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峰149764346
-
2 # 么么龍
“生子不舉”,這其實是個很殘酷的事實,這個“舉”,不是別的意思,大家不要想歪了,它是不養育的意思。
在古代,人們都講究“多子多福”,兒孫多是一大幸事,但是在這種觀念下,“生子不舉”的現象仍是很嚴重,這是為什麼?
根本原因在於生產力低下,無法養活。
“生子不舉”這種現象多發生在鄉間農村,中國古代農民一直都是最為辛苦,他們承擔著國家大部分的稅收,勞役等。一般來說,一年到頭,不捱餓就已經很不錯了,很多人根本無力養活子女。
古代不提倡墮胎,認為那是有悖於人倫綱常,而且墮胎手段很簡陋,極容易造成孕婦死亡,所以生下來只能是“不舉”。
唉,無論什麼時代農民總是最辛苦,也是回報最低的。
-
3 # 妖鬼雜談錄
不舉即不養育的意思,殺或者棄。習俗自古就有,原因頗多。戰國四公子的孟嘗君,因為五月子的緣故,也差點被拋棄。《我的母親》一文中“一共生了十三個兒女。因家境貧窮,無法全部養活,只留下了八個,以後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
生子不舉,產生一個專有名詞:不舉子。
朱松的《戒殺子文》“多止育兩子,過是不問男女,生輒投水盆中殺之。”
嶽、鄂間田野小人,例只養二男一女,過此輒殺之。一個“例”字可見這種行為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風俗。
那很多網友口中富得流油,給歲幣都是九牛一毛的兩宋為何有“生子不舉”的習俗?稅!
“丁錢太重,遂有不舉子之風。”
“浙民歲輸身丁錢絹,民生子即棄之,稍長即殺之。”
“民生子必納添丁錢,歲額百萬,民貧無以輸官,故生子皆溺死”。
“終年傭作,僅能了得身丁,其間不能輸納者,父子流移,逃避他所,又有甚者,往往生子不舉。”
即便朝廷制定了嚴厲的法律手段,都無法阻止民間“男多則殺男,女多則殺女”可見人頭稅有多重。
生子不舉的現象在南宋末尤為劇烈,便是因為土地兼併劇烈,農民幾乎面臨無地可耕的境地,而南宋還要徵稅、徵兵,設立各種苛捐雜稅的名目。
朱嘉感慨:“古來刻剝百姓的辦法,本朝全有。”陷入絕境的農民只好人為地控制自家人口數量,將多生的孩子殘忍地處理掉。
除了禁忌日生子、禁忌元素生子、異常嬰兒等特殊原因外,習俗性的“不舉子”大多是因為經濟壓力。二胎生育率低,也是如此原因。
在一個崇尚多子多福的信仰裡,兩宋這種情況的“生子不舉”,該是一件多悲傷的事情。
-
4 # 名字應該剛好九個字
一個字,窮!
德川家康說得好啊,治國就讓百姓餓不死,吃不飽就行。兩宋就很好得詮釋了這個道理,所謂的富裕,不過是剝削百姓的而來。
宋朝人頭稅太高,東南地區百姓被迫溺死嬰兒。至於有人說是東南地區的習俗,那是在扯淡,這是什麼習俗?有何意義?不過是宋朝文人編造的一塊遮羞布而已。
回覆列表
虎毒不食子,是沒有餓到及限,食草動物餓急了也吃子。
宋朝的養子不舉充分顯示了動物弱肉強食本性,在生存面臨威脅時沒有親親,只有你死我活,跟成人相比,嬰兒是弱者,必然成為生存競爭中的犧牲品。
養子不舉,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存在,只是沒有被人們重視,到了宋朝“特別是南宋”年年證戰,物資匱乏,人民窮困僚倒,達到了頂峰。
這也說明宋朝晚期,人民的生活以經糟透了,淘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是宋朝晚期人們的生活真實寫照。
人們留下在自已能力養活範圍內的孩子,把自己認為無法養活的孩子弄死,這是多麼殘忍,不到萬不得已,誰想狠心把自己的孩子掐死。
這樣養子不舉的事,斷斷續續延續到民國時期還在發生,一直到解放以後,人民生活有了保障,才徹底根除了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