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某vlog

      當養生成為人們的普遍追求,當形形色色的養生理論和方法乘勢而來的時候,我們很有必要學習和借鑑古人的養生理論,因為歷經千年沉澱的養生經典,一定是歷久彌堅的,一定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

    嵇康繼承了莊子的養生思想,他的《養生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篇全面論述養生理論的專著,《養生論》對後世養生大家陶弘景、孫思邈等都產生了較為深刻的影響。

    嵇康在《養生論》中提出“虛靜無為”是養生的基本原則,他認為只有做到虛靜無為才能夠順應自然之道,才能夠保證身心與自然的和諧,才能夠保持生命的旺盛力。

    如果您也能夠耐下心來,認真品讀嵇康的養生論,有可能獲得非同尋常的感悟或收穫。儘管文中養生成仙的說法不切實際,但是“神主形從”,養神為主,“神形兼濟”的養生觀念還是非常具有啟迪意義的。

    原文:

    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雲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兩失其情,請試粗論之。

    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似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至於導養得理,以儘性命,上獲千餘歲,下可數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藥求汗,或有弗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終朝未餐,則囂然思食;而曾子銜哀,七日不飢。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內懷殷憂,則達旦不瞑。勁刷理鬢,醇醴發顏,僅乃得之;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髮衝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

    夫為稼於湯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終歸燋爛,必一溉者後枯。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穀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裡俱濟也。

    夫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不知區種可百餘斛。田種一也,至於樹養不同,則功收相懸。謂商無十倍之價,農無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魚不養,常世所識也。蝨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豈惟蒸之使重而無使輕,害之使暗而無使明,薰之使黃而無使堅,芬之使香而無使延哉?故神農曰“上藥養命,中藥養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穀是見,聲色是耽。目惑玄黃,耳務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腸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

    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風寒所災,百毒所傷,中道夭於眾難。世皆知笑悼,謂之不善持生也。至於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悶若無端。中智以下,謂之自然。縱少覺悟,鹹嘆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眾險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將死之疾,而怒扁鵲之先見,以覺痛之日,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無功之治;馳騁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壽。仰觀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證,以同自慰,謂天地之理盡此而已矣。縱聞養生之事,則斷以所見,謂之不然。其次狐疑,雖少庶幾,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藥,半年一年,勞而未驗,志以厭衰,中路復廢。或益之以畎澮,而洩之以尾閭。欲坐望顯報者,或抑情忍欲,割棄榮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數十年之後,又恐兩失,內懷猶豫,心戰於內,物誘於外,交賒相傾,如此覆敗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難以目識,譬猶豫章,生七年然後可覺耳。今以躁競之心,涉希靜之塗,意速而事遲,望近而應遠,故莫能相終。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專喪業,偏恃者以不兼無功,追術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類,故欲之者萬無一能成也。善養生者則不然也。清虛靜泰,少私寡慾。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然後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絃,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身存。若此以往,恕可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何為其無有哉?

    對位翻譯:

    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世上有人說成仙得道可以學習獲得),不死可以力致者(長生不老也能夠實現);或雲上壽百二十(還有人說人的最高壽命也就120歲),古今所同(古往今來概莫能外),過此以往(人的壽命超過這個界限),莫非妖妄者(全都是妖言惑眾)。此皆兩失其情(這兩種說法其實都違背實情),請試粗論之(請讓我粗略的闡釋我的觀點)。

