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休閒兔雜談

    紅軍長征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鬥,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裡,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誌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中央紅軍長征經過了共11個省

    紅軍長征二萬五千餘里是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的總里程。 各路紅軍長征路線:紅一方面軍從1934年10月11日至1935年10月19日,歷時12個月零7天,途經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陝西11省,行程二萬五千裡。

    紅二方面軍從1934年10月11日至1935年10月22日,歷時12個月11天,途經湖南、貴州、雲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肅、陝西8省,行程一萬六千里。 紅四方面軍從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歷時18個月,途經四川、西康、青海、甘肅4省,行程八千餘里。 紅二十五軍從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歷時10個月,途經河南、湖北、甘肅、陝西4省,行程2萬5000餘里。

    紅軍長征中的重大戰役

    1、四渡赤水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長征中,在貴州、四川、雲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國民黨軍進行的運動戰戰役。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

    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在毛澤東主席、周、朱等指揮下,中央紅軍採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於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

    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調動和殲滅敵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等反動派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紅軍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三個月的時間六次穿越三條河流,轉戰川貴滇三省,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圍剿之間,不斷創造戰機。

    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取得了紅軍長征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

    2、巧渡金沙江

    1935年5月3日,軍委幹部團的同志們接受了搶奪皎平渡的任務。他們二話不說,翻山越嶺180裡,當天夜晚就來到了金沙江邊。在渡口,他們幸運地找到了兩條船。

    原來這兩條船是送探子來南岸探查情況的,探子不知跑到哪裡去了.......然後,他們乘坐這兩條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敵人的哨兵以為探子回來了,不以為意。

    他們來了個突然襲擊,一舉消滅了一連正規軍和一個保安隊,控制了皎平渡兩岸渡口。後來,他們又找到了五條船,動員了36名艄公。

    與此同時,紅一軍團趕到了龍街渡口,紅三軍團趕到了洪門渡口,但這兩個渡口都沒有船隻,加上江寬水急無法架橋。軍委命令他們迅速轉到皎平渡過江。

    從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時間裡,紅軍主力就靠這7只小船從容地過了江。擔任後衛的9軍團在南渡烏江以後奉軍委命令一直繞圈子,忽南忽北,牽制了敵人部分兵力。

    1935年5月6日,他們到了雲南東川與巧家縣之間,並於1935年5月9日在渡過了金沙江。兩天以後,敵人的追兵才趕到南岸。可紅軍早已毀船封江,無影無蹤地走了,體現出了將士們的機智與勇敢。

    3、飛奪瀘定橋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

    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240裡,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

    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佈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並與東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4、直羅鎮戰役

    直羅鎮戰役是指1935年11月,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陝西省鄜縣直羅鎮地區對國民黨軍的進攻戰役。

    紅一方面軍利用直羅鎮有利地形,取得消滅東北軍一個師又一個團的勝利。被俘官兵有些經過教育被釋放回去後,對以後紅軍同東北軍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起了積極作用。

    5、包座戰役

    1935年8月29日紅三十軍和紅四軍向國民黨軍發動包座戰役,此役是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的一個大勝仗,紅軍殲滅包座地區守敵及援敵49師的大部,共斃、傷、俘敵5000餘人、殲敵四千餘人。

    繳獲輕重機槍50餘挺,長短槍1500餘支,還繳獲了紅軍急需的犛牛、騾馬、糧食、彈藥等軍用物資,使北上紅軍得到了基本補充。

    包座戰鬥的勝利,掃清了紅軍北上的障礙,打開了向甘南進軍的通道,讓紅軍北出四川實現了建立川陝甘根據地計劃,使敵企圖把紅軍困在草地的陰謀徹底破產。

    官方評價

    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一部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史詩。它向全中國和全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紅軍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 2 # zj史海拾貝

    長征的壯舉,凝聚成了不朽的長征精神,錘鍊了鋼鐵長城,走出了開國領袖和將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陳雲、彭德懷、林彪、賀龍、聶榮臻、徐向前、羅榮恆、葉劍英等,十大大將陳賡、徐海東、肖勁光、羅瑞卿、黃克誠、譚政、許光達、張雲逸、王樹聲和一大批上將、中將、少將等都參加過長征。

