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春秋思無忌
-
2 # 湘西超風行者
公孫衍首先發起,由蘇秦遊說六國推動六國最終完成聯合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因此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相對。後秦國自西向東與各諸侯結交,自西向東為橫向,故稱"連橫”。張儀拆散齊楚聯盟,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
啟示:團結“第三世界”國家與上合組織成員國組成“連橫”打破美國為首的西方“合縱”
,並且實行各個擊破,發揮優勢,但是條件很苛刻,要完全切斷西方國家與“第三世界”的聯絡,目前還是做不到,只能看未來的世界格局的走向
-
3 # 盤古愛女媧之大秦帝國
合縱連橫名詞解釋
東周列國分為春秋和戰國倆個時期,春秋時期,國家很多,比如被譽為“聖人”孔子所在的魯國,還有衛國,宋國,以及第一位四大美女西施的越國,吳國;經過幾百年的征伐合併形成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在西面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家開始崛起,東方六國出於對秦國的恐懼聯合在一起攻打秦國,也就是弱秦之策,(六國南北相聯,故稱合縱)。
秦國要瓦解分化六國的攻秦,即是連橫(因為地理位置秦國在西面)
這就是縱橫家提出的合縱連橫,本質就是國家對外策略,尤其是在外交和軍事的對外策略!
對中美之間的啟發中國瓦解分化美國和其盟國的關係,解散北約美國加強於盟國的關係中美之間不應該從合縱連橫裡受到什麼啟發,應該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裡受到啟發,戰爭是人類的悲劇,美國放棄霸權,就不會有戰爭,我們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保護我們的地球吧!
-
4 # 糊了個逗
南北為縱,東西為橫。當時七國大致的位置分佈是秦在西,其餘六國在東,且由北向南基本成縱向分佈,因此六國聯合叫合縱;而六國中的諸侯國與秦國聯合稱連橫。
連橫——戰國時張儀等遊說六國諸侯實行與秦國橫向聯合對抗其他國家的政策。
隨著魏國霸業的終結,齊、秦東西對峙的局面逐步形成。隨著大規模兼併戰爭日趨激烈,合縱連橫的軍事外交活動全面展開。首先發難的是秦國,秦國趁魏國自顧不暇之際,發動河東之戰,秦軍收復被魏國奪佔的河西地區。隨後在面對楚國的戰事,魏國也以慘敗告終。
齊魏聯盟之後,魏與趙韓也重歸就好。魏國先反攻楚國,又報復秦國,但均未奏效。在魏國聯齊抗楚的時候,秦國也開始了為魏國攻楚煽風點火。張儀相秦後,積極貫徹連橫戰略。張儀的策略是聯弱抗強,歸還了魏國的河西之地,與韓魏兩國聯盟,張儀“欲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荊。”
從張儀的謀略中可以看出,合縱連橫的核心在魏國,魏國為了求存,不得不聯合齊國而抵抗秦國。秦國的目的是通過破壞魏齊聯盟,削弱齊國。而齊國雖然與魏國聯盟,但它並不能獲取實際利益,齊國的地理位置註定了擴充套件方向有限,與魏國的聯盟不會長久。齊國的戰略很明顯,就是想盡辦法削弱鄰國,不可能與楚國聯盟。因此楚國就進入了秦國的視野。
此時的秦國正和魏聯盟,而魏也深知秦國狼子野心,仍維持著齊國的聯盟。儀兼為秦、魏之相併推行“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的連橫政策。張儀的連橫政策不僅遭到魏國拒絕,也受到齊、楚二國的抵制。張儀兼為秦、魏之相繼續推行連橫策略,公孫衍卻仍在魏國,南韓則分別用支援張儀連橫的公仲和贊同公孫衍的公叔。和魏國類似,南韓也採用了相互牽制,以求平衡的策略。公孫衍上下活動,給張儀下了很多絆子,最終徹底破壞了張儀的連橫戰略,張儀被逐出魏國。不久,張儀被逐回秦,公孫衍相魏,一場聲勢浩大的五國合縱伐秦軍事行動的發生,宣告了張儀在魏國推行的“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荊”的連橫政策徹底失敗。