    夫神仙雖不目見(神仙我們雖然沒有見過),然記籍所載(然而史書典籍都有記載),前史所傳(縱觀歷史記載),較而論之(通過比較分析),其有必矣(可以看到神仙確實存在)。似特受異氣(他們似乎接受了天地的奇異之氣),稟之自然(具有天然賦予的成仙之道),非積學所能致也(這不是通過學習所能實現的)。至於導養得理(由於導氣養性合乎自然之理),以儘性命(所以能夠盡享天年),上獲千餘歲(年齡大的可以活到數千歲),下可數百年(年齡小的也可以活上數百年),可有之耳(這種情況確實存在)。而世皆不精(然而當今世人並不精於養生之道),故莫能得之(所以沒有人能夠成仙)。何以言之(為什麼這麼說)?夫服藥求汗(人們服用藥物以求發汗),或有弗獲(有時並無收效);而愧情一集(然而愧疚之情一旦湧來),渙然流離(就會大汗淋漓)。終朝未餐(一天沒吃飯),則囂然思食(就會飢腸轆轆欲食心切);而曾子銜哀(而曾子整日心懷哀傷),七日不飢(七天沒有吃飯也沒有感到飢餓)。夜分而坐(半夜坐起),則低迷思寢(就會睡眼迷濛想要睡覺);內懷殷憂(如果心懷憂鬱愁苦),則達旦不瞑(就會通宵不眠)。勁刷理鬢(用力才能理順頭髮),醇醴發顏(美酒能夠煥發紅顏),僅乃得之(僅此而已);壯士之怒(然而壯士憤怒),赫然殊觀(就會赤紅滿面),植髮衝冠(怒髮衝冠)。由此言之(由此可見),精神之於形骸(人的精神相對於身體),猶國之有君也(猶如一國之君)。神躁於中(人如果精神躁動不安),而形喪於外(人的身體就會受到傷害),猶君昏於上(這就如同一國之君混亂在上),國亂於下也(那麼整個國家就會混亂不堪)。

    夫為稼於湯之世(商湯時期種莊稼),偏有一溉之功者(曾經有過僅用一次灌溉就使乾枯的禾苗得以再生),雖終歸燋爛(雖然最終禾苗還是死了),必一溉者後枯(但畢竟是通過灌溉再生以後才枯死的)。然則一溉之益(這就是一次灌溉禾苗所得到的收益),固不可誣也(所以說功不可沒)。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然而人們常說一次發怒不足以傷害性命),一哀不足以傷身(一次哀傷不足以傷害身體),輕而肆之(於是就輕視放肆),是猶不識一溉之益(這種做法如同不懂得一次灌溉能夠使禾苗起死回生),而望嘉穀於旱苗者也(如同寄希望乾旱的禾苗也能長出好莊稼)。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所以說君子懂得身體依靠精神而得以存在),神須形以存(精神必須依靠身體而存在),悟生理之易失(懂得生命機能容易喪失),知一過之害生(懂得精神的一次過錯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故修性以保神(所以君子通過修養性情來保養精神),安心以全身(通過安定心境來保全性命)。愛憎不棲於情(愛恨情仇不要棲息於情感上),憂喜不留於意(喜怒哀樂也不要放在心上),泊然無感(清靜淡然遇事不由感而發),而體氣和平(就能夠保持身體氣血的平靜和諧),又呼吸吐納(呼吸吐納自然順暢),服食養身(用適度飲食保養身體),使形神相親(使身體與精神相互呵護),表裡俱濟也(保養精神與保養身體相互兼濟)。

    夫田種者(種莊稼),一畝十斛(一畝地產出十斛糧食),謂之良田(就應該說是良田了),此天下之通稱也(這是人們的共識)。不知區種可百餘斛(然而卻不知道採用區種法每畝可以獲得上百斛糧食)。田種一也(土地和種子都是一樣的),至於樹養不同(由於種植方法不同),則功收相懸(收穫的成果卻相差懸殊)。謂商無十倍之價(人們說商人沒有十倍於成本的賣價),農無百斛之望(農民也沒有畝產百斛以上的奢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這些都是墨守成規的固執看法)。

    且豆令人重(黑豆能使人身體沉重),榆令人瞑(榆樹葉會使人昏昏欲睡),合歡蠲忿(合歡果能消除心中的怨憤),萱草忘憂(萱草能使人忘記憂慮),愚智所共知也(不論聰明人或愚笨的人都懂得這個道理)。薰辛害目(辛辣食品能夠灼傷人的眼睛),豚魚不養(河豚魚有毒不能食用),常世所識也(這是人們的共同認識)。蝨處頭而黑(蝨子藏在頭髮裡蝨子容易變黑),麝食柏而香(雄麝吃了柏樹葉容易生成麝香);頸處險而癭(生活在山區裡的人脖頸容易生瘡),齒居晉而黃(生活在晉地的人牙齒容易變黃)。推此而言(由此可見),凡所食之氣(食物的特性),蒸性染身(能夠薰染人的身體和性情),莫不相應(這種作用完全與食物的特性相對應)。豈惟蒸之使重(豈止唯獨燻蒸會使人變得沉重),而無使輕(而不會使人變得輕鬆),害之使暗(唯獨會使人的視覺變得昏暗),而無使明(而不會使人的視力變的清明),薰之使黃(唯獨使人的牙齒變黃),而無使堅(而不會使其變得堅硬),芬之使香(唯獨使得雄麝能夠生出麝香),而無使延哉(而不會使得雄麝壽命延長)?

