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多彩人生心理髮展之謎
-
2 # 心理阿鵬
這個問題要因人而已,誰讓我們人類是萬物之靈,是這個星球上食物鏈最頂端的物種呢!聽說過這句話嗎?“每個人都是上天最獨一無二的造物”。無論你信不信,反正與人類個體心理有關的問題,只能一事一議。
以偏概全拿少數當做全部,是當前“偽心理學”的重要特徵,並且大行其道。反正我的來訪者,如果只是簡單的和我說一些情況,就問我怎麼辦的時候,其實我也會很懵逼。只聽你說了幾句話,我怎麼知道怎麼辦?心理諮詢師又不是神仙!只能如實的告訴他,我也不知道。這個問題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
但心理年齡則不同,通常我們指的是一個人的思維和行為,是否與他的生理年齡相匹配?也就是到什麼年齡做什麼事。其實這並不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專業名詞。但我們可以把它視為,指的是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的標準和程度。有興趣可以去查查郭念鋒教授的《心理健康十標準》。
我們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可以說是心理上一張白紙,心理年齡可以視為是零。雖然這不科學,但是這樣更便於理解。而心理年齡的增長,其實本質上是隨著我們的人生經歷,一點一點發展起來的。只有被火烤到了手,我們才知道這個東西,會讓我們感覺疼痛,不要碰它!經歷過了父母和他人的不同的獎勵與懲罰,知道了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每個新生的嬰兒的心理年齡,可以說都是在這種自我與外部客觀世界,以及與重要他人的互動過程中,不斷的主動探尋和反饋的過程中,一點一點成長起來的。
舉兩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從小生長環境並不順利的人,為了活下來,他就會本能的強迫自己去適應環境,從而讓自己能夠順利的成長起來。那麼,他的心理年齡的發育程度一定會大於他的生理年齡。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比同齡人更加成熟或者說早熟。外在能觀察到的,就是他的社會適應能力非常強。
而另外一個,從小在生長環境很順利的情況下,成長起來的人。通常他的心理年齡,就會略低於他的生理年齡,也就是無論做事情還是考慮問題,都會顯得比同齡人更幼稚和單純。原因很簡單,因為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它不需要去提前的進行許多方面的適應性心理髮育。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70後、80後、90後、00後,乃至於10後都各有不同,每一代人身上,也都有著明顯的各自時代的烙印!這些烙印的背後,其實是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的變遷!所以我們才會說,成長環境是一個人心理髮育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總之一句話,適度的才是最好的!過於坎坷的成長環境,同樣會導致一個人出現各類心理問題,乃至於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而過於順遂的成長環境,也無法讓一個人能夠很好的適應社會和健康生活!
-
3 # 菩提女孩香香
你好,我的回答是不一致。
因為生理和心理完全可以當兩碼事來說的,心態好的,顯得年輕,她們的實際年齡你是看不出來的。
-
4 # 0王侯將相寧有種乎0
生理年齡有界定標準,而心裡年齡標準的制定本身就是不科學的,靠做題測定心裡年齡恐怕只是故弄玄虛,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人群,不同信仰,不同地域,不同學識,不同價值觀所等等,考慮到方方面面,心理年齡標準的界定都是非常困難的,一個人的意識形態有多複雜,可能連我們本體都不知道,我們可以同時擁有誠實、狡詐、高尚、陰險、勤勞、懶惰、智慧、愚蠢、有德、邪惡、簡單、複雜、殘忍、博愛、等等矛盾的個性,所以這個命題在我看來是無效的
-
5 # 瓦力男生版
正所謂“能力和品性相匹配才能稱之為大丈夫”!生理年齡好比品性,隨歲月蹉跎而徒增,心理年齡好比能力,隨成長經歷而積累,生理年齡大於心理年齡稱之為幼稚(天真),兩者相等則屬正常,若前者小於後者則謂之早熟(有城府)!