合縱——戰國時以蘇秦為代表的遊說六國諸侯實行縱向聯合與秦國對抗的政策。
齊國孟嘗君繼田嬰為相後,曾制定聯合其他國家攻秦計劃。秦、楚之師伐鄭,秦國攻取魏、韓之地,引發了齊、韓、魏三國合縱攻楚的軍事行動。不久,秦、楚之間的軍事聯合卻因一偶發事件而頃刻瓦解。以後,秦、楚之間,戰火連綿。隨著韓、魏再度向秦靠攏,列國之間的關係再度變得異常複雜。尤其是秦、楚武關之盟與楚懷王被拘於秦事件的發生,使秦、楚關係繼續向著更為惡化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齊國加緊進攻楚國東地,由於秦國出兵,齊國退兵,形勢錯綜複雜。
五國合縱抗秦失敗後,趙國接連遇到秦、齊兩大國的進攻,處於被動挨打局面。隨著秦、趙之間軍事衝突的不斷升級,楚、魏等國繼續尋找機會與趙國擴大外交方面的聯絡。此後不久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攻滅中山,攻略胡地,趙武靈王后期和惠文王初期,趙國國力強盛,成為東方各國中唯一可以與秦抗衡的力量。
當時的宋國為了對抗齊的兼併,很需要秦、趙兩國的幫助。秦國為了打敗齊、韓、魏三國的合縱進攻,也需要趙、宋在東方對齊的牽制,於是很快形成了秦、趙、宋和齊、韓、魏的對峙局面。趙國確定“結秦連宋”的外交政策,孟嘗君發動的三國合縱攻秦軍事行動迅猛展開,此時持觀望態度的趙、宋二國,加盟齊、韓、魏三國,形成五國合縱伐秦之勢,一度結成的秦、趙、宋軍事聯盟轉瞬瓦解。
秦國錯誤的戰略行動促使關東六國聯合抗秦,秦國不得不關上了函谷關的大門,靜觀其變。而關東六國此時開始出現內部危急,原因在於齊國勢力過於強大。齊國的強大首先引來了燕國的不滿,之前齊國干涉燕王噲禪讓事件後,燕國就一直等待著報復機會;其次不滿的是秦國,秦國不希望東方出現一個能主導六國的霸主。於是兩國都開展了針對於齊國的行動。當時的局面是齊國與燕國對峙,而秦國再次和韓魏決裂,趙國卻打算和魏國一塊吞併宋國。正當趙魏準備聯合之時,秦國卻大肆吹捧齊國,打算和齊國聯合瓜分趙國。
上帝欲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秦國先是生成聯合齊國,然後與齊國約定並稱西帝、東帝,最終在大臣的勸阻與各國的反對下,齊國沒有接受。當時蘇秦在燕國,為了慫恿齊國討伐秦國,他首先瓦解了秦、齊、魏的滅趙計劃,然後打入齊國內部,身掛六國帥印,以齊國之名,率六國軍隊,屢次伐秦,卻總是無功而返。秦國抓住時機,承諾齊攻取宋地以後盡有宋地,並進而瓜分三晉及燕、楚之地。一直苦於無法擴張的齊國終於按捺不住了,在蘇秦的慫恿下,先是掩人耳目聯合趙國,遭到趙國拒絕,然後發動大軍攻佔宋國。
秦與趙、楚結成新的聯盟,不約而同地將齊作為進攻目標。在秦國主導下,以秦、趙、燕三國為主的合縱伐齊之勢很快形成。樂毅為燕、趙“共相”伐齊,勢如破竹。齊國幾乎被燕國完全佔領,幸好蘇秦的疲齊計劃終被齊王發現,蘇秦以反間罪處死。以蘇秦為代表的間諜的出現,引起了各國的重視,自此戰國中期合縱連橫的軍事外交活動告一段落。
春秋戰國與當今世界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當時的變法是歷史潮流,今天的改革也是世界大潮,哪個國家的改革能順應社會的發展,便掌握了歷史的主導權。戰國後期一國稱霸六雄並峙合縱連橫的鬥爭,也極似目前世界建立什麼樣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鬥爭,是一極主宰世界或建立多極平等互利的新秩序。
-
5 # Destroyers