    故神農曰(所以神農氏說過)“上藥養命(上等的藥物能夠調養性命),中藥養性者(中等的藥物能夠調養心性),誠知性命之理(真正懂得養生之理的人),因輔養以通也(能夠遵循養生之道保持氣血通暢)。而世人不察(然而世人並不明白這個道理),惟五穀是見(只知道五穀對生命的重要),聲色是耽(只知道噪聲美色對身體的傷害)。目惑玄黃(兩眼被世間物質財富所迷惑),耳務淫哇(兩耳被低階淫穢的靡靡之音所勞累)。滋味煎其府藏(美味傷害了五臟六腑),醴醪鬻其腸胃(美酒損傷了肝脾胃腸)。香芳腐其骨髓(芳香的氣息侵蝕了骨髓),喜怒悖其正氣(喜怒哀樂悖離了天賦正氣)。思慮銷其精神(憂愁思慮腐蝕了純潔的精神),哀樂殃其平粹(哀傷歡樂傷害了身體的真氣)。

    夫以蕞爾之軀(用小小的生命之驅),攻之者非一塗(去應對多方面的外來傷害),易竭之身(用容易衰竭的身體),而外內受敵(來應對體內體外的共同夾擊),身非木石(人的身體並不是木頭石頭),其能久乎(長此以往能夠堅持多久啊)?其自用甚者(那些透支生命的人),飲食不節(飲食不加節制),以生百病(繼而百病纏身);好色不倦(那些沉迷美色的人),以致乏絕(最終氣血枯竭);風寒所災(這種人容易被風寒所害),百毒所傷(容易被百毒所傷),中道夭於眾難(在多重病痛災難的打擊下短命死去)。世皆知笑悼(世人都嘲笑這種人的死去),謂之不善持生也(說他們不善於養生),至於措身失理(導致違背生命之理濫用自己的身體)。

    亡之於微(生命的死亡是漸進的過程),積微成損(微小的損傷積累起來就會造成大的傷害),積損成衰(各種傷害積累起來就會造成生命的衰敗),從衰得白(生命衰敗頭髮就會變白),從白得老(頭髮變白人們就變得年邁老態),從老得終(年邁老態死亡就會逐漸到來),悶若無端(這樣的死亡過程我們好像昏然不見它的開端)。中智以下(缺少智慧的人),謂之自然(認為這樣的死亡實屬正常)。縱少覺悟(很少感悟到其中的道理),鹹嘆恨於所遇之初(他們都感嘆悔恨發病之初沒有及時治療),而不知慎眾險於未兆(而不知道防止各種疾病徵兆在未出現之前)。是由桓侯抱將死之疾(這就猶如齊桓公患上了即將要死的疾病),而怒扁鵲之先見(卻遷怒於扁鵲的早期診斷),以覺痛之日(把感覺病痛之日),為受病之始也(當做患上疾病的開始)。害成於微(疾病微微顯露之時),而救之於著(此時救治會得到顯著的效果),故有無功之治(這就是所謂沒有療效的治療)。

    馳騁常人之域(縱橫觀察生活在大地上的普通人),故有一切之壽(會有不同的壽命)。仰觀俯察(抬頭看看現在低頭看看過往),莫不皆然(莫不如此)。以多自證(人們喜歡用多數例子來佐證自己的觀點),以同自慰(用相同的事例來自我安慰)。

