遊戲人間,對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又是如何訓示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訓人
“何事勞勞死不休,為名為利在心頭。
要知造化皆前定,莫逞機心啟後憂。
大地有緣能自遇,憑天付與莫他求。
廣行方便存陰德,何事區區作馬牛。”
整首詩只有四句話分別闡述這幾句話的含義。
我們這些凡人整天把金錢,地位等等放在心上,為了這些累死累活操勞一生,甚至到死都不肯休息。殊不知,人生中的貧富貴賤,生老病死,得失成敗,這些往往並不是人力所能掌控的,而是由天地因果自然造化所決定。換句話說,一切得失都是有定數的。他告訴我們,不要為了得到名和利,苦苦鑽營,費盡心機,甚至不擇手段。假如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了名和利,恐怕會給自己留下日後的憂患。與你有緣的事和物,你會自然而然的遇到,就像是上天賜給你的一樣,不需要向誰去祈求。換句話說,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不要去求,求也沒用。修心修德修行可以改變命運,我們做人只需要廣行方便,樂於助人,多做善事,積功累德。那些福報自然而然的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哪裡需要把地位和財富整天放在心上,一輩子為了這些做牛做馬呢?
-
3 # 隨時讀書
《道德經》的思想精髓是道法自然、如是本來,就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努力”這個詞彙的概念中更多體現的是主觀的意願和能動性。
因此,兩者思想中的深邃意境,是從事物發展的兩個角度來呈現。所以,在《道德經》中並沒有體現“主觀”的概念。
一、《道德經》的精髓《道德經》的思想:無為而治、道法自然。
“無”,並不是,“沒有”,而是,“初始”。
孩子不惜力氣,爬著去尋找自己喜歡的東西,因為孩子天性就充滿激情去探索未知的世界,這就是自然。
如果家長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用主觀意識去改變客觀規律,最後的結果就是孩子的天性被泯滅、孩子的心靈被委屈、孩子的學習被動化、孩子的性格被逆反、孩子的生活被打亂,因為原始的狀態被打破了。
為了“為”,反而“無法為”。
傳統文化的智慧為現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是現代文明發展的助推劑,是思想的源泉,是初心生長的給養,是自然規律,如是本來。
-
4 # 問道黃老
老子的處方是積極治世的
老子的思想是無為而治,不要表面化理解這個治國策略,他是為侯王治理國家提供的資政智慧,這是一種高階智慧,涉及修身、用兵、治國理念,所有這些,離開努力,一樣也實現不了,達此境界者,必須“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我們要理解老子思想,必須知道老子到底是幹什麼的,他的書是寫給誰看的?老子是周王室的守藏史,掌握著“國之利器”,是周天子的顧問官。孔子云“王者,前巫後史”,就是說古代的王,他的身邊最重要的是巫和史兩種官員,古代的史官是研究天象變化,記載天子言行及其得失,備王顧問的官員,對孔子這句話,我們可以從“國之大事唯祭與戎”來加深理解。
自從周平王東遷洛邑,王權旁落,諸侯坐大,王室衰微。這是老子不願看到的,孔子更是哀嘆“禮崩樂壞”,要“克己復禮”。不光這兩個人,幾乎當時所有的學者都為王侯開出了自己的治世良方。老子的處方核心便是尊道貴德,無為而治。
當我們把老子的思想理解為與世無爭、清靜虛空的時候,一定是受到了後儒(不是孔子)們的影響,這個且不提,我們只來看老子是如何教侯王積極進取,努力實現天下太平的。
道的實質及其侯王與道的關係老子為世人構建了一個巨集大的“道論”體系,在這個體系裡,道是那個生萬物、為天地母的實存物,道為何能生萬物而萬物和諧?因為道法自然,就是效法事物自身執行轉化規律,而不強作妄為,一旦強作妄為,違背事物發展規律,一定會遭致失敗。老子強調的是,任何“為”都是有前提的,即遵循規律,不強作亂為,此乃“無為”之本義。
老子告訴王侯:求學問的結果是,見識一天比一天增加,而求道卻是相反的,正確的操作應該是把私慾智巧一天比一天地減少,直到少之又少,才能達到“無為”的至高境地。如能真的做到無慾無求,以百姓心為心,那就沒有什麼做不成的事情。治理國家重在與民休息不添亂,至於政出多門,繁苛重稅,那就不配治理國家了。
想想看,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家天下的春秋時期,王權至上,侯王的貪慾最大,老子教侯王少私寡慾,以百姓心為心,周天子得需要多麼積極的心態,多麼勇敢的精神才能做得到!
