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各個時期蘇聯輕工業,農業發展狀況如何?有沒有相關的研究資料?

6
回覆列表
  • 1 # 薩沙

    這得看和誰相比。

    如果同當時中國相比,就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在70年代,蘇聯已經開始有私人汽車。

    以普京為例,他在70年代上大學的時候,他母親去小店買東西,售貨員沒有零錢,就給了她幾張彩票。

    結果普京老母運氣很高,竟然中了頭等獎,得到一輛小汽車。

    當時普京家比較拮据,考慮將汽車賣掉。但因為普京是獨自,父母對他非常寵愛,就將小汽車留下了。

    因為在70年代,即便是列寧格勒這種大城市,年輕人如果能開一輛車,也是非常有面子的。

    而同時代,我們中中國人買一輛自行車都得掉幾層皮。

    可惜,這是同中國相比,對比美國就不知道差到哪裡去了。

    早在1967年,美國每1000人的汽車保有量高達500輛,也就是每2個人有1輛車。每家必定有1到2輛車。

    到了70年代,這個數字就更高。而且,在蘇聯人看來汽車是奢侈品,很有面子,對於美中國人來說只是日常用品,沒什麼了不起,不值得炫耀。

    我們在看看客觀數字:

    80年代,蘇聯經濟是歷史最高峰,但同美國差距還是非常大。

    蘇聯國民生產總值超過7000億美元,國民平均生產總值2600美元。

    同期的美國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萬億美元,國民平均生產總值為4700美元,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相當於美國的70%左右。

    其他方面,巔峰狀態的蘇聯發電量是1.3億度,美國是2.5億度,是美國的52%;轎車蘇聯133萬輛,美國是658萬輛,是美國的20%;糧食產量蘇聯是1.9億噸,美國是2.6億噸,是美國的70%;對外貿易蘇聯是1200億美元,美國是3900億美元,是美國的30%,總體來說,蘇聯巔峰狀態的經濟不到美國的50%。

    這些資料很多都是蘇聯重工業拖起來的。

    如果反應在人民生活上,差距就更大。

    以豬肉為例,1970年代後期,蘇聯的人均年豬肉獲得量達到了歷史巔峰,但仍僅為美國的一半。到了80年代,國內外局勢不穩,食品供應緊張,豬肉供應更加跟不上。

    當時的蘇聯老百姓,尤其是主婦,經常要去排隊排很長時間才能買到一些肉。如果去的較遲,往往就是買不到。

    每天蘇聯人都要花費大量時間排隊,賢惠的主婦往往在寒風中排幾個小時之久。

  • 2 # 問答達人

    提起蘇聯發達,說的多是政治、軍事、科技類,如蘇聯發射了什麼衛星,有多少坦克等等,這都是老生常談。既然談到了“發達”,咱們就講講跟老百姓生活相關的部分吧。

    雖然有很多黑蘇聯窮的政治笑話,但那多是以斯大林時期或者蘇聯最後的幾年為背景。在蘇聯的大部分時間裡,蘇聯人的生活水平是相當相當高的。

    首先說主旨,在赫魯曉夫之後,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之前的幾十年中,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相當高的。在同時期,比起美國和西歐的一些國家(英法西德四家)可能有所不足,但是比起同時期的其他國家,還是非常優越的。與當時的中國相比,蘇聯人的生活水平更是完全的吊打。

    一個公認的世界級超級大國,他百姓的生活水平怎麼可能差?需知在冷戰時期,競爭不僅在政治軍事上,百姓生活上也是要競爭的。

    尤其在勃列日涅夫時期,國際油價突破了70美元每桶,這時期的蘇聯人生活完全是美滋滋。

    住房

    蘇聯的住房都是分的,免費分的。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前,實行計劃經濟的時候,也實行過分房子,也就是大家記憶中的“筒子樓”。

    過去的筒子樓,雖然不要錢,但是面積很小,設施也很差,一家幾口人住在十幾平米的房子裡很常見。而蘇聯不同,赫魯曉夫時期,蘇聯開始大建特建樓房,讓大量的市民住進了新樓房裡。而蘇聯的樓房是什麼樣的呢?