    謂天地之理盡此而已矣(人們認為壽命長短是天理決定的),縱聞養生之事(縱然聽說過養生的事情),則斷以所見(他們也會視而不見),謂之不然(認為不可能)。其次狐疑(還有些人抱著懷疑的態度),雖少庶幾(認為養生延年非常少見有幾個人能夠做到),莫知所由(也不知道養生的根本原因)。其次,自力服藥(再有些人服用丹藥),半年一年(一年半載),勞而未驗(沒有收到效果),志以厭衰(心裡就厭煩了),中路復廢(中途就放棄了)。或益之以畎澮(有的人養生獲益像小溪流水一樣緩慢),而洩之以尾閭(而揮霍養生的成果卻像江河流瀉一樣快速)。欲坐望顯報者(想要坐等獲得養生顯著回報的人),或抑情忍欲(要抑制急功近利的性情忍住貪圖慾望),割棄榮原(割棄榮華富貴的原有想法)。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當各種嗜好總在眼前耳邊出現),所希在數十年之後(所希冀的養生效果又在數十年之後才能顯現),又恐兩失(又害怕最終眼前利益將來的效果都得不到),內懷猶豫(有些人就會猶豫不定忐忑不安),心戰於內(內心矛盾作用於內),物誘於外(物質誘惑作用於外),交賒相傾(內外交叉作用),如此覆敗者(如此一來必定再次失敗)。

    夫至物微妙(養生的作用非常微妙),可以理知(可以通過理性認知),難以目識(卻難以用眼睛看到),譬猶豫章(這就如同栽種豫樹樟樹),生七年然後可覺耳(生長七年才能夠認識它們的特性)。今以躁競之心(如今用躁動急切的心情),涉希靜之塗(進入虛靜的養生之路),意速而事遲(意欲快速見效卻作用遲緩),望近而應遠(希望急功近利卻應效遙遠),故莫能相終(所以就不能夠長年堅持下去)。

    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有些人經過一段時間的養生未見成效就不再堅持),而求者以不專喪業(有些人不專心致志也就半途而廢),偏恃者以不兼無功(片面追求養生的人不能夠做到內外兼修因此無功而返),追術者以小道自溺(講究養生技巧的人只懂得了一些小道理就自我沉溺),凡若此類(像這一類人),故欲之者萬無一能成也(要想獲得養生的成功萬分之一的可能性都沒有)。

    善養生者則不然矣(懂的養生的人卻不會這樣),清虛靜泰(他們能夠做到虛靜泰然),少私寡慾(清心寡慾)。知名位之傷德(懂得追求名利地位會傷害人的德性),故忽而不營(所以就不去苦心經營佔有它),非欲而強禁也(這類人不是對名利地位有佔有慾而強行抑制)。識厚味之害性(知道貪吃美食能夠傷害人的性情),故棄而弗顧(所以就棄之不顧),非貪而後抑也(不是因為對美食有貪吃欲而強行抑制)。外物以累心不存(身外之物因為會拖累人心所以內心就不存留身外之物),神氣以醇白獨著(保持人的神氣淳樸潔淨人格獨立),曠然無憂患(心胸曠達就沒有憂患),寂然無思慮(內心虛靜就無憂無慮)。又守之以一(再加上能夠做到始終如一),養之以和(與自然之氣和合一致),和理日濟(由於合乎養生之理就會日見成效),同乎大順(就會順應自然)。然後蒸以靈芝(再用靈芝燻蒸身體),潤以醴泉(用甘泉滋潤五臟),晞以朝陽(用朝陽沐浴身體),綏以五絃(用音樂調養性情),無為自得(順應自然安然自得),體妙心玄(身體舒適心地安靜),忘歡而後樂足(因為忘掉了歡樂卻得到了快樂的滿足),遺生而後身存(因為忘掉了養生卻得到了生命的長存)。若此以往(長此以往),恕可與羨門比壽(可以與羨門比長壽),王喬爭年(可以與王喬比年齡),何為其無有哉(怎麼能說養生沒有效果呢)?