  • 3 # 使用者肇帥哥

    從江西出發路過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甘肅,陝西,等十三個省,先後和廣東陳濟棠,湖南何健,廣西白崇禧,四川劉湘,貴州王家烈,雲南龍雲等軍閥戰鬥過。

  • 4 # 唐堯情—儒

    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紅軍被迫進行戰略大轉移長征。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從江西瑞金出發,途經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陝西11省,於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陝北,歷時12個月,行程二萬五千裡。 長征中重要戰役有:.湘江之戰、突破烏江天險、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臘子口戰役、直羅鎮戰役。各省軍閥都害怕紅軍在自己的地盤建立根據地,所以集中精銳部隊試圖把紅軍趕走,比較典型的是桂系(廣西)白崇禧,湘軍(湖南)何建,貴軍(貴州)王家烈,川軍(四川)劉湘,滇軍(雲南)龍雲。同時,跟紅軍作戰的還有蔣介石中央軍薛嶽的嫡系部隊。工農紅軍在毛主席的正確領導下經過一路上艱苦作戰,勝利到達陝北,完成了戰略大轉移。

    長征的勝利,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長征是宣言書,它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人民軍隊,是為勞苦大眾求解放的軍隊;長征是宣傳隊,它所到之處宣傳革命思想,講解革命道理,使革命理念深入人心;長征是播種機,它一路撒下革命的火種,為中國革命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

  • 5 # 墨香大媽在西安

    如題。

    紅軍長征有四路:中央紅軍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紅2、6軍團、紅25軍。

    主要回答一下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長征經過的地方,遇見的軍閥,所經過的部分戰鬥。

    1933年9月到1934年10月,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發動了“五次圍剿”,由於“左”傾軍事冒險主義的危害,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1934年10月10日,紅一方面軍8.6萬餘人,從江西省於都、瑞金地區出發,向湘西轉移,開始長征。

    1、從江西省於都、瑞金出發,經過廣東,之前紅軍與粵軍陳濟棠有協議,粵軍讓道紅軍,發生了小規模戰鬥,順利通過廣東的一、二道防線。

    2、第三道防線在廣東湖南之間,湘軍何健。

    3、1934年11月底到達廣西,在廣西興安與全州之間突破第四道防線,與何鍵和桂軍白崇禧、國軍主力交戰,這一次紅軍損失慘重,人數從出發時的8.6萬銳減為3萬餘人,史稱“湘江血戰”。

    4、1934年12月紅軍佔領湖南省通道縣,在此召開緊急會議,放棄同湘西的紅2、6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史稱“通道轉兵”。隨後在貴州黎平舉行會議,肯定了毛主席的主張,從而改變了紅軍前進方向,避免了全軍覆沒。隨後強渡烏江,佔領遵義。

    5、紅一方面軍佔領遵義,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確立了以毛主席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在貴州與王家烈黔軍進行數次戰鬥,著名的婁山關戰役。

    6、紅軍離開遵義,移師北上。四渡赤水,突破烏江,佯攻貴陽,威脅昆明。在雲南與龍雲滇軍周旋,1935年5月巧渡金沙江,擺脫了蔣介石數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

    7、在四川紅軍通過大涼山彝族聚集區,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雪山到達四川懋功地區,與先期到達的紅四方面軍會合,分成左、右兩路軍穿越草地,到達預定地區。張國燾提出南下方針,拒不北上,紅一方面軍先行北上。在四川與劉湘劉文輝的川軍、國軍作戰。

    8、紅一方面軍突破天險臘子口,佔領哈達鋪,與甘肅軍閥魯大昌作戰。

    9、紅一方面軍翻越六盤水到達寧夏,在寧夏與馬鴻逵和東北軍作戰。

    10、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北吳起鎮。與紅15軍團會合。

    至此,紅一方面軍歷時一年多,縱橫十一省(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甘肅、寧夏、陝西),行程二萬五千裡。擺脫國民黨部隊圍追堵截,與各省軍閥陳濟棠、何鍵、白崇禧、王家烈、龍雲、劉湘、劉文輝、魯大昌、馬鴻逵、東北軍進行多次戰鬥。著名戰鬥有湘江血戰、強渡烏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激戰臘子口等等。