    1979年,蘇聯拍了一部著名的電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淚》,這部電影后來名垂青史。這部電影沒有任何政治色彩,完全是蘇聯國內反映的生活電影,大家可以看看劇中女主角的家:

    這與中國計劃經濟時期的筒子樓完全是兩碼事好吧!

    而且蘇聯的住房幾乎沒有水電費的概念,水電在蘇聯的基本等於免費。蘇聯人均的居住面積比同時期實行計劃經濟的中國要高出好幾倍,室內條件就更不用說了。

    醫療

    蘇聯也是免費醫療。

    但大部分的國家的醫療雖然免費,水平卻很低。比如北韓的“免費醫療”連青黴素都沒有,印度的免費醫療要排隊三四個月才能看上病等等。

    但蘇聯的免費醫療水平是相當高的,高到一個不可思議的程度,甚至很多外中國人專程來蘇聯看病。

    由於教育水平極高(這個後面講),蘇聯醫生大多功底紮實,而且數量眾多。而國家包攬了一切醫療投入,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的癌症患病率要比歐洲還低。

    而且蘇聯療養院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文化了,蘇聯社會屬於“全民療養”文化,無論是工人還是幹部,都有可去的療養院(當然檔次不一樣,戈爾巴喬夫曾經就是蘇聯高幹療養院的黨委書記)。

    有一本書叫做《女人十日談》,是西方國家為了黑蘇聯而出版的。裡面寫幾個產婦在免費的婦產醫院裡各自講述自己的“悲慘生活”,可見蘇聯的免費醫療連西方人都是認可的。

    教育

    蘇聯的教育水平不是一般的高。

    蘇聯和美國雖然都科技很發達,但二者的人才屬性是不同的。美中國人是精英教育:一部分人極其NB,大部分人都是SB,比如絕大多數美中國人糟糕的數學水平和匱乏的常識。而蘇聯實行的是全民教育,是水平極高的全民教育,這是空前絕後的。

    舉個栗子,蘇聯的中學和小學,是十年制的。

    我們中國學生學到高中畢業,要十二年(小學六年+中學六年),而蘇聯是小學三年+中學七年。

    蘇聯人的中小學教育時間短,並不是因為學的少,恰恰相反,蘇聯的中小學教育內容相當複雜。他們推崇的是高難度,高速度!

    這種思維來自於蘇聯教育專家贊科夫,他認為,一個小學生如果學會了加法,就不應該再讓他原地踏步反覆練習,而應該趕快教他乘法。

    蘇聯學生的數學水平高是世界公認的,直到現在,蘇聯解體三十年後,世界上數學水平最好的學校依然是莫斯科大學。蘇聯援建的蘭州大學也是中國數學水平最高的學校之一。

    而且蘇聯的老師,尤其大學老師,水平之高是世界都羨慕的。蘇聯解體之後,大量的蘇聯教授流浪到了美國,但他們適應不了美國的教育體制。因為相比於蘇聯學生,美中國人沒有養成高速度的學習習慣,學的太慢了。

    文化

    蘇聯時期,這些藝術並不是高階人才的享受,而是全民性的娛樂。有一個著名的笑話,說莫斯科大街上掃地的大嬸,都能輕易的唱出幾段歌劇的唱詞。

    而且不要以為社會主義國家就代表著保守和禁慾,蘇聯的社會風氣,是相當開放的:

    在電影方面,蘇聯人也達到了極高的水平。比如上面提到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即使在三十年後,看起來依然水平很高。人類歷史上投入最大的電影《戰爭與和平》,就是蘇聯拍的,場面恢巨集,史詩感極強,很多道路直接用文物……

    商業

    雖然網路上有很多蘇聯人排隊買東西的梗,但那多是購買緊俏商品。蘇聯人在基礎生活用品上,是從來不缺的。但是在蘇聯的最後幾年和現在的俄羅斯,他們的確缺乏輕工業品。

    在七十年代,蘇聯的人均糧食產量就達到了500公斤,而2014年,中國的人均糧食產量不過才433公斤。但蘇聯人居然宣佈他們糧食短缺!因為大量的糧食都被用來釀酒了。

    上圖為蘇聯七十年代末的超市,可以看出已經與現在的超市差距不大了,還可以看到他們購物時用的手推車。

    蘇聯商業的問題主要是——數量不缺,但質量不好,而且缺乏靈活性。

    什麼意思呢?