合縱連橫( hé zòng lián héng)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遊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 通常認為,蘇秦、張儀同為鬼谷子的學生,是合縱、連橫的倡始者,二人同時是政敵關係。但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戰國縱橫家書》,記載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張儀卻死於公元前310年,蘇比張遲死26年。當張儀在秦國為相時,蘇是個年輕的遊說者,根本沒有和張儀打過交道。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張儀的對手是公孫衍,公孫衍才是合縱說的倡始者(待考證)。
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並立。戰國中期,齊、秦兩國最為強大,東西對峙,互相爭取盟國,以圖擊敗對方。其他五國也不甘示弱,與齊、秦兩國時而對抗,時而聯合。大國間衝突加劇,外交活動也更為頻繁,出現了合縱和連橫的鬥爭。
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與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鬥爭。合縱就是南北縱列的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強國,阻止齊、秦兩國兼併弱國;連橫就是秦或齊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另外一些國家。合縱的目的在於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併。連橫的目的在於侍奉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併和擴充套件土地的目的。當時的最著名的縱橫家除了蘇秦、張儀之外,還有公孫衍。
最初,合縱與連橫變化無常。公孫衍、張儀、蘇秦等人遊說於各個國家,合縱既可以對齊,又可以對秦;連橫既可以聯秦,也可以聯楚,這就是所謂“朝秦暮楚”。後來,因為秦國的勢力不斷強大起來,成為東方六國的共同威脅,於是合縱成為六國合力抵抗強秦,連橫則是六國分別與秦國聯盟,以求苟安。秦國的連橫活動,目的是破壞六國間的合縱,以便孤立各國,各個擊破。
公孫衍曾於公元前318年聯合魏、趙、韓、燕、楚五國攻秦。時人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後來蘇秦和趙的奉陽君李兌也曾於前287年聯合五國攻秦,使秦被迫廢除帝號,產生了很大影響。然而,張儀在秦推行的連橫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史記·李斯列傳》),真正達到了通過連橫政策的推行而兼併土地的目的。合縱連橫的鬥爭適應了戰國形勢發展的需要,對各國政治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歷史作用應當引起人們重視。
歷史
合縱連橫運動是戰國中期產生的一種外交策略。戰國中期,諸侯都先後稱了王,但這些稱王的國家,除宋和中山兩國外,都是萬乘的大國,其國力與西周時的周王室相當。這些大國原本是西周王室的諸侯,有的甚至是諸侯國中的卿大夫(如三晉的韓、趙、魏)。它們發展成為"萬乘"的大國,是在不斷吞併周圍小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於小國的消失,大國間的鬥爭,已不是爭奪對小國的領導權,而是關係到大國本身的存亡。較強大的國家力圖削弱並逐步吞併較弱一些的國家,較弱一些的國家為自身的生存,就互相聯合起來抵抗強大的國家來侵。抵抗一經失敗,又紛紛轉向強國以圖自保,於是,"合眾弱以攻一強"的"合縱"策略及"事一強以攻眾弱"的"連橫"策略就應時而提出①,合縱、連橫政策的實施,就取代了大國的爭霸鬥爭。
合縱、連橫的名稱出現較晚,但這一政策的實施始於魏國馬陵之戰失敗之後。馬陵之戰魏軍大敗,實力已不敵齊國。魏惠王為避免遭齊、秦夾擊的危險,於是接受相國惠施"以魏合於齊、楚以案兵"的策略③,於是有徐州相王之舉②。