-
6 # 花上乾坤
大多不一致,有的心理年齡基本年輕十來歲,如有的生理實際五十了還生著十三四歲的幼稚的小心肝。可有的人,經歷過世事變遷,人情冷暖只不過二三十歲可心理已經過了不惑之年。
因人而異,現在的社會大部分女人心裡年齡比生理年齡年輕。要不滿大街跑的都是濃妝豔抹的美女連個素顏那麼難找。
-
7 # 賽客傾訴
人的年齡有生理年齡、心理年齡之分,全世界極少有人的心理年齡和生理年齡是完全“一致”的,而前者高出後者,也是正常的現象,即使相差很多,也並非病態。我們常把心理年齡先於生理年齡衰老的人稱為“未老先衰”、“老氣橫秋”等。
這是一種籠統的說法。事實上即使知道了一個人的實際年齡,也不一定能知道他的“心理年齡”,這代表一個人心理成熟的程度,比如說,20歲的人由於經歷的事情較多,很可能擁有40歲的成熟心;而50歲的人也可能會像“老頑童”一樣擁有一顆年輕的心。
-
8 # 周明建16
人的生理年齡即人的正常年紀,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是不一致的。如果某個人是正常的生理年齡,但是沒有良好的心理因素,生活中就會使人精神不愉快,身體各種生理功能就會減退,會過早出現衰老,身體有些疾病還會影響人的心理狀態。
人要在正常生理年齡中生活,要想身體健康,少生病或不生病,心態決定一切,心理健康至關重要。人的心理狀態要保持良好,心情要舒暢,有自己的理想信念,合理安排好生話就可促進自己良好的心理年齡,永葆青春。
-
9 # PJR114426882
不一定一致,我們每個成人裡面都住著一個“小小孩”,我們生理年齡每年都在增長,生命如果不成長,像被困在“時光膠囊”中,靜止不動。感恩生命賜予我們成長!
-
10 # 嶽陽樓記
不一致,因人而異。有的人年紀輕輕卻老氣橫秋,有的人雖年老卻似老頑童。從快手視訊看,北京天津不少老年網友玩倒立,倒爬旗杆,單槓雙臂大回環,雙槓倒立,等各種難度大的動作。有不少老年人跳廣場舞,打太極拳,耍麒麟鞭,抖風竹,彷彿又回到少年。總之凡心態年輕,身體必然健康,旅遊,垂釣,下棋,彈拉吹唱,上網者七十,八十多的人有之,綜上所述,心態與年齡不一定相符。
回覆列表
生理年齡指實際年齡,心理年齡就是心態。兩個年齡是否一致,是人生髮展的不同階段中的定位問題,也是往往被人們忽視的問題。這是和人生成功與失敗、快樂與悲傷緊密相關的。
一般來說,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是遵循了人的發展規律,但實際上沒有幾個人能做到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是一致。我們經常聽到的,你“長不大”、你“長得急”,就是對兩個年齡不符的形象描述。
一般情況,可以把人的心態分為三個發展階段:30歲前多數是“長不大”;30—55歲為“長得急”;55以後又返回到“長不大”的心理狀態。這是一個複雜的心態轉換過程。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是看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掉隊,基礎打得牢不牢來決定的。
首先,還是家庭教育問題。城裡的孩子,學前一般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上學後一般都是一心只讀聖賢書。基本上沒有經歷過“延遲訓練”“挫折訓練”或“失敗訓練”。基本上到了而立之年,還是“老子天下最大”的幼稚思維;不同的是在農村、尤其是家境不富裕的家庭孩子,從小就沒有享受到城裡孩子的待遇。可能見識沒有城裡的孩子廣,學習也跟不上城裡孩子。但這種人,走進社會的抗壓能力就比城裡孩子強。
第二,30歲以後,家庭負擔與責任、工作壓力和社會責任,市場競爭與知識儲備不足的矛盾,出人頭地的想法與社會現實的殘酷,一起襲來。心態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隨時都在超越實際年齡該承擔的壓力。就一定“長得急”。
第三,人到老年,可能馬上退休或已經退休,成了社會拋棄的人。過去的權力失效,過去的人脈漸行漸遠。人老了心小了,就兒童化了。
有人可能要說,現在有那麼多年輕人犯了焦慮、抑鬱,不正好說明“長得急”嗎?恰恰相反,這正是“長不大”的突出表現。自我認知不清楚、自我定位不明白,導致了“長得急”。頂多可以歸為“少年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悔恨。第一個錯誤,是青少年不懂事,沒有學到本事;第二個錯誤,沒有知識儲備,又好高騖遠。有壓力才有動力,要遵循適中原則,才能使動力最大化,超過了承受能力就會產生無用焦慮;壓力過低,就是浪費人生資源。這都是年輕人常犯的錯誤。
所以,表面上看,人生都在為追求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合拍而苦惱,實際上是沒有解決好人生不同階段的合理定位這個前提。人如春夏秋冬四季,春種、夏育、秋收、冬享,這是自然規律。不遵循規律,就會自己給自己設陷阱,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當然,也不是說,一步錯步步錯,“活到老學到老”就是補救的方法,這就能使其兩個年齡不斷調整,達到合拍。如,現在80多歲的鐘南山院士,還在忘我的工作,並沒有“長不大”。還有申怡飛,從17歲就開始研究5G,成為5G標準的制定者之一,也沒有“長不大”。所以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誰超過誰,是靠實力說話的,而不是幻想。對於一般人來說,實現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同步是最理想的。人的一生中看清自己、定位自己最難,但也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