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有諾

    四大鬚生,指四位著名的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在京劇史上,有前四大鬚生和後四大鬚生的說法。而在前四大鬚生和後四大鬚生中馬連良均榜上有名,因此,列名四大鬚生的著名京劇演員有七位,他們分別是:餘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前後四大鬚生來歷20世紀2、30年代,京劇老生演員餘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各自創立了獨具風格的藝術流派,被稱為“四大鬚生”。20世紀30年代年代末期,高慶奎因嗓疾而漸退舞臺,譚富英崛起替換了高慶奎。餘叔巖和言菊朋均於20世紀40年代先後去世,楊寶森、奚嘯伯聲譽日盛,在專業和票友中影響頗大,“四大鬚生”的提法隨即有所變化,“馬、譚、楊、奚”的稱謂在民間廣泛地流行起來。即: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為了和餘、言、高、馬四大鬚生區別,譽之以“後四大鬚生”。至此,京劇史上有了“前四大鬚生”和“後四大鬚生”之分。餘叔巖餘叔巖(1890——1943),又名餘第祺,祖籍湖北羅田,生於北京。老生余三勝之孫,青衣餘紫雲之子。曾從師於吳連奎、薛鳳池、李喜瑞、姚增祿。一度“倒倉”,嗓音變壞,不能演戲。嗓音恢復後,跟譚鑫培學過一出《戰太平》、半出《失印救火》。他繼承譚派,又有所創新,形成唱腔剛柔相濟的餘派。高慶奎高慶奎(1890——1942),名鎮山,字子君,清末名醜高四保之子。幼時在“祥和班”演娃娃生。師從賈洪林、賈麗川等人,後得到劉鴻聲、孫菊仙、汪桂芬、譚鑫培等人指點。他廣學各家,被戲稱為“高雜拌”,他並不在乎。30歲後才唱出名氣,1921年自組“慶興社”(後改慶盛社)。擅唱悲憤激昂、勁拔酣暢的唱腔,形成“高派”。其演唱氣足神完,一氣呵成;唸白鏗鏘有力,頓挫有致;做工深刻細緻,精於表情。他的唱唸多用京字京音,尤善用大氣口“滿宮滿調”、長腔拖板的唱法抒發人物感情,以求聲情並茂的藝術效果。除了演《轅門斬子》、《斬黃袍》等,還編演過《竊符救趙》、《史可法》、《哭秦庭》、《楊椒山參嚴嵩》等愛國劇。贏得“南有周信芳,北有高慶奎”的讚譽。言菊朋言菊朋(1890——1942),名錫,蒙族。初為票友。1923年,與梅蘭芳到上海演出,贏得喝彩,正式“下海”。師承譚鑫培,更注意音律和四聲調值,形成婉轉跌宕的“言派”唱腔。也與程硯秋、尚小云、楊小樓有過合作。晚年體弱,死於貧病交加。言菊朋曾在清廷任職,由業餘愛好轉為專業演員。他注重音律,講究以字求腔,於細膩中寄深情,創立婉轉清幽的“言派”。他擅演《讓徐州》、《臥龍弔孝》、《汾河灣》等劇目。其子言少朋繼承了他的藝術風格。馬連良馬連良(前、後四大鬚生均在列)馬連良(1901—1966),唱腔委婉、俏麗新穎,唸白清楚爽朗,聲調鏗鏘,做工瀟灑飄逸,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人稱“馬派”,代表劇目有:《十老安劉》、《串龍珠》、《春秋筆》、《將相和》、《赤壁之戰》、《趙氏孤兒》等。譚富英譚富英(1906—1977),擅長靠把戲,繼承了“譚(鑫培)派”和“餘(叔巖)派”的風格,併發揮自己的特長,稱為“新譚派”。代表劇目有《定軍山》、《空城計》、《戰太平》、《擊鼓罵曹》、《將相和》等。楊寶森楊寶森(1909—1958),根據自己嗓音寬厚有餘而高昂不足這一特點加以變化,唱工清醇雅正,韻味樸實濃厚,做工穩健老練,稱為“楊派”。代表劇目有《失空斬》、《伍子胥》、《擊鼓罵曹》、《洪羊洞》、《汾河灣》等。奚嘯伯奚嘯伯(1910—1977)曾得到京劇名老生言菊朋的賞識,授以《擊鼓罵曹》等戲。代表劇目有《白帝城》、《寶蓮燈》、《清官冊》、《蘇武牧羊》、《法門寺》等,尤以《烏龍院》更負盛名。

  • 2 # 一隻傻濤旗

    不能說哪一個最好聽,各有各的特點,要看你喜歡哪一個。

    馬派:唱腔瀟灑圓潤,各種小技巧比如切分音什麼的很多。動作很帥,最好是也聽也看。

    楊派:唱腔醇厚大方,唱好了很耐聽,比較容易模仿,初學者可以先學楊派,但唱好不易。

    餘派:唱腔蒼勁有力,"餘楊不分家",但餘派更側重"蒼音""立音",更高亢一些。

    譚派:唱腔高亢嘹亮,共鳴有力,乾脆利落。個人感覺不太好學,但很好聽。

    奚派:唱腔婉轉動聽,曲調上較注重技巧,嗓音比較注重"蒼音",唱段上有一些獨特的處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科幻鉅製《流浪地球》的製作水平,你認為多少年後才可以趕上類似《復聯4》這種電影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