  • 6 # 大將軍威武K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一共途經了11個省,分別是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雲南、西康、四川、甘肅、陝西。如果按照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這個時間段來算,也包括山西和寧夏。

    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從江西中央蘇區出發進行戰略轉移。按照當時與廣東軍閥(即粵系軍閥)的祕密協定,紅軍只借道過境不佔地,粵軍儘可能讓道,雙方不發生衝突。但是出於保密,雙方這個祕密協定只通知到兩軍師一級指揮員,師以下幾乎無人知曉。因此,紅軍在進入廣東以後,還是和粵軍發生了零星戰鬥。特別是在突破第三道封鎖線時,紅4團在粵漢鐵路東北的九峰山與趕來的粵軍3個團展開激戰,掩護主力部隊從這裡突破了第三道封鎖線,進入湖南。

    這裡順便插一句,四道封鎖線有三道都是在廣東境內,主要由粵系軍閥負責,可是紅軍突破三道封鎖線依然付出了2萬人減員的代價。

    紅軍和粵系軍閥的祕密協定很快被蔣介石察覺,為了不使紅軍走脫,蔣介石親自部署從湖南的瀟水以西、湘江以東直至廣西的全州之間佈置第四道封鎖線,集中中央軍、湘系軍閥、桂系軍閥等部數十萬人,兵分六路向紅軍壓來。

    ▲桂軍

    於是,突破第四道封鎖線也就是湘江之戰,紅軍同時和蔣系中央軍、白崇禧的桂系、何鍵的湘系同時作戰,付出了重大的傷亡代價。

    突破第四道封鎖線後,中央紅軍於12月19日放棄先前到湘西和紅二、六軍團會合的意圖,改道向西進入貴州。於12月31日抵達烏江岸邊,與防守在這裡的貴州軍閥王家烈部的黔軍展開大戰。

    在強渡烏江的戰鬥中,紅軍創造了在烏江成功架設浮橋的奇蹟,一舉攻入貴州腹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了黔系軍閥起家的遵義。在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準備北渡長江與挺進到四川北部的紅四方面軍會師。

    四川軍閥劉湘擔心兩大主力紅軍會師後自己將永無寧日,隨即部署川軍部隊在長江南岸嚴密設防,同時派出3個旅的川軍進入貴州,與黔軍、中央軍一道進攻中央紅軍。中央紅軍在遵義以北的土城與川軍大戰了一場,未能實現殲滅川軍的計劃,只好暫時放棄北渡長江的計劃,第一次渡過赤水河向西沿著川黔邊境進入雲南東北部的扎西。

    紅軍進入雲南,驚動了滇系軍閥龍雲。龍雲也擔心紅軍長驅直入雲南,隨即部署滇軍主力在雲貴川交界處雲南一側佈防,與此同時,東面的中央軍、黔軍、川軍數十萬繼續向西挺進,尋找紅軍主力決戰。

    在此危機關頭,紅軍突然掉頭向東,從各路敵軍的縫隙中穿插而過,第二次渡過赤水河突然出現在遵義,先後在遵義周圍打垮了黔軍和中央軍共2個師、8個團,取得了長征以來第一次大勝利,重新佔領了遵義。撲向扎西的各路國民黨軍這時也掉頭向東,直逼遵義而來,形勢對紅軍依然不利。

    為了擺脫敵軍的追堵,在遵義停留了10天的紅軍再度出動,第三次渡過赤水河進入川南的敘永、古藺。蔣介石以為紅軍又要北渡長江,隨即命令各路大軍繼續向雲貴川交界處急進。

    幾十萬敵軍被紅軍牽著鼻子在三省交界處的深山老林中轉了幾十天,筋疲力盡。而紅軍則趁機四渡赤水,接著南渡烏江,向貴州省會貴陽方向急速前進。正在貴陽督戰的蔣介石頓時懵圈,身邊幾乎沒有什麼作戰部隊,面對兵臨城下的紅軍,慌亂之下調集距離貴陽最近的滇軍趕來救駕。

