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疆—玉石

    每個時代社會環境不同,所以感同身受會讓他們更覺得自己對,儘量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 2 # 以情施教

    如何正確教育孩子,這個問題寫多少本書都講不清楚。但是我認為,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應該是這樣的:

    安全感:父母承擔照顧孩子的責任,給他們值得信任的感覺,同時樹立一定權威性。

    參與性:讓孩子感覺到“跟你在一起很開心,你和其他人以適當方式相處也會這麼開心”。在與孩子游戲交流過程中讓他們社會性增強。

    滋養:溫柔,溫暖,令人平靜的父母傳遞給孩子這樣的資訊“你是可愛的,當你需要安慰、讚揚和照顧的時候可以來找我”。

    挑戰:父母給予孩子一定挑戰,鼓勵孩子在競爭中成長。

    首先要以上四點儘量完善,孩子就不會是看起來的那樣難以管教了。

    其次就是孩子犯錯時的教育方式。教育之中應首選獎勵,鼓勵孩子多做正確的事;其次是消退,孩子吵鬧安靜地陪著他卻不做迴應;最末是懲罰,並且在懲罰時不能讓孩子覺得你討厭的是他,而應該僅感到你討厭的是他做的事。

    家庭教育博大精深,最後一句箴言送給大家:

  • 3 # 新創為昇華教導

    那就讓他有理,讓他說出道理,明白道理不好嗎?,孩子大了自有他的道理認識,成長長大就是自己說的做的都有自己的道理都以自己原則要求為準,慢慢的獨立,不在以你為最終答案,不再那麼需要徵求你的意見。從小鍛鍊,讓他做自己,做一個有主見的人。也許他可能推翻以前的科學道理呢?名留歷史呢?

  • 4 # 小城阿Q

    首先,提問者用“管教”一詞,我認為不妥。現代教育理念認為,人與人是平等的,家長和子女,老師和學生,如果定位於管理與被管理的關係,出現被管理者不服“管教”的現象是正常的。家長老師是因為知識、生活閱歷等比小孩兒豐富,不自覺地拿自己的三觀給小孩兒“畫圈圈”。我們兩千多年裡有不少腐儒,言必“子曰”,在百姓中也有“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等倚老賣老說教。這種說教往往在說教的那一刻及之後的一段時間內效果不佳,甚至引起小孩兒逆反心理。當小孩兒成年後生活閱歷越來越豐富,反而會經常感嘆:後悔當初沒聽話,還是大人(或老師)說得對呀!然後自己變成說教者,開始管教下一代,代代迴圈。

    反思這種現象,問題出在哪裡呢?我認為是:小孩兒從一兩歲開始就是有獨立人格的人,好奇,能獨立思考。家長和老師只起引導作用,不起決定作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正是道出一個真理:大人和老師固然比小孩兒會的懂的要多得多,但小孩兒因為好奇和奇思妙想,有時候有些方面可以是家長或老師的老師,比如手機功能,很多小孩兒比大人老練的多。

    那麼好,換個思路“管教”小孩兒,那就是凡事“商量”“向小孩兒請教”,就如同你們是同事關係、同學關係。我們不會管教同事同學吧?當然馬上就會有人反駁:那他要是不聽話,犯了錯或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後悔就來不及了!好,那麼同事同學不服管教,你會馬上反駁我嗎?你肯定會說,他們又不是我的小孩兒,錯了教訓是他們承受。同理,小孩兒不聽話,你已經沒有辦法讓他聽話了,這個時候你是不是已經意識到小孩兒逆反心理的加重趨勢是很恐怖的?如果意識到了,將來的恐怖發展才是需要重視和解決的,眼前的“不聽話”和“將來的恐怖發展”相比,眼前的“不聽話”好像次要些吧?

    那“不聽話”積累下來不還是可怕的嗎?我個人的觀點和做法是:和小孩兒商量一個折中的方案。尊重他,我們的小孩兒能得到家長和老師的尊重是驚喜是奢侈。居高臨下一刀切式約束甚至打罵對於現在的小孩兒來說是不可取的。但部隊和中國傳統家庭教育是可取的,那當另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社會殘酷我們的孩子必須有強大的內心該打打該罵罵該罰罰培養她的耐挫力,對嗎?