① 《戰國策·中山策》
② 《戰國策·中山策》
① 《韓非子·五蠹》
②徐中舒:《先秦史論稿》,第253-254頁
魏國與齊國的關係由徐州相王而得到緩和,但秦國在西邊卻連續向魏國發起進攻,西邊的西河、上郡相繼落入秦國之手。魏國感到只靠本國的力量是不能抗拒秦國進攻的,於是有公孫衍發動的"五國相王"之舉,企圖聯合三晉與燕、中山國,來抵禦大國的進攻。就在"五國相王"的當年(公元前323年),楚國就向魏國發起進攻,楚將昭陽在襄陵打敗魏軍,奪去8個邑①。"五國相王"可稱為公孫衍的一次"合縱"運動,但仍敵不過楚國,因此魏惠王對"合縱"政策動搖,接受了張儀"以魏合於秦、韓而攻齊、楚"的政策,任命張儀為相。主張聯合齊、楚以抗秦的惠施被摘相印,到了楚國,後又到宋國。惠施去魏相,是張儀"連橫"政策的勝利。
魏惠王相張儀,是想利用秦國的力量對抗齊、楚的壓力。張儀卻是"相魏以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②,是要魏國投靠秦國,魏惠王當然不能就範。於是秦惠王憤而出兵攻打魏國的曲沃(今山西聞喜)、平周(今山西介休西,或說今山西靈石境)。這樣,張儀的"連橫"政策又受到挫折。
公孫衍是張儀的政敵,張儀在魏國推銷"連橫"政策,公孫衍就出來加以阻攔,派人到南韓去把張儀合秦、魏是"魏攻南陽,秦攻三川"、魏王重用張儀是"欲得韓地"的目的告訴了南韓大臣公叔。公孫衍稱,如果韓重用他公孫衍,秦、魏的交易就可以被阻止,並且可以達到"魏必圖秦而棄儀、收韓而相衍"的目的。公叔認為此計很好,"因委之犀首以為功"③,把國事委於公孫衍。
秦國咄咄逼人的東進政策,令東方各國生畏,紛紛支援公孫衍的"合縱"。齊國於是"以事屬犀首,犀首受齊事",燕、趙兩國"亦以事屬犀首",接著楚國也"以事因犀首"。魏惠王見4國屬公孫衍以事,"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事,復相魏。"①此即所謂犀首"佩五國相印,合縱連橫"②的一次"合縱"運動。
公孫衍在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取代張儀為魏相國,乃於次年合東方六國攻秦,推楚懷王為縱長。聯軍至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齊獨後。"③這次參加的國家有魏、趙、韓、燕、齊、楚④。由於聯軍組織不嚴密,故被秦軍擊敗。次年,秦派庶長樗裡疾在修魚(今河南原陽縣西),大敗聯軍的韓、趙、魏3國軍隊,斬殺8萬人,這次"合縱"攻秦的戰爭失敗。
①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
②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
① 《戰國策·魏策一》
② 《呂氏春秋·開春》高誘注
④ 參加這次聯軍的據《史記》的《秦本紀》、《楚世家》皆有齊國,《六國年表》無齊參戰、故一般認為只有五國,實應有齊參加,應為六國。
公孫衍為了牽制秦國的兵力,還聯合少數民族義渠同秦對抗。在秦軍與三晉軍隊交戰時,義渠軍發兵向秦進攻,在李帛打敗秦軍⑤。
這次六國"合縱"攻秦,雖以失敗告終,它的聲勢卻是十分顯赫的。時人景春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⑥說明他們發動的合縱、連橫運動,對當時政局所產生的影響是很大的。
張儀、公孫衍是戰國時期合縱、連橫運動的倡導者。自此以後,由於兼併戰爭的激烈,各大國間紛紛拉攏與國以對付敵國,這種合縱、連橫的外交鬥爭及軍事結盟就不斷出現,我們在後面還要進一步進行分析。