老子的“努力”“積極”是建立在“無為”基礎之上的“為”是成就事業的前提,但是這個“為”是有標準的,是“為而不恃”、“為而不爭”的“為”。他鼓勵積極作“為”,調動主觀能動性,努力去做,而努力的方向是“為道日損”,是丟掉貪慾和私念的“為”,是沒有把持、佔有和爭奪意義上的“為”,是不對積極和努力的成果,抱有一己之私的佔有的“為”。
老子反覆強調的“功成而弗居”、“功成而不有”、“功成名遂身退”,其實都是對“不爭”思想的引申性闡述,其目的都在於消除人類的佔有衝動。
老子不但主張積極“有為”,同時也強調只要和順大道,是應該“強行”的。他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強行”說的就是努力不懈。
老子告訴侯王“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就是教人們明白,那些上德之士聽了道,就會努力去踐行而不懈怠。
老子反對無休止的爭奪戰爭,認為“兵者不祥之器”,“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這些都是老子人道主義思想的流露。他對人類的悲憫之心,在一個“慈”字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苦口婆心,積極解決人類的爭端,教列強培植慈悲心懷,愛養百姓而不輕殺,是具有積極救世情懷的思想家。
總之,老子是積極入世者,而非訊息遁世者。老子的思想是為天下蒼生開出的一劑積極入世,消弭禍亂,建設太平社會的良方,是具有與時俱進的積極意義的,因此,德國學者尤利斯噶爾評價老子:“老子已不再是一個人,不再是一個名字了。老子,他是推動未來的能動力量,他比任何現代的,都更加具有現代意義,他比任何生命,許多許多生命的,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
5 # 段華為
“努力”這個詞以及相關概念,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而要看你從什麼角度去描述和闡述。
如果你用“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此類方式描述,雖然也不能說你是錯的,但是不是不夠“深入”且過於“狹隘”呢?是不是不足以從更高的層面“指導”我們呢?所以,《道德經》在闡述“努力”等類似概念時,自然會有它自己的考慮和深意。
首先,《道德經》在某個層面上,是肯定或者不反對“努力”、“勤奮”的!
比如: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原因很簡單,現實生活中,你不夠勤奮或者努力的話,你不大可能實現目標。當然,你直接不行動(不去積累),那更不大可能實現目標了。所以,《道德經》絕對不會反對這個論點的,如果它反對這個,那它就只能是一本“垃圾”書了。
但是,《道德經》並沒有朝著這個思路繼續挖掘,比如糾纏於“你努力了一定會成功”或者“你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你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等此類論點。
可能是因為這“低階”了點,也沒有什麼“新意”。
《道德經》選擇從一個不同的角度去闡述——“柔弱”、“無為”。
《道德經》中關於“無為”、“無事”、“不爭”、“柔弱”、“少欲”的篇幅比重很大,排除“政治、治國”方面的意義,僅僅從個人的角度來看的話。
似乎《道德經》不希望人們“努力”,畢竟如果作為一個個體,你真的“無為”、“無事”、“不爭”、“柔弱”、“少欲”的話,那麼和一般意義的“努力”自然就扯不上什麼關係,而且容易讓讀者感覺到“消極”,有種脫離“實際”的感覺!
但《道德經》不是“垃圾”書,所以不會脫離“實際”。
《道德經》是人寫的,是人就會有自己的主觀思想,就會有其人所處的時代背景。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道德經》的作者“老子”身處戰亂年代,人人皆鬥、競爭激烈!當時最不缺的就是“努力”、“拼搏”!不是沒有慾望,而是慾望太多,世人皆受其苦!
世界是動態的,真正的客觀不存在,矯枉往往需要過正!所以,《道德經》中對“柔弱”、“無為”方面說得很重,且再三強調之。
從這個角度來說,《道德經》沒有脫離實際,因為其時代背景,它需要這麼寫。而且《道德經》也並沒有把話說死,關於“柔弱”,我選一段進行說明: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柔弱”肯定不是弱小的意思,至少不主要指弱小,結合上下文,主要指“可變”(而不是指裝孫子)。
“強大”也不是現在漢語中強大的意思,至少不主要指強大,結合上下文,主要指“僵化”(而不是指出風頭)。
從巨集觀角度來說,萬物都在變化:現在流行的網路用語,過一陣就不流行了;現在的新技術,過幾年可能就變成老掉牙的東西了。所以,對於個體或者組織而言,幾乎就不存在包打天下的、永不變化、一招制勝的“絕招”!
可變者,時時順勢而變,或許目標不變,但實現目標的方法和步驟可能要變。如果總能這樣,或許最後還可“處上”。
從現實的角度來說,如果你能時刻變化,比如能夠輕易扭轉自己思維中明顯錯誤的觀念、勇於放棄某些不切實際的執念、迅速改掉某些惡習、善於選擇更好的做事方法等等,那麼你未必能成功,但是至少是“生之徒”。反過來,那自然就是“死之徒”。
注意,老子並沒有說只准“柔弱”,不準“強大”,沒有否定“強大”,而是用了“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的描述方式。另外,強就是強,弱就是弱,這是物質化的,強碰到弱,弱百分之九十九點就會被滅掉。
從現實世界的歷史上來說,如果你根本就打不過人家(實力對比真的很懸殊),人家卻一定要征服你,你除了投降或者自殺,哪有什麼辦法?權謀、計謀、策略有什麼用?
