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飼養員不圓
-
2 # 慕容姬雪
《三月晦日遊越王臺二首》
宋朝--楊萬里
榕樹梢頭訪古臺,
下看碧海一瓊杯。
越王歌舞春風處,
今日春風獨自來。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省)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與范成大、陸游、尤袤合稱為"中興四大詩人"。其詩講求活法,自成"誠齋體"。有《誠齋集》、《誠齋詩話》傳世。
越王臺位於紹興市區臥龍山(府山)東南麓,狀如城樓,系後人為緬懷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復國雪恥而建。相傳為春秋時越王勾踐登臨之處。據記載《越絕書》:"越王臺規模宏大,週六百二十步,柱長三丈五尺三寸,溜高丈六尺。宮有百戶,高丈二尺五寸。"後來屢建屢毀。1939年3月,周恩來總理回紹興時,曾在越王臺向各界代表發表抗日演說,還親筆寫下了"生聚教訓,廿年猶未為晚"的題辭。
楊萬里是一位愛國者,又是一位政治家。他力主抗戰,反對屈膝議和。他一再痛陳國家利病,力排投降之誤。面對中原淪喪、江山唯餘半璧的局面,他指出:"為天下國家者不能不忘於敵,天下之憂,復有大於此者乎!"《千慮策·國勢上》;其人立朝剛正,遇事敢言,指摘時弊,無所顧忌,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然其在官場中起起伏伏,卻始終不得大用。孝宗貶他"直不中律",光宗稱他"也有性氣"(《鶴林玉露》甲編卷四)。開禧二年(1206年),楊萬里病逝,年八十。獲贈光祿大夫,諡號"文節"。
南宋期間,楊萬里面對朝廷奢靡腐敗,黨爭日甚,半壁河山淪陷等局面痛心不已,然其中興復國的政治理念及策略卻無法施展,雖是幾度沉浮努力銳進終不得重用,鬱鬱寡歡之緒時常圍繞,其做《三月晦日遊越王臺二首》詩,一是期望南宋能像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十年復國收復北地,二是感嘆自己空有報國之志卻無法施展,眼看復國無望,顧影自嘆唏噓不已!
何曾有:“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之氣概沖天?作為一代英豪,楊萬里生不逢時,讓人惋嘆不已!
-
3 # 詞韻論壇
訪古思今,楊萬里作為愛國詩人,面對南宋趙氏一味沉湎歌舞而對外族入侵不作抵抗的現實,內心鬱悶,用一”獨”字表達了他這種有志不得申的思想感情。
-
4 # 小蘇語文
越王臺,有兩個,一個為今紹興臥龍山內,為紀念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破吳而建的越王臺,還有一個在廣東,是為紀念漢時南越王趙佗所建。
究竟哪個,蟲蟲手頭沒資料,也無處查證,但看原詩,影響不大。根據標題,楊萬里於三月底遊覽此處,感嘆古今,作詩兩首。
第一首,“榕樹梢頭訪古臺,下看碧海一瓊杯。越王歌舞春風處,今日春風獨自來。”前首句交代事由地點,即榕樹梢頭,拜訪古越王臺,因為是在梢頭,所以是俯視,便可看見臺下有碧海清池,宛如瓊杯玉液。第三句就此回溯,說此臺為當年越王歌舞春風之處,應當是奢華明麗之景,可惜,尾句一挫,光陰荏苒,時光流逝,只有春風獨自來。全詩明白曉暢,重點還是在抒發物是人非的滄桑感,和一般的懷古詞沒有多大不同。
第二首,“越王臺上落花春,一掬山光兩袖塵。隨分杯盤隨處醉,自憐不及蹈青人。”首句和二句寫景,表現越王臺附近的山光春色,三句寫自己,隨分,即隨便隨意,隨分杯盤隨處醉,意指作者隨意可醉。隨意酒醉,似乎頗有潦倒之感,因此尾句中顧影自憐道,自己尚不及一個踏青人。此詩意旨早不在懷古,而是借遊覽古臺來抒發心中的哀愁,但具體愁什麼,蟲蟲因未細究,所以也不能回答一二。
回覆列表
詩人從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山依舊,而越王的歌舞繁華已為陳跡,藉此抒發了世事滄桑、歷史變遷,物是人非、人事不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