戰國後期,秦國力量越來越強,東方六國都不能單獨抗秦,公孫衍與洛陽人蘇秦,先後遊說六國,聯合抗秦,稱為“合縱”。秦國用魏中國人張儀,勸說各國幫助秦國進攻其它的弱國,叫做“連橫”。合縱連橫的鬥爭,持續了很長時間。那時候,各國為了自身利益,時而加入“合縱”,時而加入“連橫”,反覆無常。“朝秦暮楚”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在各大國紛紛拉攏與國、開展激烈的鬥爭中,外交和軍事上就產生了合縱、連橫的活動。 “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就是許多弱國聯合起來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併。 “連橫”,即“事一強以攻眾弱”(《韓非子·五蠢篇》),就是由強國拉攏一些弱國來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併土地的目的。這時各大國之間,圍繞著怎樣爭取盟國和對外擴充套件的策略問題,有縱和橫兩種不同的主張。所謂縱橫家,就是適應這種政治鬥爭的需要而產生的。他們鼓吹依靠合縱、連橫的活動來稱霸,或者建成“王業”。他們宣傳:“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韓非子·五蠢篇》)還宣傳:“從(縱)成必霸,橫成必王。”(《韓非子·忠孝篇》)縱橫家的缺點是,他們重視依靠外力,不是像法家那樣從改革政治、經濟和謀求富國強兵入手;還過分誇大計謀策略的作用,把它看作國家強盛的關鍵。張儀在秦國推行連橫策略是獲得成功的,達到了對外兼併土地的目的,使得秦惠王能夠東“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史記·李斯列傳》記載李斯語)。這是因為他用“外連衡而鬥諸侯”(賈誼《過秦論》)的策略,配合了當時秦國耕戰政策的推行。所謂合縱連橫,從地域上看,當時那些弱國是以三晉為主,北連燕,南連楚為縱;東連齊或西連秦為橫。合縱可以對秦,也可以對齊。從策略上說,是“合眾弱以攻一強”,是阻止強國兼併的策略。連橫是“事(從屬)一強以攻眾弱”,是強國迫使弱國幫助它進行兼併的策略。隨著兼併戰爭形勢的變化,合縱連橫的具體內容也跟著有了一些變化和發展。到長平之戰後,變成了合縱是六國併力抵抗強秦,連橫是六國分別投降秦國的意思。
當張儀入秦推行連橫策略不久,公孫衍(犀首)就離開秦國而入魏為將,因為魏的國力衰退,公孫衍就圖謀拉攏別國,聯合出擊取勝。就在公元前325年,“犀首、田朌欲得齊、魏之兵以伐趙”,就是公孫衍拉攏齊國名將田朌一起伐趙。公孫衍說:“請國出五萬人,不過五月而趙破。”田朌認為公孫衍說得太容易,“恐有後咎”,公孫衍認為說得難了,二國之君就不願出兵,待出兵之後二國之君見有危險,必然增兵。後來果然如此,因而大敗趙兵(《魏策二》)。田朌俘虜了趙將韓舉,取得了平邑(今河北南樂西北)和新城(《水經·河水注》引《紀年》),公孫衍也打敗了趙將趙護,《六國年表》載“趙武靈王元年魏敗我趙護”。這是公孫衍當魏將初次得勝。
當時秦惠文王採用傳統的逾年改元的禮制,在公元前324年改元,稱為更元元年。這年張儀又親自率兵出函谷關,再度攻取魏的陝,“出其人與魏”(《秦本紀》),作為進攻中原的基地,同時築上郡塞(《張儀列傳》),鞏固上郡的防守。次年張儀又和齊、楚大臣在齧桑(今江蘇沛縣西南)相會,目的在於拉攏齊、楚,防止公孫衍和齊楚合縱。當時魏相惠施主張“以魏合齊楚以按兵”,在引導魏君多次朝見齊君並推尊齊君為王以後,又曾使魏太子嗣入質於齊(《魏策二》,“太子嗣”誤作“太子鳴”),使魏公子高入質於楚。公孫衍為魏將之後又和齊將田朌聯合戰勝了趙。因此秦相張儀要拉攏齊、楚,破壞公孫衍的合縱策略。
在這樣的形勢下,公孫衍為了合縱,於公元前323年發起“五國相王”(《戰國策·中山策》)。參加“五國相王”的是魏、韓、趙、燕、中山,從這年起,趙、燕、中山三國也開始稱王了。公孫衍發起“五國相王”,是想用這來和秦國對抗的①,但結果沒有什麼成就。齊國藉口中山國小,不承認它有稱王資格,想聯合魏趙燕三國迫使中山廢除王號,也沒有成功。就在這年,楚國為了迫使魏國投入楚的懷抱,要廢立魏的太子嗣,送立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為太子(《戰國策·韓策二》),派柱國昭陽打敗魏軍於襄陵,取得了八個邑(《史記·楚世家》)。