    ▲滇軍

    就在滇軍心急火燎趕到貴陽之前,紅軍繞過貴陽一路向西,以每天60公里的速度衝進了雲南。而此時由於滇軍主力都到了貴州,雲南境內兵力空虛,根本無法阻擋紅軍前進。紅軍又擺出一副進攻昆明的架勢,慌得滇系軍閥首領龍雲急忙令貴州的滇軍部隊回援。蔣介石也命令黔北的幾十萬軍隊繼續追趕紅軍。但時疲憊至極、怨聲載道的滇國民黨軍如何能追得上紅軍?

    紅軍繞過空虛的昆明城,直插川滇交界處的金沙江,用了七天七夜,從容不迫的渡江進入四川,暫時爭取到了戰略主動權。

    進入四川西南的中央紅軍和進入四川西北部的紅四方面軍遙相呼應,讓川系軍閥劉湘再度如坐鍼氈。他一面在成都到西康的大路上部署重兵,阻隔兩大主力紅軍會師,一面向蔣介石求援。

    為了避免再次陷入被動,中央紅軍沿著川西的密林小道、取道彝族區向大渡河挺進。以強行軍的速度趁著各路國民黨軍合圍之前從瀘定橋突破川軍防守的大渡河防線,接著翻越夾金山這座終年積雪不化的大雪山,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

    就在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離開中央蘇區之際,活躍在鄂豫皖一帶的原紅四方面軍所屬部隊——紅25軍2950餘人在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政委吳煥先率領下從河南羅山縣出發西征。先後衝破國民黨中央軍、東北軍的阻攔,進入陝南。在陝南地區又和陝軍楊虎城部連續作戰,最後成功的同劉志丹的陝甘紅軍會師。

    而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後,由於黨內矛盾,兩支紅軍一度分道揚鑣。中央紅軍主力北出上陝甘,在臘子口打垮盤踞在川、甘交界處的地方軍閥魯大昌,衝破東北軍攔阻,很快於陝北的紅十五軍團會師,部隊重新編為紅一方面軍。接著又在直羅鎮殲滅了東北軍一個師。

    ▲東北軍

    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不久,活躍在湘鄂黔地區的紅二、六軍團在賀龍、任弼時、蕭克、王震率領下離開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所走的路線和一年前中央紅軍的路線大致相同,遇到的軍閥也都是和中央紅軍交過手的中央軍、湘軍、黔軍、滇軍、川軍等部。經過7個月的轉戰,紅二、六軍團於1936年6月在川西的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並且改改稱紅二方面軍,共同北上。

    紅一方面軍到達陝甘蘇區後,為了鞏固蘇區、擴大紅軍,於1936年2月中旬至5月初發起東征戰役,東渡黃河進入山西,與晉系軍閥閻錫山展開鬥爭。之後為了策應紅二、四方面軍北上,紅一方面軍主動回師陝北,繼而發動西征戰役,沉重打擊了盤踞寧夏的馬鴻賓、馬鴻逵部馬家軍,為紅二、四方面軍北上創造了有利條件。

    紅二、四方面軍自1936年7月上旬從甘孜北上,歷時4個月,先後與甘肅地方軍閥魯大昌以及抵達陝甘的中央軍胡宗南部交戰,於10月份先後在甘肅會寧、將臺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從而結束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長征。

    總結一下,紅軍在長征途中遇到並交戰過的軍閥主要有蔣介石的中央軍、廣東軍閥陳濟堂的粵軍、廣西軍閥白崇禧的桂軍、湖南軍閥何鍵的湘軍、貴州軍閥王家烈的黔軍、四川軍閥劉湘的川軍、雲南軍閥龍雲的滇軍、陝西軍閥楊虎城的十七路軍、張學良的東北軍、晉系軍閥閻錫山的晉綏軍以及寧夏的馬家軍、甘肅的魯大昌。

