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某vlog
-
2 # 無韻詩翁
據說周文王在位第50 年的時候,感覺來日無多。臨終前,囑兒子姬發於病榻前,敦敦訓誡,史官記下了這段流傳千古的修身齊家治天下的祕笈,因是父子相傳,故被後人稱之為《保訓(寶訓)》。此段訓誡,堪稱《易經》核心。文王的遺言,核心就兩個字:求中。那麼,中,到底有多重要?
隹(惟)王五十年,不豫,恐墜保(寶)訓……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
昔微假《中》於河……乃歸《中》於河……嗚呼!發,敬哉!勿淫!”
個人認為""言不易實變名"是說由於舜出身民間,能夠自我省察,不與百姓的願求違背,他在朝廷內外施政,總是設身處地,從正反兩面考慮,將事情做好。這使我們想到子思所作《中庸》所載孔子的話:“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孔子還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也就是說行事必須持《中》也就是要保持中庸之道,"你看原來的“有易”部落,因為行事逆《中》被舜教訓,有易部落自認其罪,降服了舜!
《周易》的前世今生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的源頭,儒家、道家諸家皆以其為經典,數千年來,易經的思想已深深紮根於中華文明的血液裡,對中華文明產生深遠的影響。
我們所說的《周易》是不能完全代表《易經》的,《易經》是個大概念,也是一個統稱,《周易》只是《易經》中的一部分,或者說是《易經》的最後一個版本。
我們知道,在上古時期,人文初祖伏羲創造了先天《易》,人們通常稱之為先天八卦;此後神農氏創造了《連山易》;黃帝創造了《歸藏易》;最後是《周易》,由周文王在《易經》八卦基礎上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並對原圖加以解釋,形成卦辭、爻辭。那麼,
周文王的遺言核心就一個字
周文王在位第50年的時候,感覺來日無多。臨終前,囑兒子姬發於病榻前,敦敦訓誡,史官記下了這段流傳千古的修身齊家治天下的祕笈,因是父子相傳,故被後人稱之為《保訓(寶訓)》。此段訓誡,堪稱《易經》核心。原文摘抄如下:
隹(惟)王五十年,不豫,恐墜保(寶)訓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
昔微假《中》於河乃歸《中》於河嗚呼!發,敬哉!勿淫!
這話很古奧,比《左傳》還難懂。我們試著翻譯一下:
周文王在位第50年的時候得了一場大病,他預感到自己行將離世,唯恐來不及向姬發傳授寶訓。所以這一天,他叫人找來太子姬發,對他說:
發兒,我這病越來越重了,我怕臨走前來不及告誡你。所以就趁這會還能說話,就說給你聽吧。
先人們要對下傳授寶訓,必須是親口傳授的。但是我現在病得厲害,口授困難,你就用書寫的形式記下吧。
記住,要恭恭敬敬,千萬不能掉以輕心!舜帝幼年時還在鄉間田野裡,芸芸眾生中的一員,在歷丘這個窮鄉僻壤的地方墾荒種植以維持生計。但他胸懷大志,雖身在鄉野,心懷天下,唯恐此生庸碌,就這樣他孜孜不倦地研習《中》的道理。既考慮自身的意願,又照顧到眾人之所需,按中中的要求為人處世。他用中的正直無私原則了平衡陰陽得失、評判是非曲直,都能得到好的結果。
舜帝掌握了中的要領以後,所言皆合乎道理,於是愈加謹慎,不敢稍有懈怠,達到了天地人三才所具備的品德修養。
堯帝經過考察,認為舜帝做的很好,就把帝位傳給了他。哎呀,可敬啊!
很久以前,上甲微從河伯那裡借來《中》,想以此報復有易部落,有易部落自認其罪,上甲微寬恕了他們,然後就把《中》交還給了河伯。
但上甲微聰慧,他記下了《中》的內容,並且代代相傳,直到商湯這一代,都一直謹慎待之,莊謹有加,未曾懈怠,商湯也因此得獲天下。哎呀!發兒啊,敬畏啊!
可惜的是,我接觸《中》時間太短了,行將就木。你要從現在起就恭敬謹慎地對待它,它就是你施行的依據。千萬不要等到天命所歸時才去瞭解它。要敬之以誠啊,不要被情緒所左右。
這是周文王在臨終前的示兒遺囑,他向姬發傳授一種理念,其核心就是一箇中字。
中到底有什麼玄妙之道
中到底是什麼意思?
周文王一生深研《易經》,並且是《周易》的原創作者,以他對易經的理解與把握,一定會超乎尋常的。此時,西周正面臨著滅商前緊鑼密鼓的籌備之中,文王的遺言,一定要對後事做出重要安排,這個臨終安排的核心就兩個字:求中。那麼,中,到底有多重要?
細心的朋友一定會注意到,北京的故宮中和殿就有一塊十分顯眼的匾額,上書允執厥中四字,此中即是彼中。
我們在理解中庸之道時忽略了文化的歷史傳承,自以為是,遠離了願意,將它理解為不偏不倚的和事佬。其實,中不是和事佬,它在易經裡指的是最佳位置,最佳狀態,是道的狀態。
乾卦的解釋
乾卦的六個爻,分別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其中九二和九五,就是文王所說的的厥,厥中。
九五的卦象是:為陽,為奇,位中,又正,叫中正。中正即最佳位置,歷代稱帝王為九五之尊,即出於此。
文王所云厥志求中,均指帝王之修道之術。
甲骨文的解釋
中間一豎代表修道的行為準則。環狀物代表人的雙手,表示這雙手牢牢地把握住無為而無不為這個天人合一的修道行為準則。修成此道者即為大德之人。何謂大德?孔子說:位、名、祿、壽是也。那四條柔美的飄帶即是對此四德的讚美。
為什麼將這片區域稱為中國而不叫東西南北國?這是因為《中》代表的《河圖洛書》是超越時空、跨越國界、具備永恆魅力、不可複製、獨一無二的終極治世經典,這個終極經典就產生於華夏這片區域,因此,就把這片區域稱為中國。這就是中國一詞的來源。
《中庸》的解釋。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原文對中庸的這樣解釋:喜怒衰樂之末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意思是說,人皆有喜怒哀樂情緒,有而控之不發謂之中,發而能以中字節制謂之和。中的狀態就是人的內心祥和、寧靜、不受情緒的影響,這才是天下最高明的道,通此道者,一通百通,無所不通,修身則身正,齊家則家和,治國則國安。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即是合於至誠、至善,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並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與天地參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古代先賢的理想境界,天是和美的天,人也像天那樣和善美好,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中所包含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