魏惠王因為受齊、楚的打擊,只好採用秦相張儀提出的魏與秦、韓聯合攻齊的策略。公元前322年,用張儀為魏相,張儀推行的是“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的連橫策略,魏惠王不肯聽,秦出兵攻佔魏的曲沃(山西聞喜東)、平周(山西介休縣西),對各國威脅很大。因此,關東五國支援公孫衍的合縱策略,公元前319年,魏改用公孫衍為相,把張儀逐回秦國。自從公孫衍得到東方各國的支援而做魏相,合縱的形勢便形成了。
公元前318年,公孫衍發起合縱,聯合東方各國以抗秦,有五國伐秦之舉,有三晉及燕、楚五國,這一次合縱攻秦,參加的有魏、趙、韓、燕、楚五國,當時曾推楚懷王為縱長。①但是實際出兵和秦交戰的,只魏、趙、韓三國,攻到函谷關,秦出兵反擊,魏受到損失較大,魏使惠施到楚,要和秦講和(《戰國策·楚策三》),五國於是紛紛退兵。次年秦派庶長樗裡疾乘勝追擊,一直進攻到韓邑修魚(今河南原陽西南),俘虜韓將、申差,打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當時秦軍已深入到韓、魏的交界,結果韓慘敗。公元前317年,秦擊敗三國,隨後,迫使南韓屈服,干涉魏的內政,令公子政為太子。這一役“五國伐秦”雖然失敗了,但是聲勢是曾烜赫一時的。公孫衍和張儀同時,一縱一橫,其聲勢都足以傾動天下,所以當時人景春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打敗了五國伐秦後,秦暫時注意擴充後方,公元前316年,滅巴、蜀,獲取了天府之國,對日後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齊國在東方,也乘燕國內亂,於公元前314年,齊宣王出兵干涉,僅50天就攻下了燕國國都。但由於過於強暴,遭到燕中國人民反對,只得從燕退出。又和楚結盟,互相支援,加強了齊和秦爭雄的力量。
後事:
張儀拆散齊楚聯盟
齊楚聯盟對秦是一種威脅,秦派張儀入楚遊說,離間齊楚。張儀到楚國收買了貴族靳尚等,然後向楚懷王許意獻出商斺之地六百里,使楚與齊斷交。楚懷王不聽屈原等人的勸告,與齊斷交,當楚人向秦討取土地時,秦國不給,楚懷王大怒,在公元前312年發兵攻秦,秦在丹陽(河南丹水北岸)大敗楚軍消滅八萬,俘主將屈匄以下七十餘人。進而佔領了漢中,加強了關中和巴蜀的聯絡,免除了楚國對秦本土的威脅,使秦國國力更加強盛。楚懷王反擊,又大敗於藍田,張儀的連橫對秦的強大和以後完成統一全國的使命,有積極作用。
齊韓魏合縱攻秦和秦攻韓、魏
公元前298年,齊約韓、魏合縱攻秦,趙、宋與秦聯合,但趙、宋沒有幫助秦國,齊韓魏經三年奮戰攻入秦函谷關,迫使秦割地給韓、魏請和。
公元前294年,因齊孟嘗君指使田甲劫王沒有成功,逃到魏國為相。齊改變政策和秦、趙配合,想在秦趙支援下滅宋,秦也想在齊妥協後攻韓、魏。公元前293年,秦白起消滅魏、韓聯軍24萬。前294年、前291年,秦連續攻韓、魏,韓、魏被迫獻地求和。
蘇秦合縱攻秦
就在齊、秦爭鬥時,趙國得到發展,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滅中山國,成為齊、秦爭奪土地的對手。為了對付趙國,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與齊閔王決定同時稱東、西帝,並準備聯合五國攻趙,三分趙國,約定了出兵日期。但這一計劃被蘇秦破壞,蘇秦勸齊主動去帝號,用以孤立秦,拉各國反秦,以便乘機滅宋。齊閔王採納了這一建議,聯名燕、韓、趙、魏等國西攻秦,迫使秦昭王廢帝請服,退還所攻佔的趙、魏部分土地。
燕攻破齊國
公元前286年,齊閔王滅宋(宋偃王當政),勢力大振,引起三晉和楚的不安,秦乘機約各國攻齊。
五國合縱伐齊。
公元前284年,樂毅統率燕、秦、韓、趙、魏五國軍隊攻齊,佔領了大部分土地,攻克齊國70餘城,齊閔王被楚軍殺死。後來因燕昭王死,惠王立,疑樂毅,用騎劼,齊國將軍田單用火牛陣破燕軍,恢復各國。但齊國受損失太大,從此一蹶不振,秦、齊對峙的局面打破了。