    全文翻譯:

    世上有人說成仙得道可以學習獲得,長生不老也能夠實現,還有人說人的最高壽命也就120歲,古往今來概莫能外,人的壽命超過這個界限,全都是妖言惑眾。這兩種說法其實都違背實情,請讓我粗略的闡釋我的觀點。

    神仙我們雖然沒有見過,然而史書典籍都有記載,縱觀歷史記載,通過比較分析,可以看到神仙確實存在。他們似乎接受了天地的奇異之氣,具有天然賦予的成仙之道,這不是通過學習所能實現的。由於導氣養性合乎自然之理,所以能夠盡享天年,年齡大的可以活到數千歲,年齡小的也可以活上數百年,這種情況確實存在。然而當今世人並不精於養生之道,所以沒有人能夠成仙。為什麼這麼說?人們服用藥物以求發汗,有時並無收效,然而愧疚之情一旦湧來,就會大汗淋漓。一天沒吃飯,就會飢腸轆轆欲食心切,而曾子整日心懷哀傷,七天沒有吃飯也沒有感到飢餓。半夜坐起,就會睡眼迷濛想要睡覺,如果心懷憂鬱愁苦,就會通宵不眠。用力才能理順頭髮,美酒能夠煥發紅顏,僅此而已,然而壯士憤怒,就會赤紅滿面,怒髮衝冠。由此可見,人的精神相對於身體,猶如一國之君。人如果精神躁動不安,人的身體就會受到傷害,這就如同一國之君混亂在上,那麼整個國家就會混亂不堪。

    商湯時期種莊稼,曾經有過僅用一次灌溉就使乾旱的禾苗得以再生,雖然最終禾苗還是枯死了,但畢竟是通過灌溉再生以後才枯萎的。這就是一次灌溉所獲得的成效,所以說功不可沒。然而人們常說一次發怒不足以傷害性命,一次哀傷不足以傷害身體,於是就輕視放肆,這種做法如同不懂得一次灌溉能夠使禾苗起死回生,如同寄希望乾旱的禾苗也能長出好莊稼。所以說君子懂得精神是身體得以挺立的依靠,精神也依靠身體而存在,懂得生命機能容易喪失,懂得精神的一次過錯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所以君子通過修養性情來保養精神,通過安定心境來保全性命。愛恨情仇不要棲息於情感上,喜怒哀樂也不要停留於的心間,清靜淡然不由感而發,保持氣血平和,呼吸吐納自然順暢,用適度飲食保養身體,使身體與精神相互呵護,保養精神與保養身體相互兼濟。

    種莊稼,一畝地產出十斛糧食,就應該說是良田了,這是人們的共識。然而卻不知道採用區種法每畝可以獲得上百斛糧食。土地和種子都是一樣的,由於種植方法不同,收穫的成果卻相差懸殊。人們說商人沒有十倍於成本的賣價,農民也沒有畝產百斛以上的奢望,這些都是墨守成規的固執看法。

    黑豆能使人身體沉重,榆樹葉會使人昏昏欲睡,合歡能消除忿怒,萱草能使人忘記憂慮,不論聰明人和愚笨的人都懂得這個道理。辛辣食品能夠灼傷人的眼睛,河豚魚有毒不能食用,這是人們的共同認識。蝨子藏在頭髮了就會變成黑色,雄麝吃了柏樹葉就會生成麝香,生活在山區裡的人脖頸容易生瘡,生活在晉地的人牙齒會變黃。由此可見,食物的特性,能夠薰染人的身體和性情,這種作用完全與食物的特性相對應。豈止唯獨燻蒸會使人變得沉重,而不會使人變得輕鬆,唯獨使人的視覺變得昏暗,而不會使其變的清明,唯獨使人的牙齒變黃,而不會使其變得堅硬,唯獨使得雄麝生出麝香,而不會使得雄麝壽命延長。

    所以神農氏說過,上等的藥物能夠調養性命,中等的藥物能夠調養心性,真正懂得養生之理的人,能夠遵循養生之道保持氣血通暢。然而世人並不明白這個道理,只知道五穀對生命的重要,只知道噪聲美色對身體的傷害。兩眼被世間物質財富所迷惑,兩耳被低階淫穢的靡靡之音所勞累。美味傷害了五臟六腑,美酒損傷了肝脾胃腸。芳香的氣息侵蝕了骨髓,喜怒哀樂悖離了天賦正氣。憂愁思慮腐蝕了純潔的精神,哀傷歡樂傷害了身體的真氣。