    打個比方,比如過中秋節的時候,大家都愛吃豆沙餡的月餅,都去買豆沙餡的月餅。一萬人想買一萬個豆沙餡月餅,但市場上只有五千個豆沙餡月餅和一萬五千個其他餡的月餅。

    所以,為了買這些豆沙餡的月餅,蘇聯人就只能排隊。雖然市場上商品總數不缺,但這些百姓真正需要的商品,是匱乏的。

    (蘇聯超市)

    除了緊俏商品數量不足之外,質量也有問題。

    典型的代差就是蘇聯汽車——

    為什麼?因為質量太差了!

    質量差,並不是指汽車的效能不好。恰恰相反,蘇聯汽車皮實耐用,跑個幾千公里完全不用維修。

    但問題是,他們的原則是——汽車嘛,能跑就行。舒適度什麼的,不考慮。

    蘇聯的汽車舒適度相當低,什麼真皮座椅是不要想裡,很多蘇聯汽車連空調都沒有!

    但是蘇聯的私家車普及率還是很高的,莫斯科的私家車擁有率一度達到了40%,可以看見蘇聯街上也有眾多的私家車。在蘇聯解體之後,這些中國產汽車迅速被歐洲日本的汽車擊敗。

    社會情況

    蘇聯解體之後,整個俄羅斯幾乎沒有人不懷念蘇聯,除了極個別寡頭之外。

    蘇聯時期,雖然蘇共也有各種各樣的腐敗,但是總體上講,社會是沒有什麼貧富差距可言的,因為計劃經濟體制下,無非是誰比誰的供應條件好一些,並不存在財富多寡的問題。

    光頭黨、通貨膨脹、寡頭金融這些現在俄羅斯社會的弊端,在蘇聯時期是不存在的。像中國的計劃經濟年代,人人都覺得很平等。

    而蘇共高層毀滅了這一切,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開放了閘門,讓蘇共高官們看到了蘇聯解體能帶給他們的巨大利益。蘇聯解體之後,這些高官們搖身一變變成了鉅富寡頭,佔有了蘇聯的國有企業。比如蘇聯解體的元凶葉利欽,在當上俄羅斯總統之後把整個俄羅斯的天然氣企業據為己有了。

    1991年中旬,戈爾巴喬夫進行最後一次全民公決,投票選擇支不支援蘇聯解體,結果是74%的人不支援蘇聯解體。然並卵,蘇聯還是在頂層統治者的推動之下解體了,一夜之間從一個公平的社會變成了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

    蘇聯的前車之鑑,對我們很有借鑑意義。我們親眼看到一個偉大的國家是如何在一小部分人的推動下走向滅亡的,蘇聯的誕生引導了我們,蘇聯的解體警示了我們,中國近代史上“以俄為師”的話誠不欺我啊。

  • 3 # 農民嚴少博

    1960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0.4%以上,工業總產值相當於1950年蘇聯工業總產值的三倍,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6%,其中紡織工業、建材工業和食品工業的增長速度高於工業的平均增長速度。這是更多資金投入到民生工業的結果。因為更多的資金投入到住房建設、民生工業和農業,蘇聯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自二戰以來有了實質性的大幅提高,1956-1965年共有1億8百萬蘇聯人住進了新建的住宅樓。對蘇聯領導人來說,最令人鼓舞的,是蘇聯在1960年,經過10年的追趕,與美國的差距進一步縮小。1960年,蘇聯的國民收入已相當於美國的58%。