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楚國都城郢,楚被迫遷都,秦國勢力發展到湖南一帶,楚國也就削弱了。
商業應用
合縱連橫的思想最早來自戰國時期,合縱與連橫是當時存在對立的兩方的思想。合縱的一方是以蘇秦、公孫衍為主導的六國集團,主張六國縱深合作,其目的是為了對抗隨時都想著吞併六國的強秦。連橫的一方是以張儀、秦惠文王為代表的秦國,主要與六國橫向聯合,以破解六國合縱。
最終,由於六國集團各自心懷鬼胎,時刻把自家利益擺在首位,導致連橫的一方取得了勝利。儘管如此,強大的秦國,也在相當長時間內,不敢小視六國的合縱,從一定程度上對抗了強秦吞併六國的野心。
以史為鑑,合縱需要團結,連橫需要發展。即:合縱的各方,必須要懂得放棄,運用“捨得”這種精神,大舍才有大得,不捨永遠不得。而連橫的一方,必須要知道在與別人合作的同時,不斷深度發掘自身的潛能,強大自我。秦國,就是在與六國連橫的過程中,一方面擊破了合縱,另一方面不斷深挖本國的潛能,使國家不斷的富強,最終取得了統一霸業的偉大勝利。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大品牌、大商家、大企業形成了行業壟斷的態勢,給大量的小微企業、個體戶帶來巨大的衝擊。為了對抗強大品牌的衝擊,合縱連橫的商業策略開始發揮作用。
-
6 # history分享
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合縱主要是蘇秦提出來的,就是聯合其他諸侯國對抗強國;連橫主要是張儀提出,就是依靠強國進攻弱國以獲取利益。縱橫的思想出現後,剛開始蘇秦在各國遊說,合縱對抗秦國的效果還不錯,後來張儀幫助秦國,用連橫瓦解了大家的聯盟,最後秦國逐個擊破,統一六國。
對如今的中美關係的啟示,感覺關係不大,合則兩利,鬥則兩傷
回覆列表
戰國時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搖身成為霸主。
當時,秦國有座很厲害的關隘,叫做函谷關,扼守在崤山咽喉處,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通道狹窄,可以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因此,當時以函谷關為界,秦國被稱為西方,而其他諸侯國則被稱為東方六國。
蘇秦作為主張合縱的代表人物,曾經走遍六國,勸說那些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對抗秦國。那些國家也知道單憑個人力量,完全無法與秦國匹敵。眼看著秦國對著關東虎視眈眈,六國便同意合縱,拜蘇秦為六國相。
這時,張儀來了,給秦惠王獻上連橫之計,他認為這世上只有利益關係,哪有什麼攻不破的聯盟。秦惠王頓時豁然開朗,於是張儀便踏上了破壞合縱之路。楚懷王當時是合縱長,張儀便跑到楚國,以財貨賄賂楚國大夫和楚懷王夫人。有了這層關係,張儀不久便取得了楚懷王的信任,然後便開了一張600裡商於之地的空頭支票,騙楚懷王與齊國斷絕外交關係,秦國再暗地裡與齊國結盟。這樣,秦齊連橫形成,而原來的東方各國合縱便徹底被破壞了。之後,秦國便開始執行其東擴計劃。
其實,這種外交手段對現代大國博弈來說,也有著重要的實戰意義。
我們必須承認,現在米國是全球霸主,無論是科技、軍事還是經濟等各個領域。其他單個國家完全無法與其分庭抗禮,因此,常常遭到其各種打擊,特別是米國經常轉嫁本國週期性的金融危機於他國。
對於弱國來說,最好的方法當然是合縱,也就是抱團取暖。咱一個國家鬥不過米國,那就與那些志同道合的國家聯合起來,建立某個聯盟,這樣話語權強了,就有了與米國扳手腕的實力。
這年頭,利益當前,真正鐵桿盟友很少,這是米國的優勢所在。因此對他來說,如果要想利益最大化,無非是利誘,既可以利誘一個國家,也可以利誘敵對國中的關鍵人物,就像當年秦國重金收買趙國郭開,然而李牧死趙國便亡了。
但是,米國也不是無懈可擊。它最怕的是其他各國合縱,也怕國內臨陣倒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