    用小小的生命之驅,去應對多方面的外來傷害,用容易衰竭的身體,來應對體內體外的共同夾擊,人的身體並不是木頭石頭,長此以往能夠堅持多久啊?那些透支生命的人,飲食不加節制,繼而百病纏身,那些沉迷美色的人,最終氣血枯竭,這種人容易被風寒所害,容易被百毒所傷,在多重病痛災難的打擊下短命死去。世人都嘲笑這種人的死去,說他們不善於養生,導致違背生命之理濫用自己的身體。

    生命的死亡是漸進的過程,微小的損傷積累起來就會造成大的傷害,各種傷害積累起來就會造成生命的衰敗,生命衰敗頭髮就會變白,頭髮變白人們就變得年邁老態,年邁老態死亡就會逐漸到來,這樣的死亡過程我們好像昏然不見它的開端。缺少智慧的人,認為這樣的死亡實屬正常。很少感悟到其中的道理,他們都感嘆悔恨發病之初沒有及時治療,而不知道防止各種疾病徵兆在未出現之前。這就猶如齊桓公患上了即將要死的疾病,卻遷怒於扁鵲的早期診斷,把感覺病痛之日,當做患上疾病的開始。疾病微微顯露之時,此時救治會得到顯著的效果,這就是所謂沒有療效的治療。

    生活在常人生活的地方,會有不一樣的壽命。抬頭看看現在低頭看看過往,莫不如此。人們喜歡用多數例子來佐證自己的觀點,用相同的事例來自我安慰。

    人們認為壽命長短是天理決定的,縱然聽說過養生的事情,他們也會視而不見,認為不可能,還有些人抱著懷疑的態度,認為養生延年非常少見有幾個人能夠做到,也不知道養生的根本原因。再有些人服用丹藥,一年半載,沒有收到效果,心裡就厭煩了,中途就放棄了。有的人養生獲益像小溪流水一樣緩慢,而揮霍養生的成果卻像江河流瀉一樣快速。想要坐等獲得養生顯著回報的人,要抑制急功近利的性情忍住貪圖慾望,割棄榮華富貴的原有想法。當各種嗜好總在眼前耳邊出現,所希冀的養生效果又在數十年之後才能顯現,又害怕最終眼前利益將來的效果都得不到,有些人就會猶豫不定忐忑不安,內心矛盾作用於內,物質誘惑作用於外,內外相互作用,如此一來必定再次失敗。

    養生的作用非常微妙,可以通過理性認知,卻難以用眼睛看到,這就如同栽種豫樹樟樹,生長七年才能夠認識它們的特性。如今用躁動急切的心情,進入虛靜的養生之路,意欲快速見效卻作用遲緩,希望急功近利卻應效遙遠,所以就不能夠長年堅持下去。

    有些人經過一段時間的養生未見成效就不再堅持,有些人不專心致志也就半途而廢,片面追求養生的人不能夠做到內外兼修因此無功而返,講究養生技巧的人只懂得了一些小道理就自我沉溺,像這一類人,要想獲得養生的成功萬分之一的可能性都沒有。

    懂的養生的人卻不會這樣,他們能夠做到虛靜泰然,清心寡慾。懂得追求名利地位會傷害人的德性,所以就不去苦心經營佔有它,這類人不是對名利地位有佔有慾而強行抑制。知道貪吃美食能夠傷害人的性情,所以就棄之不顧,不是因為對美食有貪吃欲而強行抑制。身外之物因為會拖累人心所以內心就不存留身外之物,保持人的神氣淳樸潔淨人格獨立,心胸曠達就沒有憂患,內心虛靜就無憂無慮。再加上能夠做到始終如一,與自然之氣和合一致,由於合乎養生之理就會日見成效,就會順應自然。再用靈芝燻蒸身體,用甘泉滋潤五臟,用朝陽沐浴身體,用音樂調養性情,順應自然安然自得,身體輕靈心地安靜,因為忘掉了歡樂卻得到了快樂的滿足,因為忘掉了養生卻得到了生命的長存。長此以往,可以與羨門比長壽,可以與王喬比年齡,怎麼能說養生沒有效果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浮躁的人生,你會斷舍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