  • 7 # 度度狼gg

    言簡意賅地說,紅軍長征期間除了與新疆軍閥盛世才沒有發生過武裝衝突以外(當時盛世才親蘇),幾乎與所有的地方軍閥都爆發過戰鬥。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與紅軍選擇的長征路線有關,即不可能貿然去突破敵人重兵防守的繁華平原地帶,另一方面也與老蔣“一石三鳥”的陰險策略有關。

    所謂的“一石三鳥”,便是老蔣採用了楊永泰的削蕃之計,以追擊紅軍為名,藉機將中央軍的勢力深入之前不能控制的西南和西北地區,同時在戰爭中又削弱了紅軍和各地方軍閥的實力,可謂陰險毒辣。具體反應在軍事行動上,就是中央軍薛嶽等部隊只在後面“追趕”,卻從不進行攔截。

    如此,擔心紅軍進入自己勢力範圍的各地方軍閥就得賣力氣阻擋紅軍,老蔣從而可以坐看紅軍和地方軍閥們拼得兩敗俱傷,以收漁人之利。當然,軍閥們大多也不是傻子,如果發現紅軍只是“過境”,則基本不進行魚死網破的決戰,某種意義上,也促成了紅軍雖然一路上雖然損失慘重,卻終於能取得長征的勝利。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江西於都出發開始長征時,第一個需要面對的是“南天王”陳濟棠,不過雙方早有默契,粵軍並未阻攔,紅軍順利通過粵北西去,後在老蔣的嚴令下,陳濟棠派兵進行追擊,爆發了一些小規模戰鬥。所以粵系陳濟棠是紅軍遭遇的第一個敵手,但雙方戰鬥規模有限。

    紅軍繼續向西到達湘江東岸時,負責堵截的是何健的湘軍和李宗仁、白崇禧的桂軍,本來狡猾的桂敵為了不上老蔣的圈套,前衛部隊已經後撤,結果由於紅軍行動遲緩,湘桂兩敵在老蔣的逼迫下捲土重來,終於釀成“湘江血戰”。湘江戰役的細節之前多有介紹,就不贅述了,這是第二、第三個敵人。

    紅軍主力原計劃是去往湘西與賀老總的部隊會師的,然而敵人也準確判斷出來,遂在前方佈下埋伏和重兵,等著紅軍自投羅網。關鍵時刻,紅軍在湖南的“通道”轉兵,突然殺入敵人兵力空虛的貴州,於是打擊了黔軍王家烈所部,這也就是第四個敵人。

    期間四渡赤水、強渡烏江等戰役,紅軍的作戰物件主要是中央軍和黔軍,且在試圖北渡長江之前,一度與劉湘的川軍交手,所以川軍是第五個敵人。南渡烏江跳出敵人的包圍圈之後,紅軍借道雲南,巧渡金沙江順利進入川康交界,因此龍雲的滇軍是第六個敵人,而盤踞西康的劉文輝自然就是第七個敵人(川軍雖然山頭眾多,但仍以二劉為大的分割線)。

    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後,擊破中央軍和川軍的阻截北上陝甘,在那裡又與張學良東北軍和寧夏馬鴻逵打了幾仗,才最終成功落腳陝北,所以東北軍和“寧馬”就是第八和第九兩個敵人。四方面軍單獨南下打的其實還是川軍,屬於重複之敵,但是在回頭組建西路軍時期,又與盤踞青海、河西地區的馬步芳匪軍狹路相逢,所以“青馬”是第十個也是最凶惡的敵人。

    這還不算,先期到達陝北的紅25軍還與陝軍楊虎城的部隊打過交道,以及西北軍餘部(中原大戰投蔣的部隊)樑冠英第25路軍,因此陝軍和西北軍是第十一、第十二個敵人。在紅軍鞏固陝北根據地期間,還分別進行了東征和西征,重點進攻的是閻錫山的晉綏軍、鄧寶珊的雜牌軍和馬鴻逵的軍隊,於是閻錫山和鄧寶珊成為第十三和第十四個敵人。

    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的長征路線,與紅一方面軍多有重合,所以面對的敵人也差不許多,基本涵蓋在十四個之內了,不再一一列舉。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接應部隊會師,標誌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書是不是最好的睡眠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