從高考的角度來說,你如果只能考300分,那麼你大學都上不了。而另外一個人能考650分,那麼他就能上很好的大學。
在考大學這件事上,你就是“弱者”,不可能莫名其妙的因為你是“弱者”就能戰勝比你強的人然後去上很好的大學。
關於“無為”,也明顯不是讓你什麼都不做,老子沒有反對你去“為”,只是要由自己主導而非被慾望牽引著亂做事情: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濁以靜之徐清”(去掉雜質)後以逐步展現出“徐徐生機”,此時再動,則和以往大不一樣,無雜念之牽引,甚為自然、又勢不可擋。
以某個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描述的話,就是該學生平靜下來後,心中的雜念少了許多,不再或者不主要依靠外界的刺激(比如高考的壓力或者以後想考某個好大學)來牽引自己學習(容易三分鐘熱血)。而是進入一種精神高度集中且自然的狀態,此時學習就是為了學習,比如做題是就是做題,無其他想法干擾,則更能產生學習心得,學習強度也更容易變大,也自然更容易進步。
這就是“無為”之後再“無不為”,否則你剛學習沒十幾分鍾,受不了誘惑就去玩手機了。(剛想“為”那麼一下,但很快就堅持不下去了)而不是指你變成一塊“石頭”,呆坐在那,啥都不想,啥都不做,然後幻想某一天就“無不為”,這是在做夢!
-
6 # 赧人不是懶人
道德經對力,也就能量的理解和認定是與生俱來的,就跟物理學中的能量守恆定律一個道理,你作為自然界宇宙中的一物,本身就是能量的集合體,只需要做就是了,順應時局變化做出反應和選擇,而不是刻意去謀求非分的所得,順其自然自然而然出現在你身邊生活中的資源和能量就是宇宙守恆定律隨著物質的流動運作到和你產生交集的時間點,你只需選擇接受或者拒絕,沒必要努力,就如日本的流水席,流到你身邊,需要就取用即可,聖經中也有相似的概念,萬事萬物已有主宰定數,飛鳥蟲魚並不勞作也未嘗餓死。努力有心外取物的操勞感,真正的所得都是不“勞”而獲的,太費心用盡全力的爭取往往精疲力盡也不能就留,當然這並不是說讓人消極怠工懶散對待,而是你只需盡平常之力,持平常之心去做,失也不悲,得亦無喜,去掉得失心的盡心盡力即可。努力是指與平常心相對的功利心得失心,而不是指什麼都不做。
-
7 # 手機使用者61497568792
儒家的人生態度是積極進取的,所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道家卻主張清靜無為,順勢而為,不是不努力,而是要守勢順勢,不做逆潮流而動的事
-
8 # 我自然66
古代諸子百家沒有哪一本書有努力這個詞,都是每一本書都有努力這個詞的概念。比如道德經裡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都是教你努力踐行,努力向前。
-
9 # 卜耐夫哲學
老子思想中,要執政者們“無為”而治,並不是不讓他們努力也!
無為,只是拋棄“自我”的一切,“以百姓心為心”也!
無不為者,是說“百姓在天下是沒有什麼而創造不出來的”!此非“努力”乎
-
10 # 銀河老趙
努力者,奴隸之本也。
在那個時代,你要是寫一篇有關奴隸的文章,立刻就可以斷定你是精神病。竹籤刻字不容易。
回覆列表
道德經努力的意思很多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致於無為。就一個損之又損有幾個人可以做到,不努力,怎能做到損之又損呢?道德經看似雲淡風輕,很不容易做到,沒有反躬自省的割肉精神,想做到道德經的要求,比登天還難,比如讓一個人和自己愛的人過生活很容易做到,可是讓這個人放棄自己心愛的人這可能很不容易。一個功成身退幾人可以做到,古來爭天下,功名利祿者甚眾,不惜捨身命逐名利。可功成身退者幾人。有幾人可以放棄到手的高官厚祿。不為名利所縛。哪個更需要強大的意志才可以做到呢?不努力壓制戰勝自己的慾望,是絕對做不到的。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哪一種行為不需要努力做到?就是無事取天下者,亦需要戰勝自己的慾望。這個更難努力做到,劉邦入咸陽,還軍霸上。差一點就出不了咸陽。兩條腿挪不動,兩隻眼睛不夠使。是有人束縛他嗎,非也,是他作不了自己慾望的主,沒人提醒,早就玩完了。就這一個無事取天下,有多少人做不到,功敗垂成,李自成,洪秀全,無不是事臨頭,做不到無事,非得有事。道德經看似柔弱無骨,軟綿綿的,可內中路,做事成功大道,沒有堅定的意志,是做不到的,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有一段話,就是怕後人誤解道德經,頹廢無為,不努力。道德經是這樣說的,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對,就是這個自勝者強。不努力是做不到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才是明白人,勝己比勝人更難,怎麼能不需努力?輕易做到。以前看過很多寫曾國潘,蔣介石的文章,說這二人戒色,結果屢戒屢犯,還自打嘴巴,罵自己禽獸不如。讓他們指揮千軍萬馬很容易,可真到自勝的時候,與常人無異。屢屢犯錯。所以道德經說,自知者明,有幾個明白人,有幾人又可以自勝。道德經是一本,反躬自省,自知自勝得書。做一個明白人的書,看似所說無骨頹廢,不思進取,實則,沒有鋼筋鐵骨的意志,不足以走道德經之路。這一點怎麼能不需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