    1966-1970年,蘇聯國民收入的年均增長速度達到7.8%,比1961-1965年的年均國民收入增長率提高1.3個百分點。在1970年,蘇聯的鐵礦、拖拉機、煤、石油產量超過了美國。在工業自動化、原子能科學與技術、空間技術、電力建設技術等領域,蘇聯也取得了巨大進步,達到世界先進水平。“1966-1970年間,蘇聯在國民收入、勞動生產率和生活水平方面的迅速增長非常引人注目。普通城市居民普遍擁有了電視機、冰箱,部分富裕家庭開始擁有小汽車。

    簡單總結一下,蘇聯是在沙俄的基礎上建設的,沙俄是列強之末,經歷一戰,民眾生活不必說了。參考上面的資料,蘇聯時期特別是工業化完成之後,蘇聯基本上處在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當然依然存在城鄉差別,腦體差別等。但這種差別程度沒有西方那麼大,尤其是集團董事局和經管層外國記者也承認,他們雖然有一定特權,但日常生活也就西方中等偏上的水平。我記得勃董也就住愛情公寓,哦是公寓樓(佔了一層),別墅也是制式,用具下面都有公用編號(不明白看辦公室故事,裡面有公物盤點情節)

    排隊,這是西方和特色喜歡批評蘇聯,但既不是大中城市基本日用品供大部分時間應是不需要排隊,這些物資排隊也有,基本集中在開局,戰爭前後,解體前後,至於緊俏物資,我得說現在你買蘋果新機,買猴米,搖號買車買房之類要不要排隊呢?

    至於市民福利也還不錯,你到現在俄羅斯去看看,很多福利都是蘇聯遺留。我記得對重體力勞動者還發療養證,可以每年定期幾次免費到黑海療養。

    至於農村,那就差多了,畢竟要反哺工業,不過總體而言黑土地農民生活條件較好,非黑土地農村較差,不過比起沙俄,蘇聯時期在農村知識分子培養,義務教育,醫療衛生改善,化肥供應,機械化還是可圈可點。到了勃上來開始給農民減稅加工資。

    總得來說,分時期,前期百廢待興,大致對應中國五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之前,中後期蘇聯生活水平肯定高過世界平均線,處在中上位置,比起老牌發達國家有差距,但在教育,醫療,住房補助,平等觀念,基尼係數等方面好過西方或者達到先進發達國家水平。

  • 4 # 阿鼎AD

    蘇聯早就解體了,俄羅斯這個國名取代了前蘇聯,他們的生活水平怎樣?教育免費的,醫療免費的,住房也是免費的。輕工業和農業發展應該是穩贏的,但大學教授的月收入普遍不到3千元(人民幣),莫斯科有許多豪華型建築,他們為舉辦世界性比賽,耗巨資蓋了一個七星級酒店,這個酒店我有幸住過,的確不錯!俄羅斯人的精神面貌似乎充滿了幸福感。

  • 5 # 這個歷史很正

    當然以蘇聯那個時期計劃經濟的時代,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雖然好,但是相比於西歐以及美國來說,還是要稍差一點的。

    所以由於蘇聯的大力發展軍事系列的重工業,所以蘇聯政府在解決了國民生活問題以後,就把錢大量的投入到科研生產方面了。

    當然,但是大家不要以為蘇聯把錢都用在了研發工業然後國民生活水平不高,這裡就簡單的說說,蘇聯時期的國民的生活水平吧。

    而且蘇聯還是實行的免費的醫療,而且還不是現在印度,北韓那種,蘇聯當初的免費醫療可以吸引了不少的外中國人的。

    蘇聯在解體以後可是全世界人才輸出最多的國家,而且質量還是非常高的。(我們也因此獲益良多)

    總之,在一般的生活水平方面蘇聯國民過的很好,但是在享受方面就要比同時期的西歐以及美國等少數幾個國家要差一些,但是依舊是當時世界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

  • 6 # 周方851

    他們缺乏許多食品和日用品,但是有公費醫療,十年制免費教育,住房公有制……

    經常惦著蘇聯也有好處的~前事為師嘛!重點是怎麼會搞到竟無一個男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很多人都說計算機、軟體專業是吃青春飯的,35歲以後就下崗。真是這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